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乘车沿西宁湟源高速公路西行约22公里,便到达了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巴这个地名便成了青海省的骄傲,而在更多外地人的眼里,多巴似乎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被神秘面纱所笼罩着的,是青藏高原湟水谷地的农田和庄稼,是这里勤劳朴实的农民兄弟,更是享誉世界体坛的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这里没有奇迹,这里充满奇迹。
1993年8月,在位于欧洲的德国,有一个名叫斯图加特的地方,那一年,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这里举行。世界田径锦标赛被誉为“田径项目的奥运会。”来自我国辽宁的中长跑教练马俊仁率领弟子,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成为当时世界田坛的一匹“大黑马”,而且这种深远的记忆至今仍在世界田坛的脑海中无法挥去。斯图加特世锦赛,中国队共获4金两银两铜,一跃成为金牌第二,中国田径一夜之间崛起,令人刮目相看,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3块金牌竟为“马家军”所获。仅隔10天之后,“马家军”在全国第七届运动会上再创奇迹,犹如破纪录“机器”般大破世界纪录。同时在七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项目中,青海女运动员李春秀出人意料破了亚洲纪录逼近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摘去金牌,其过硬的技术,超群的实力令行家震惊。
世界田坛震惊了!因为此前的中国女子中长跑项目,几乎在世界大赛中没有一席之地,甚至此类项目的国外优秀选手,都没有把中国运动员视为真正的对手。而斯图加特的奇迹,使她们睁大了吃惊的眼睛,她们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在问:中国女子中长跑为何来势如此迅猛?
这是一个谜。谜面的答案千奇百怪。“马家军”教头马俊仁在世界田坛的求知欲望中又大放“卫星”,什么“甲鱼汤”,什么“大王八”,更是令困惑的人们越发觉得神秘莫测。
然而,也有消息灵通的国外媒体,他们得知获得冠军的曲云霞(3000米)、王军霞(10000米)、刘冬(1500米)在赛前曾上过高原,而且是直接从高原来到斯图加特参加比赛的,她们的训练基地就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些国外媒体没搞明白,说什么王军霞是来自中国的高原省份青海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谜面不久便被揭开——“马家军”赛前的确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强化训练,训练地点就是位于中国青海省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当谜面被解开的时候,倘若谜底仍然充满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这简直就是真正的奇迹了。从1993年的斯图加特世锦赛开始,世界田坛就格外关注来自中国的两个名字,一个是人名——马俊仁,另一个是地名——青海多巴。
自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至今,已连续参加了六届奥运会,其中共获田径项目金牌5块。1992年8月3日,出生在辽宁铁岭的陈跃玲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比赛中,以44分32秒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奥运历史上的首枚田径金牌。1996年7月28日,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5000米比赛中,以14分59秒88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赢得第二枚田径金牌。2000年9月28日,王丽萍在悉尼奥运会20公里竞走中以1小时29分05秒的成绩赢得第三枚田径金牌。2004年8月27日,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和邢慧娜分别赢得男子110米栏和女子10000米两枚金牌。
除刘翔的冠军之外,其余的4枚奥运会田径金牌,在夺冠的艰难征途中,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获金牌运动员都曾在多巴基地进行过强化训练。
从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战绩来看,中国至今总共获得金牌6枚。1991年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黄志红夺得女子铅球冠军(这是亚洲运动员第一次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徐德妹获得女子标枪冠军,1993年第四届斯图加特世锦赛,“马家军”夺得3枚女子中长跑冠军,黄志红再次夺得女子铅球冠军。世锦赛的6枚金牌中有3枚和多巴基地有直接关系。
在历届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总共获得田径金牌11枚,其中7枚和多巴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女子中长跑项目和女子竞走项目直接和多巴基地的高原强化训练有关。
难怪马俊仁将多巴基地看成了一块“风水宝地”,曾先后10次来这里训练队伍,尤其是每次重大比赛前的最后黄金时间,人们总能在多巴基地看到“马家军”弟子的身影,听到马俊仁带着略微沙哑的噪门在训练跑道上大声吆喝。2000年8月8日,在悉尼奥运会前夕,马俊仁率队第10次来多巴基地训练,但因为种种原因,马俊仁没有完成训练便悄然离开了多巴基地,此后至今的四年时间里,马俊仁再也没有来过这里。如今,身为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的马俊仁似乎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从热闹非凡的体育场走到了幕后。
可以说,多巴基地的成名和马俊仁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而另一个方面,马俊仁的成功和多巴基地也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雅典归来后,著名教练王德显说,高原训练是邢慧娜夺冠的决定性因素。自马俊仁之后,王德显是第二位看好多巴基地的著名教练,并且通过在这里的强化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在雅典奥运会之前,王德显曾3次带队来多巴基地训练 。邢慧娜获得女子10000米冠军后,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向青海省省政府发来感谢电,感谢电说,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离不开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对国家田径项目的大力支持。
2004年9月14日,记者再次来到熟悉的多巴基地,基地周围的田地里麦子已经收割,这一天阳光格外灿烂,蔚蓝色的天空晶莹剔透,数十年前的基地围墙已破败不堪,那些涂写在围墙上的广告也是满目斑痕,虽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通过此处,但若要进入基地,仍需要绕行以前的数百米老路,这一段老路上残留着沧桑,看见这一幕幕情景,再想想从这里走出的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冠军们,让人简直难以相信,这里就是被世人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铸造金牌的工厂”。
但进入多巴基地的大门,仿佛又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绿草芬芳、绿树成阴,彩色的建筑遍布于绿色之中,像一个童话中的王国,显得那么高贵而气质不凡,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出世界冠军,似乎又不觉得意外了。
多巴基地的所在地曾是一家军工企业,1982年移交青海省体育局,1986年6月,省政府决定在此成立青海高原多巴体育训练基地。2004年7月2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正式挂牌为“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基地海拔2366米,现占地26400平方米(约400亩),是我国和亚洲海拔最高、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目前我国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共有两处,一处是多巴,另一处是云南海埂训练基地。高山医学专家吴天一认为,从高原训练的角度来看,多巴基地更优于海埂基地。吴天一说,其一,海埂海拔不够高,只有1900多米;多巴海拔2366米,是高原训练的理想高度;其二,高原训练,必须在适当的低氧环境中,方可奏效。海埂纬度低,大气密度大,氧气层则厚;多巴纬度高,大气密度低,氧气稀薄。此外,海埂地处亚热带,印度洋暖流使这里草木茂盛,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制造大量的氧气。因此,海埂所提供的低氧环境,不能对人体形成有效的生理应急。另外,多巴基地附近没有工厂,空气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多巴基地主任杨培及副主任王福洪告诉记者,二十多年来,多巴基地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先后已投资两千多万元,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体育训练为主,集群众体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和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训练基地。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多巴基地也向全民开放,使神秘的多巴基地变得不再神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渐渐临近,在历史的机遇中,多巴基地正面临着一次新的发展,在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这里曾经创造了辉煌,从青藏高原走出的多巴,从多巴走出的世界冠军,这里是创造“神话”的地方,当“神话”已成为现实的时候。
稿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肆归
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