当前位置 >> 漫谈名山

灵空山禅踪秘语

发布时间:2003-12-03 09:56:22

    沁源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处有一条季节河,这季节河称“柏子河”,西北东南流向,河的源头处即我们要讲的灵空山。灵空山虽然偏僻,地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但它北通韩洪,南连岳阳(即今古县),西达霍州,东走沁源县城,历史上四向均有川路相接,加上唐末五代以后它的名声越来越大,所以对那些虔庄的朝山者来讲,走起来倒还方便。作为名山,灵空山的山川林油景致,自古至今堪称绝佳。尤其是此处的大川风光,更是有名有实,既多又好,比如古人曾经备加赞赏的五龙川、含宏川、苗维川、地肉川和水屯川等等,均是。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却把含宏川的名字改成了“韩洪川”,又将苗维川改作“猫尾川”,将地肉川改作“第一川”,通俗是通俗了一些,但多少丢失了一点古雅之气,倒使许多游览之人少了许多玩味琢磨的兴致。

  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这块地方还没有多少著名的故事和说道,恐怕连“灵空山”这个名字当时也未具备。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19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阴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晋阳(即今太原),去作战乱中的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充河东节度使。但是没有人能想得到,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作了和尚。这应该是灵空山作为历史名山的真正开始。熟悉灵空山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大名气。而一千多年以来,却有许多的当地人还不知道,所谓的“先师菩萨”原来竟是唐朝等20位皇帝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

  唐懿宗一生没有多大的政治作为,死的时候刚刚41岁。年纪不大,但儿女成群,后妃们为他前后生下了八位皇子和八位公主。到灵空山作了和尚的李侃因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未能继承大统,而比李侃小很多的老五和老七因有个作皇后的母亲,故而都有皇位可坐,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僖宗与唐昭宗。新旧《唐书》本纪中讲唐懿宗这个人崇仰佛教,过于迷信,且在这方面用度极为奢靡。其三女儿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制挽歌,让满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还冶金为俑,用无数珍宝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常一次即达万人以上。后人对唐懿宗四儿子李侃弃官不作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可能并非只此一方面原因。看来,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许正由于此,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历史传说而已,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如详读《旧唐书》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纪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旧唐书》先记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显然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种记述已经为李侃并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作和尚以后的事情,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外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佚。

  历史上的灵空山名胜很多,如马跑泉、盖海洞、十八盘、仙桥、峦桥、五龙潭、唐王寨、马明王井、铁瓦寺、舍身崖、滴翠洞、净身窑和海泉寺、灵寿寺等等。其中大多都与李侃遁入佛门的经历有所瓜葛。像舍身崖两涧的仙桥,人们世代传说,最早此桥即李侃刚进山时用山中长石搭筑而成。再如东峡孤峰上的唐王寨,此峰高可万仞,四周全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悬崖,但峰巅宽平约有10亩广阔。据说李侃时常攀上峰顶西望长安于此。

  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这四麻寺院分别是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的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称圣寿寺,因李侃--即先师菩萨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圆寂坐化在此,人们就习惯上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圣寿寺的寺额是北宋端拱二年9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赐的。螺山与海泉两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灵空山时曾将它们作为落脚卓锡(僧人在某地居留称为卓锡)之地,故后来均建有佛寺,并以原地名借作寺名。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间敕令建立的。这后三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距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所谓云盖山,云盖山上旧有“白侯庙”。据说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但谁知此人找到灵空山后,不但未能将李侃劝归,到最后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当地作了道士。这一则民间记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隐隐感觉到,李侃遁入灵空山作了僧人以后,极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门而下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的。

  灵空山确实是一处幽静清雅之地。作为著名的负景名胜,这里的古松尤为知名。什么“一佛二菩萨”、“三柱香”、“二仙传道”等等,都是一些造型奇特的古松的名字。距圣寿寺不远,有一株树围长约5米,树身高至40余料的巨松,因为在它的主干之上后来又派生出九枝高插云天的茁壮新干,话多人就戏称此松为“九杆旗”。据知,这株“九杆旗”以其硕大的体魄,已成为整个华北地区的油松之王。

  近年来,以灵空山为核心建立了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沁源县人民政府在此接连举办过了数届避署节。古老的灵空山又在渐渐苏醒,蒙在她身躯之上的一层层神秘幕幔也在被人们轻轻揭开。灵空山将成为未来旅游者在山西最喜爱光顾的风景区之一。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