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少数民族

藏族

发布时间:2004-10-10 14:49:38

 

藏族,因居住区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又有"博巴"(除昌都地区外的西藏)、"康巴"(包括昌都专区、甘孜州、玉树州、迪庆州)、"安多"(除玉树州外的青海藏区、阿坝州和甘肃的藏族)之区分。

 

环青海湖居住的海东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为安多方言区,玉树州藏族操康巴方言,属康巴方言区。

 

青海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赛马时,煨桑"这一古老的敬神祭祀习俗作为开赛的仪式;玉树卓舞中古老流派"新寨求卓",本身就是藏传佛教高僧松却帕文为"新寨嘛尼"奠基仪式创作后演化而成的;藏族神奇的天葬等葬俗的形式与古代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藏族的绘画更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建筑、帐篷、用具上的图案,多数表示吉祥的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等。帐篷内的座位、坐序、坐法有严格的习俗规定,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盘腿而坐,妇女则需半跪式,不得盘腿;男人用的东西,妇子不得跨越,必须绕行。

 

青海地域辽阔,藏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对象、方式不同,表现在习俗上也显出不少差异。主要是居住草原、从事牧业生产的帐房藏族和居住低海拔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土房藏族之间;与康巴地区接壤的玉树藏族族和安多地区连片的安多藏族之间;玉树从事牧区农业的土房藏族与海东地区从事农区农业的土房藏族之间,其习俗略有不同。青海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独具一格的高山大川,悠久的历史文化,淳厚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青海的旅游事业以其古朴的自然风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港、澳、台同胞。

 

   

  青海藏族主要生活在气候与环境相对严酷的高原地区,这形成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强健的体魄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上,藏族是一个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胜过对外部物质财富占有的民族。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相对严酷自然环境和漫长而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一方面则由于藏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氛围所影响,藏族人从未放弃过对美好与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他们将这种追求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和智慧的富有上,当您来到青海,走进藏族人的生活,您会感到那悠悠乡情在您生命中唤起的那份温馨和喜悦。

 

  过去,青海藏族大多以传统游牧业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牧民的传统“住房”是有牦牛毛编织的帐篷,支撑与拆卸都极为方便,居住简单,易于逐水草而搬迁。现在,藏族牧民多数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住房,牲畜也有了避寒的暖棚,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这样,他们仍然舍不得自己的牛毛帐房,夏日到边远草场轮牧,仍是他们方便的家居。藏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牛羊肉、由青稞炒面拌制的糌粑、奶茶,当然还有青稞酒。这个简单的食谱却有着极高的热量,从而保证了他们在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下的生存需求。在茫草原上,牧人们就地取材,以干牛粪为燃料,这既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以不破坏任何生态。

 

  青海藏族男子服装一般倾向于实用,他们身着藏袍,脚穿高筒靴,戴皮帽或阔边呢毡帽,腰间佩以藏刀,身背猎枪,英武强悍。女子盛装显得更为多姿多彩,藏族女袍多在襟、摆、袖、领处以美丽的水獭皮镶边,显得雍容华贵,在帽子和衣服上更喜欢以大量的松耳石、猫眼石、腊贝、红珊瑚、金银、翡翠等进行装饰,在颈项、耳、手上都有丰富多采的珠宝饰物,妇女的服饰都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和搭配。红、绿、黄、紫、兰、白相互衬托与响应,整体看上去富丽堂皇、光彩夺目,一身上等女子节日服饰,价值往往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人民币。妇女的日常素装则是简洁明快实用的,显出纯朴的自然之美。

 

  服饰是折射一个民族文化、心理和情感的窗口,从青海藏族服饰中您可以看出藏族人对色彩、饰品搭配的独到理解,也可以看出藏族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是何等的热烈而大胆。同时,青海藏族服饰的厚重感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青海藏族人并不守旧。如果说草原上那传统的生活像一杯陈年老酒让你感到沁心的香甜。你会发现现代都市街道上飞奔的“轻骑”、家庭里的家用电器和那种种时尚,在这里并不罕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对歌舞表现出种罕见的痴情。作为整个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民间歌,以其丰富的内涵、繁多的种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遐尔。“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形象的话在藏区广为流传。每当凉爽的盛夏和丰收的金秋,草原不仅成了花的海洋,它也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与幸福的海洋。藏族民歌唱道:“雪山请你向后让一让,因为雄鹰的翅膀展不开;江河请你向后退一退,因为我们的舞步迈不开。”这是怎样的豪迈之情!它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歌舞的酷爱。歌舞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在生命延续的全过程,都矢志不渝地伴随着他们的歌舞。

 

  青海藏族创造和保留着一系列与宗教或传说、丰收和爱情有关的节活动,比如赛马会、青海湖祭海,玉树结古草原歌舞会,果洛大武朝山会,黄南同仁六月节等,这些节日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此时的青海高原,长空是湛蓝的,大地是翠绿的;点缀蓝天的是朵朵白云,装饰草原的是五彩花朵,而在这天地之间是终年积雪的山峰和清纯的河流。这时候平时游牧四方的牧民们带着家人和青稞洒聚到一起,支起帐房、杀牛宰羊,平时空阔的草原一夜之间便会出现一座成百上千顶各式各色帐房组成的“帐房城”,人们载歌载舞,通宵饮宴,数日不散。

 

  歌舞的季节是幸福与欢乐的。老人们一边同他们的老朋友饮洒一边说古道今,说年景、说儿女,赞美着新的生活,孩子们像一群无拘无束的羔羊那样尽情地撒欢和嬉闹。当然节日的主角还是那些青年男女,因为这是爱情的季节。姑娘们穿上了最美丽的衣裳,戴着珍贵的首饰,使她们看上去高贵而又楚楚动人,然而更能显示她们青春生命的,还是她们那按奈不住而溢于言表的喜悦,它透露了姑娘心中全部的秘密。能够与姑娘的美丽相匹配的,只有小伙子的强健勇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基于青春的热情呼唤与真诚回应,一对对有情人找到了幸福。

 

  草原盛会不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重要的,对这个民族更有深远的意义。这盛会是一次民族传统的大张扬,它强化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显示了藏民族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盛会更是一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大交流,它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歌舞、服饰,通过爱情,回忆民族的过去,承启民族的未来。在这开放性的盛会上,不仅有藏族,还可以看到许多蒙古族、土族、回族、汉族以及金发碧眼的外国客人,它又起到了文化传播物资交流的作用,因而近几年一些地区给这种传统盛会取了更富时代气息的名称,叫作物资交流会或文化艺术节,这一变化反映了青海藏族人的开放意识和新的精神,他们境界。

 

  青海藏族人民注重传统但并不脱离时代,在他们的个性与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对外部事物极强的吸纳精神,他们对未来、对发展的追求是热烈而执着的。(青海台办)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