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

青海概况

发布时间:2004-10-10 15:28:32

海东市概况

  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人。矿藏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103°04′之间;南北 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6′-37°05′之间。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

  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据考古发掘,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本区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行政区划】

  全区辖1区5县,即乐都区、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96个乡(镇),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回、藏、土、撒拉、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6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3.9%。

  乐都区下辖:海东街道、高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瞿昙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化隆回族自治县下辖: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辖: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松树乡。

  互助土族自治县下辖: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镇、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下辖:积石镇、道帏藏族乡、白庄镇、清水乡、街子镇、查汗都斯乡、文都藏族乡、尕楞藏族乡、岗察藏族乡。

  【历史沿革】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别也”,“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秦历公时,“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说明人们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安夷县曾长时期为汉护羌校尉治所。献帝十八年(213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宁市),河湟各县改属西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 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县)。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占据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凉王国,其都城曾建在今之乐都县。

  隋唐时,今海东地区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县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唐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从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一百多年中,唐与吐蕃的关系既有“交马互市”的和平安定时期,也有兵戎相见,征战不息的年代。特别在公元735年至749年,冲突逐步升级, 在廓州积石屯田区(今循化、化隆一带),双方反复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争夺战,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 一,唐末,“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今海东地区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县)、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角厮罗统治时期,军力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被青海吐蕃和后来的藏族传颂为传奇式英雄人物, 现被列为世界名著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格萨尔王就是以角厮罗为原形创作的。公元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1104 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宣和元年(1119年),改湟州为乐州。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公元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公元1253年,蒙古汗国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甘、青吐蕃部落。公元1261年,撤废乐州、廓州,改属西宁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今张掖),辖西宁州。公元十三世纪初,自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大量征服和迁徙到东方来。撒拉族先民一百七十户人由尕勒莽兄弟带领从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迁徙到了今循化县。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元朝下令“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赛赤、哈散等俾耕种之”, 回族先民遂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地区垦荒种地,定居下来。

  明清两朝,今海东地区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元甘肃理问所土官祁贡哥星吉在冀宁大都途中归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户之职,令守碾伯。洪武四年(1371年),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纷纷归顺明朝,元在青海的统治结束。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地区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白成部将贺锦攻克西宁,捕获卫指挥使祁廷谏和卫指挥同知李夭俞等并押送西安。清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击败了李自成军入西安,释放了押在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同时清军孟乔芳部进入青海,今海东地区归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新置西宁县,废碾伯、古部 千户所置碾伯县。今海东地区又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县置“巴燕戎格抚蕃厅”,隶西宁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明清时期,明在青海确立了土司制度,遂成为一种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袭之,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被完全废止。清末政治腐败,在咸丰、同治年间多次发生了河湟回族、撒拉族反清起义斗争。声势和规模较大的有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化隆回族马文义(马尔三)、署理西宁知府的马桂源、循化撒拉族韩文秀等所领导的起义。特别是马文义的起义军发展到了十几万人,成为西北回民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都严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贼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遂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海东人民获得了新生。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平安镇。

  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政府由原平安县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

  

海西州德令哈市简介

  “德令哈”系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9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

  德令哈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全州政治、教育、文化中心。1988年撤镇建市,现辖3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11万,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

  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市区以西40公里的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境内有柏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他拉岩画、“褡裢湖”等旅游景点。

  德令哈市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高原绿洲新城为目标,着力培育循环产业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西格沿线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5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增长20%;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29元,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237元,增长16%。

  德令哈机场位于巴音河南侧约3公里处的丰乐,距德令哈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9公里,海拔约2860米,是我省继西宁、格尔木、玉树机场之后,第四个可供民航飞机起降的省内支线机场,预计2014年5月投入运营。

 

  海西州格尔木市简介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约11.89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市人口27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龄32岁左右,现有汉、藏、蒙古、回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83%。

  格尔木于1954年建政,全市现设3个工行委、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辖26个社区居委会、41个行政村(牧)委会,由两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格办、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近80个,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30.22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海东、拉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也是青海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点园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格尔木市进入了发展与建设的新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安居和谐的良好局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并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城市区域功能和发展趋势特点

  (一)格尔木是一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涩北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

  (二)格尔木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格尔木机场已开通西宁、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班,现在的格尔木,已初步形成包括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的十字立体交通网络。格尔木地处祖国西部的地理中心,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格尔木素有“兵城”和“汽车城”之称,解放军四总部、兰州军区、武警和空军在这里的团级以上单位近30个,主要承担着西藏方面的公路运输、管道输油、通讯及通信线路维护三大任务,对于西藏和整个西南边防的物质保障供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格尔木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是青海乃至祖国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例上升到79.27%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的工业框架和基础。随着中信国安西台30万吨钾镁肥、1万吨碳酸锂和青海锂业3000吨碳酸锂、2.5万吨硫酸钾项目以及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50万吨合成氨配套90万吨醋酸、30万吨甲醇汽油、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黄河水电开发公司30万千瓦燃气电站和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中浩公司60万吨甲醇、乌图美仁铁矿开发、昆仑玉生产加工、加多宝2000万箱矿泉水、石材加工等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格尔木资源开发再上新的台阶。

  为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格尔木市积极争取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了新能源产业项目用地管理办法及光伏发电接入方案,及时解决并网接入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推进光伏发电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已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凭借富集优质的太阳能资源,格尔木市光伏发电产业迅速崛起,已累计发电19.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0.62亿元。

  (四)格尔木是一座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格尔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十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8.1级地震遗址等景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五)格尔木是一座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格尔木在振兴青海中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格尔木视察工作,对格尔木的发展寄予厚望。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格尔木视察时提出了“要把格尔木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设想。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奋斗,努力把格尔木建成西部现代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建成屹立于沙漠戈壁之中、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格尔木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这里正以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成为各方人士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青海西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西宁市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

  名称由来

  西宁古为羌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时期,又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筑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始于见史。公元1929,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公元1946,正式成立西宁市。

  规模

  西宁市辖四区三县(城东区、城中区(代管城南新区)、城北区、城西区、、国 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湖新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50个乡(镇),共有12个涉农办事处,931个村民委员会,4580个社,农业总户数25万户,农业总人口103万人。总耕地面积1841112亩,其中水浇地460680亩,浅山地605481亩,脑山地621451亩,临时性耕地153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42%。 [2]

  人口

  2011年,西宁市总人口为222.80万人,比上年增长0.87%;而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84万人,比2000年增长52.7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34%和8%。全市拥有天然草场50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万亩,围栏草场98.2万亩,牲畜暖棚圈舍13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500余亩。全市农机保有量13.55万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67%。

  气候特点

  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民族分布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壮、回、满、瑶、侗、撒拉、黎、白、羌、藏、土家、俄罗斯、独龙、瑶、维吾尔、鄂伦春、锡伯、哈尼、蒙古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

  宗教概况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城市荣誉

  2012年入选“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3]

  公路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2011年西宁市被国际组织评为 “世界旅游名城”和继续入选“2011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国休闲城市”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区和人文景观,以 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

  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

  

  2人口

  

  据市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22.80万人,较上年增长0.87%。全市城镇人口为145.79万人,乡村人口为77.01万人,城镇化率为65.44%,较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数。它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增加1.9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为2.42万人,死亡人口1.20万人,出生率10.9‰,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为5.49‰。全市男性人口114.50万人,女性人口108.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7:100.0。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57.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5%,其中回族人口36.23万人,占16.26%,藏族人口为12.26万人,占5.5%,土族5.78万人,占2.6%。

  

  4行政区划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邮编

  

  人民政府驻

  

  西宁市

  

  7665

  

  220.87

  

  810000

  

  城中区人民街街道南关街43号

  

  城中区(含城南新区)

  

  151

  

  29.70

  

  810000

  

  总寨镇新城大道166号

  

  城东区

  

  115

  

  35.97

  

  810000

  

  东关大街街道德令哈路195号

  

  城西区

  

  82.9

  

  24.26

  

  810001

  

  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21号

  

  城北区

  

  138

  

  29.90

  

  810001

  

  朝阳街道朝阳西路27号

  

  海湖新区

  

  10.5

  

  15

  

  810001

  

  海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湟源县

  

  1509

  

  13.66

  

  812100

  

  城关镇建设西路76号

  

  湟中县

  

  2430

  

  43.78

  

  811600

  

  鲁沙尔镇和平路133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3090

  

  43.59

  

  810100

  

  桥头镇人民路94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