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道教名山

永远的崂山 吟咏不绝的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05-05-17 16:16:50

  山为卷,读诵未尽;水为文,吟咏不绝。

  山水灵秀、文脉苍桑之崂山,便是这样一部千百年来吟读经久的文卷———千百遍读诵,总是意境无限;千百遍吟咏,总有诗意万千。无论你翻开哪一卷哪一页,无论你浏览哪一段哪一行,你都能真切地领会到属于崂山山水之隽永,那种百转千的感觉,俯拾即是的灵感,总会让你沉浸在“梦里寻她千百度”的萦绕中。

  永远,是崂山的另一个名字。

  而崂山之于人们的永远镜象,不单单在于其数以百千万年的地理因果,不单单在于其奇峰怪石、流云飞霞(你可以用很多词来描述)的鬼斧神工,更在于其绵延不绝、历久弥深而又未能为人们全然了解的人文脉络———她隐藏于每一寸风景,休眠于每一片残垣,等待时间的救捞。一座山对于一座城市的厚重,一座山对于一座城市的缠绵,也往往体现在此。

  由此说,崂山是天然与人文的凝结。山以文重、文以山秀。无论帝王将相的眷顾、道家佛界的垂青、文人骚客的留连,还是普罗大众的拜谒,都归结于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归结于天脉与文脉的相生,归结于自然与众生的相辅———崂山之风骨尽皆于此。

  而大凡道家风骨,寻山总会以清灵出世、幽奇竞秀为先;大凡佛门寺院,觅山总会以尘寰之外、善缘之内为准;文人墨客,踏山则无奇不往、无险不游。而崂山,则恰恰适于道、适于佛,更适于文人笔墨纵横——一座道缘之山、佛缘之山、文缘之山——崂山之内秀尽皆于此。

  所以,登崂山,看山看文、问道问佛相得宜彰。当然,为自然之崂山、为人文之崂山,我们既不可能以文词穷尽,也不可能以俗眼洞穿。但崂山之奇峰异水也并非晦涩难懂、崂山之历史烟云也并非难分难解,我们大可以籍朝拜之心,行游人之旅,在崂山这座自然与文化宝库中谦躬徜佯,为一座山之神奇神圣,挥洒应有的笔墨。

  鉴于此,我们得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之协助,创刊青岛日报《海上崂山》新闻专刊,期望以此为崂山资源的挖掘剖析,为崂山旅游的发扬广大,为文化崂山、文明崂山、生态崂山的构建,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稿,不吝赐教,共同办好本刊。樊泽顺文化崂山在人类产生以前,崂山是一个自然的世界。

  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使得人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带有人类的观念、思想、情感、意志印记的“人化的自然”应运而生,这就是文化世界,崂山文化由此产生。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除具备能与其它文化体系交汇融合的特性之外,更能在交汇融合中显示出自身鲜明的、高于其他社会文化的文化特征。显然,崂山文化是符合标准的。

  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环境美学的研究,以此选择栖身、发展、养生、归宿的处所,追逐的要点不外生态美和心态美的组合。而崂山,即是符合自然美学诸多条件和因素的集合体,故被誉为“仙山、仙境”。

  而崂山地区及周边历史文化沉积可谓丰厚。远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代巨大的生物聚生地,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内的“青岛龙”化石及纳蚂象、菱齿象、原角龙、南洋杉硅化木化石即是明证。从新石器时期前段开始,远古人类接替那些已经灭绝的庞大生命续写这里的文化史:迄今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近30处、龙山文化遗址有50多处、岳石文化遗址近10处、青铜文化遗址10余处,其分布密度之高在别处极为难觅。正是这些灿烂的先民文化,为后来的东夷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继尔使东夷文化最早成为华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文化。

  在崂山文化中,中华道教文化位列第一,是崂山宗教文化的主流。而崂山及周边地区的居民长期形成的习俗丰富而多彩。据史料记载,崂山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多区域移民的加入,造就了这里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长久的影响远及外省、外国。起源于南宋时期胶州的“放河灯”习俗,至今在日本乡村沿用。

  二

  就风景区而言,对其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创作。

  崂山文化体系庞杂,内容博大。崂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关键在于文化主体和主线的开发,以及对文化内涵的选择。由于崂山道教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是无法与雄伟灿烂、典雅华贵的佛教文化相提并论的,道教建筑及其内部铺陈对大众游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因而可以肯定,崂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局限于修复宫观、神像等浅层次,道教文化中的礼仪、节日活动、音乐、健体养生等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较吻合,是开发者可以考虑的选择。但这些显然还不能构成开发的文化主线,不能成为合适的核心内涵,只能算是辐射内涵。道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大概可以用“返璞归真”四个字来概括,而返璞归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结合崂山自然景观特征,可以看出,将返璞归真确定为崂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涵是比较恰当的。因而,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原则,营造景区拙朴、恬静、含蓄的情调氛围,是强化、展现崂山道教文化吸引力的有力手段。

  三

  崂山,素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称于世。瑰丽的山海奇观、奇特的自然景物以及神秘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崂山风景区独特的游览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的挖掘整理,游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除崂山的自然风光能够留下一些印象外,对其他的知之甚少。为深入挖掘崂山的文化内涵,为崂山旅游堆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崂山景区管委先后开发了巨峰游览区、修建了九水十八潭、对棋盘石游览区华严寺进行整修,在这些工程的建设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崂山文化的承载量。

  2001年4月,巨峰游览区开发项目正式动工建设,2003年底竣工,投资达1.6亿元。整个游览区建设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创意,遵循著名专家学者的文化理念设计,将“大道之源”、“众经之首”的《易经》与巨峰的神奇结合在一起,以物化的形式加以表现,展示其阴阳哲学的独特魅力,贯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思维,使人们在游览中领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004年4月,在“青岛市十大精品建设工程”评选中,巨峰游览区成为惟一当选的旅游项目。

  如果说巨峰的开发使崂山风景区的游览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位于北九水游览区内九水的“九水十八潭”,则堪称变化了的“景点精品”。北九水游览区之秀,有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赋诗为佐:“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然而,自然的枯水、丰水时节,却使“九水明漪”的美景只能在一年之内的150多天里得以呈现。2002年春,市主要领导来此现场办公,有感于秀水难收,提议建设“九水十八潭”,同时赋予其文化内涵。2002年10月7日“九水十八潭”开建,并于次年3月建成。我国著名画家根据每个水潭的方位、形状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将“顺法自然”的老庄思想与山水的灵秀交融,对“九水”和“十八潭”逐一命名阐释,并特别撰写了《崂泉铭》,令北九水游览区独特的文化色彩跃然而出。韩国“一般旅游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夏博士游罢北九水后慨言:“游青岛,如果不到九水十八潭,那就太可惜了。与诸多名山不同,崂山是如此之美。”

  对坐落于东线棋盘石风景游览区的佛教名刹华严寺的修复,则是崂山景区旅游资源挖掘的又一力作。兴建于1652年的华严寺是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庙宇,为再现其风采,2002年,“华藏世界”工程在华严寺旧址启动。“华藏世界”整体结构设计来自《华严经》理念,主要用七处九会的景点设置来展现华严思想的宏大奇伟。“华藏世界”不但将崂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其宏大的建筑群也将填补国内佛教建筑的空白。

  2002年8月,由崂山风景区和山东大学共同组建的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和崂山康成书院,则标志着崂山风景区在文化挖掘方面进入了一个多领域、高层次的学术层面,随后召开的、由来自海峡两岸三地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第二届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为打造崂山文化旅游品牌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进一步挖掘崂山的文化内涵,崂山风景区管委还成立了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组成的崂山文化研究会,下设崂山旅游资源普查队、崂山森林植被普查队,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对崂山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古树名木、林相林、树种分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做了详实准确的记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编写完了第一部崂山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鉴定,为崂山今后的深入研究留下了珍贵的数据资料;同时,研究会利用会员多学科广的特点,针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对旅游业和风景名胜业的影响,展开广泛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编辑出版了《崂山文集》《区域旅游开发和崂山可持续发展》论文集,从不同角度对崂山的资源、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崂山今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填补了针对崂山学术研究的空白。

  为扩大崂山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1999年10月,由崂山文化研究会牵头组织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研讨会及国际生态旅游研讨会,来自全国及海外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做了内容丰富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对崂山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此外崂山风景区还对崂山“古乐”,崂山武术(螳螂拳)、及崂山道教文化的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挖掘和整理,2004年6月,来自国内外150多名拳手,齐聚崂山,在国际螳螂拳友谊赛上进行广泛交流与认真磋切,使崂山文化远播四海。

  今天的崂山风景区,已经完成了从纯自然景观到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重大突破。步入崂山风景区的每一位观光客,在品味崂山雄奇的山水画卷的同时,亦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一次精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旅。

  文明崂山崂山风景区在基层共设立巨峰、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7个基层管理处;太清、仰口2个索道站以及奇石馆共10个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工作的核心是服务游客。崂山风景区各基层单位对服务的理解,决不止于“游客至上”、“游客优先”的口号上,而是把服务看作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过程,他们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服务理念,着重打造各自的服务品牌。《青岛日报》从本期《海上崂山》专刊起,将陆续介绍崂山风景区在打造服务品牌中的具体做法,诠释品牌内涵。崂山风景区流清管理处服务品牌:

  流清快通123

  李红伟处长:“让游客在崂山风景区的满意之旅,从流清开始”。

  流清管理处地处崂山风景区的南大门,每年有近70%的游客从流清管理处购票通过。流清管理处将通过启动四线(畅通风景线、安全风景线、洁净风景线、和谐风景线)工程,开展两项服务,最终创造“流清效率”———高通过率、高准确率、高满意率,全力打造具有流清特色的“流清快通123”优质服务品牌活动。

  流清快通123:在畅通风景线中,我们将在职工中形成“多一分钟,多一点不满;少一分钟,少一点抱怨”的为游客着想的心理,开展限时“123”服务,即努力达到小车1分钟通过、大车2分钟通过、请示处理问题3分钟通过的目标,通过积极推出“流清快通123”优质服务品牌活动,为游客的崂山满意之旅,创造一个好的开端。崂山风景区太清管理处服务品牌:

  太清服务无极限

  董志顺处长:“从游客一进入太清那刻起的环境,从游客一停车那一刻起的秩序,从游客一下车那一刻起的感觉,到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心情,到游客消费时的满意度,到游客离去时的留恋程度,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融进我们的服务中,体现着我们的服务,亲近着我们的服务,密切接触着我们的服务”。

  太清服务无极限:把服务精神植入游客心灵深处,职工无权拒绝游客的任何一个要求;接到游客的投诉和诉求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昭示着每个职工都是这一服务品牌的载体,都是这一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都是景区的使者,也是游客的使者;每个职工都是服务品牌的生产者,同时服务文化品牌也反作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我们决定了服务品牌,而反过来,也体验到这一品牌对我们的“塑造”。崂山风景区北九水管理处服务品牌:

  九水情长

  段存刚处长:让温馨伴随游客畅游“九水十八潭”,一石一景结深情、一潭一色显温情、一言一行见真情,九水画廊,九水情长。努力使游客在充分体现“九水十八潭”“天人合一”、“顺法自然”的老庄思想所赋予北九水游览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感受到九水人的情真意长。

  九水情长:“一石一景结深情”———大自然的奇丽景观造就了北九水,使游客在游览中心旷神怡,缔结了对大自然的一片深情。

  “一潭一色显温情”———九水之美,贵在秀水,“九水十八潭”充分展现了北九水游览区“水”的精美之所在,使游客对水潭凝结了一片温情。

  “一言一行见真情”———为充分体现北九水游览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对外形象,北九水管理处提出了“热情服务,有问必答;仪表整洁,环境优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服务承诺,从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对游客的一片真情。崂山风景区巨峰管理处:

  心服务心开始

  谢军处长:心比金纯,用真心换游客的顺心、用诚心换游客的温心、用良心换游客的放心、用热心换游客的欢心,用爱心换游客的暖心,将真情服务贯穿始终,在巨峰游览区的每一处都体现出“服务的用心”,同时更多的是将我们优质的服务和形象留在客人心中,让游客在留恋风景区的同时更留恋我们的服务和管理。

  心服务,心开始:巨峰游览区是一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新景区,在开发建设中,将“大道之源”、“众经之首”的易经以物化的形式加表现,展示其阴阳哲学的独特魅力,一处新的景区———洁净的巨峰需要用心来呵护,让走进巨峰的游客“乘紫气东来,走淳和大道”,让我们的真情付出换取与游客的心灵交汇。

  生态崂山崂山百问

  主持人:谢凝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问: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是什么?

  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名山大川”,相当于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和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概括地说,是以具有科学和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包括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自然科学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二是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是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不是强加其上的人为物体,即使缺乏人文景观,也可成为风景区;三是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四是范围较大,资源较丰富集中,包含地上、地下(洞穴)、日、月、星空的各种景观要素的有机空间综合体。

  研究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监测、效益、传世和科教等问题。

  问: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什么价值?

  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学科角度,或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者,如其价值是国家级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亦作类似的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则包括从历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等角度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级别。价值是确定风景区遗产地的品位、级别及其保护利用的根本依据。确定价值是一项科学性、文化性很强的工作。

  自然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没有国界,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美也是客观存在,但审美就有主观性和民族性,自然美的评价应强调客观科学等,文化则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必须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保存文化的多样性亦是其价值的体现。

  问: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什么?

  谢凝高: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从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或“天下名山大川”发展演变过来的。所谓“天下”,是指国土范围之内,它的价值性质、功能、保护、管理等方面相当于工业文明时代产生于美国,涉及到全世界的国家公园。可以说“天下名山”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无论是诞生两千多年前的天下名山,或是创建于一百多年前的国家公园,以及出现时间不到40年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是属于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财富。是主要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的场所。它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是生态实验室,种质资源库,又是自然美的王国,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不是为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经济开发区,它是直接吸引国内外热爱自然和文化的人们,间接创造风景区以外地域和国家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现在有的风景区因性质错位、景与商错位、游与住错位、源与流错位,已造成风景区遗产地自然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来源:新浪网青岛旅游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