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孔子故里

曲阜,山东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发布时间:2005-05-20 11:17:49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

  曲阜地处山东中南部,东依起伏的丘陵,西濒平野大泽,南通江淮,北接华北平原,气候温润,土质肥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曲阜境内发现的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曲阜是山东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历代帝王为了表示对其开创者的尊崇,不断给孔子加封增谥。汉平帝始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元武宗时已升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清初更被推崇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嫡裔在汉高祖时被封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为世袭“衍圣公”,且此封号一直延袭到民国24年,两千年来,倍受当政者的隆崇和优待。在封爵赠谥的同时,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的尊崇,还以种种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经长期积累,在孔子故里形成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孔子逝世后,起初是以宅为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以官钱修饰孔庙,才逐步改变了宅庙的性质,使之成为官设的庙堂。后代帝王绵延相继,不断营饰修缮。尤其是明正德年间, 为了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将距今址以东4公里处的曲阜县城移至孔庙所在地,以城卫庙,使整个曲阜县城成了孔庙的外围建筑。至清末民初,孔庙终于被营造成一个世界罕见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共由104座466间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占地9.6公顷。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九进院落沿中轴线南北排列,同时向左右两翼均衡展开;在空间上层次分明,主体建筑大成殿雄踞中央,周围建筑参差错落,前拱后卫;庭院之中,点缀以苍松翠柏。整组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序,金碧交辉,气势宏伟。

   孔庙的建筑既仿帝王宫殿之制,又有着特殊的思想文化内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的主要传人四圣、十二哲,两庑供奉孔子弟子及历代受儒家推崇和对儒学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先贤、先儒;庙中门、坊、殿、堂的题名及匾额,所用辞语或出自儒家典籍,或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的赞辞。一座孔庙,实际上成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所占地位的物化象征。其每一建筑,甚至在一石、一柱、一花纹、一雕饰中,又无不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使孔庙不仅以其特有的深广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在中国建筑史、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实例和吸引国内外游人的一大人文景观。
 
  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孔子逝世后,人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缅怀,其弟子有的庐墓,有的“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园林性质。其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孙的繁衍,在历代帝王的优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后裔不断提高墓葬规格,树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仪,名士显宦纷纷为之篆额题文,进一步丰富了林墓的文化意义。后人还继承了原有的传统,不断地栽植佳树名木,使孔林最终发展成一个占地183.33公顷、 保存树木42000余棵、坟冢十余万个、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园林。郭沫若有诗云:“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置身于苍莽的林墓之间,人们便会受到一种悠远文化气息的薰陶。孔庙和孔林,以及其他与孔子(包括其弟子)有关的遗迹,均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物。

   宋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孙居住在阙里故宅,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 始开府立第, 以后不断扩建,至清代中期,宅第占地约12公顷,房屋560余间, 为一大型建筑群落,是国内少见的古建筑群。孔府特殊的文化地位,使之积聚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藏品,其中一些藏品具有特殊的文物价值。如它所存留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各种文书档案,内容系统、完整、全面,是世所罕见的私家档案,对研究16世纪以后四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孔子故里,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资料,而成为国际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故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保护故城、建设新城已取得显著成效,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教育欣欣向荣。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孔子故里以其固有的古朴典雅的特色,融入现代的精神气派,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在山东,在中国,在世界,展现出更加引人瞩目的风采。

  来源:山东旅游资讯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