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 崂山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远在春秋时期,崂山的道家方士就集聚在山海交汇的不其山周围,当时的不其山乎与终南山齐名。
秦汉唐宋的的崂山道教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同崂山道教有着不解之缘。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不远数千里来到崂山访道求仙,秦始皇在崂山脚下与安期生的一次长谈,引发他命徐福东渡的历史壮举;汉武帝两次来到不其山“祀神人,建明堂”;唐玄宗派道士来崂山为他采药炼丹,现在崂山棋盘石风景区内保留的唐代摩崖刻石上记述着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铁事;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过崂山道士刘若拙,刻石记事至今在太清宫“逢仙桥”旁供游客追忆。元代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父子、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等皇帝都曾召见和敕封过崂山道士。 从可稽的史料中看,崂山道士中受到过皇帝敕封的就多达13人次。这些著名道士都为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安宁、道教的流传做出了贡献,其中大多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修身、养生、练功的著作和心得,成为当今气功研究和发掘工作中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理论基础。晋代以前,因崂山地处偏偶,道教的发展鲜为人知,唐宋以后,崂山道教发展迅猛,庙宇建筑越来越多。尤其宋末元初时期,道教全真派的一代首领王重阳率7位弟子来到崂山,宣传全真教义,崂山所有道教庙宇都归依了全真派。全真七子在崂山各立门派,成为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自立全真派以来第一处地面大、庙宇集中的丛林基地。
元代崂山道教全盛期 成吉思汗与南宋皇帝几乎是同时派人来到崂山请邱处机,南去还是北行在弟子们中形成争论。邱处机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规律,为了制止蒙古部队的残酷杀戮,毅然决定北行。成吉思汗召见邱处机之后,接受了邱处机“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劝告,将汉文化引入其政治统治之中而得天下。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并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以后,崂山道教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崂山太清宫中保留至今的《虎符文》碑刻,就是当时情况的记载。后延至明、清数代而长久不衰,极盛时期崂山有上百处道教庙场,对外称为“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它们分别隶属于“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太古、孙不二所创的七大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以及龙门派衍生出的金山派、金辉派和鹤山派。直到今天,崂山仍然是中华道教的重要基地,现在对外开放的太清宫、太平宫、明霞洞、上清宫及遗址保存较好的明道观、关帝庙、华楼宫、蔚竹庵等道教殿宇都将为游人展现浓厚的道教文化。
来源:中华之旅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