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五岳之尊

享誉世界文化名山:泰山

发布时间:2005-05-09 14:00:56

    泰山,五岳独尊,雄居于华北大平原之上。

    历史记载,第一个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 保存在岱庙的两块残石,9个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书写的,俗称秦刻石,原本立于岱顶,碑文记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登峰泰山,周览东极的赫赫功业。

    秦始皇在此筑坛祭天,表示归功于天,这叫做“封”,然后他又下山后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这叫做“禅”。封建时代的泰山封禅由此拉开了帷幕。

    秦始皇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正式向天地隆重报告它的庄严诞生,泰山成为江山一统的神圣象征。

    一百多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实施他准备多年的封禅计划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的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为了消除封禅期间边境发生战事的隐患,汉武帝率领18万骑兵,北出长城征伐匈奴,位于长城外边的匈奴闻风远逃。于是汉武帝欣然东行,他首先祭拜华山,然后再祭嵩山,最后来到了泰山东麓,在山脚下举行封禅大礼。

    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封禅泰山的意义开始受到质疑。刘秀自愧没有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可是他也要登封泰山。建武32年,也就是公元56年,光武帝终于登上了泰山。从此,泰山封禅不再是有作为皇帝的专利,那些不那么显赫的帝王也纷纷举行泰山封禅的祭礼。

    作为唐朝的中兴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13年决意封禅岱岳,谢诚于天。从他开始,泰山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唐玄宗下令将泰山神封为“天齐王”,泰山虽然与天等齐,但毕竟还是王一级。这同过去被奉若天神的泰山相比,地位委实低了一些。

    公元1004年,萧太后率20万辽军大举南侵,直逼宋都开封 。软弱的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要向辽国交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批匹。

    公元1008年初,宋真宗亲自导演出一幕泰山降天书的闹剧。当金秋十月到来的时候,宋真宗从汴京起身,东封泰山,想借泰山之力来镇服敌国。岱庙天贶殿里的壁画《泰山神起跸回銮图》,真实记录了当年宋真宗封禅时的豪华与奢靡。

    真宗走上泰山极顶后封建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通天街,是登封泰山的引子。它的尽头就是岱庙,岱庙是封禅活动的起点,古代帝王登封泰山举行祭祀大典时便居住在这里。庙内建筑群突出了一条长达400米的南北中轴,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这些主要建筑沿着轴线依次展开。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的天贶殿,高耸于露台之上,显示出神权和皇权合一的至高无上的尊严。

    一天门,是天梯的起步处。跨入了一天门,人仿佛进入了仙境,红门宫、飞云阁、万仙楼、斗母宫、一路上神府仙宫接驾,游人已是半人半仙。这一路山水相嵌,林木幽深,的确是风月无边。

    过了壶天阁,就看见中天门了。只有登上中天门,云步桥断层所形成的泰山胸腹,完全敞现在游人面前时,泰山才露出它峥嵘伟岸的胸怀。

    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在中天门看南天门是一个最佳视点,因为这个地方视野非常的开阔,对泰山整体雄浑的气势,表现的最充分。”

    南天门坐落在飞龙岭和霞凤岭夹峙而成的山口上,是登山者心目中一个攀登的目标,天门云梯也就是成了泰山的标志。18盘是登山路上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共有1597级台阶,不足一公里的盘道,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可见其陡峭的程度。

    年过八旬的杨辛教授说,“泰山的魅力,在于攀登”。这位曾经38次徒步登上泰山的老者,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泰山的内涵。自古以来,攀登泰山就是启迪人生的精神之旅,不同时代的登山者把他们的感受化为警句,刻在了盘道两侧的岩石上,激励后人不断进取攀登。

    进了南天门,便是登封泰山的天子们眼中的仙境了。天街、碧霞祠、玉皇庙、瞻鲁台,在仅有0.6平方公里泰山顶上徐徐展开。这一组建筑与山下的通天街、岱庙遥相呼应,所不同的是从山下的人间已进入了仙境。

    2400多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晴天。孔子来到了泰山,春秋乱世的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登上了泰山极顶。

    在孔子当年站立过的岩石上,一位清代的泰安太守刻下了这样两句话:“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

    从孔子开始,一直到以后的2000多年里,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陆续来到泰山揽胜。自春秋时期以来,历代仅有名有姓的诗人歌咏泰山的诗歌有近千首之多,一些诗篇和词句被后人刻在泰山的岩石上,成为泰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人们在登泰山过程中,随着山路两旁的景色不断变化,渐入佳境,对泰山的理解也随之渐渐入深。

    那些题咏登山的诗歌,真实记录了登山途中的风景,同时也写出了登泰山时的兴奋心情。

    快到南天门时,十八盘那陡峭的石阶,就像是有意给人们安排的最后考验“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明代诗人王守仁的这首《登泰山》,生动地描绘了十八盘的艰险。

    在歌咏泰山的诗歌中,并不仅仅是单纯对景色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登山的感受。因此,借泰山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就成了泰山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迢迢造天庭”的泰山,往往激发起人们奋发向上的豪情。晋代文人陆机“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的诗句,道出了登泰山时诗人们的共同感受。

    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来到了泰山脚下,在这里,杜甫留下了他那首咏赞泰山的那首诗篇《望岳》,而这首诗,在历代咏赞泰山的诗歌中,力压群才,堪称千古绝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于1987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不仅因为泰山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因为泰山已经同黄河、长城、长江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世界上很难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样,几千年来深入到整个民族亿万人的心中。

    来源:人民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