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春 观
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的武昌大东门外,风景妩媚的黄鹄山(蛇山)尾部,有一处景色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它就是武汉现今仅存的一座具有典型道教艺术风格的建筑群——长春观。
不知哪位先哲说过“天下名山僧占尽”,也不知哪位先贤道出仙境的“洞天福地”总与方外结缘。不错,长春观就是具有先知卓见的方外人很早就开辟的一处洞天胜境。明媚秀丽的黄鹄山山势至此伏而又起,唐代著名的诗仙李白《望黄鹄山》诗中所说的“中峰倚红日”处,就是指的古长春观这一段。相传,古代此地多松,故有“松岛”之称。道教始祖老子曾应他的弟子之邀赴庐阜“会五老”,到了江南鄂州之后,没有停留,即西转而到湖港之乡、双峰山麓的长松岛。人们为了纪念他,附会说此松岛即长松岛,曾建有老子宫。老子宫虽属传闻,但是古代的方外人在秦汉、唐宋各代却因此兴建了“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和“太清宫”。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下,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时,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号长春子,仿效佛教创建丛林制度。他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赏,掌管天下道教,随南下的鞑军(元军)救人出水火。鞑军所经之处,就是邱氏弟子施教之处,于是,荆湖之地的邱氏弟子为祭奉长春真人,在松岛上修建了以邱氏道号命名的长春观。
明世宗年间,长春观“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千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长春观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邱祖会。邱处机生于宋代绍兴戊辰年正月十九日,传说十八日午夜天仙真人下降,齐为邱长春祝福。此间,仙真幻化无穷,或为乞丐,或为羽客,善男信女若是有缘见到,可以获福无量。所以,十九日这天,武昌、汉口和汉阳的道众云集长春观以翼会仙。这项活动后流为民俗,叫“迎春会”,也叫“燕九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以描绘与会道众翼仙的渴望之情:“才走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
长春观还藏有历来被道教认为宝中之物的全套明版《正经道藏》,加之神像、神龛、法器、匾额完整齐全,陈设古雅,使长春观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著名的音韵学者钱大昕,在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慕名而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璇华序》。英国李约瑟博士著的《中国科技史》一书,其化学部分引用了《道藏》中的许多资料。
长春观的远近闻名,与该观的历任监院、方丈广结善缘是分不开的,清代名士来长春观阅藏查经之人接踵而至,莫不称赞监院朱合真交结甚广,慈悲大度。1865年(同治四年)在北京白支观主持传戒的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干本贤、金教法之邀千里迢迢来观开坛说戒。1925年,天门县龙镇出家的22代龙门正宗传戒律师刘嗣授与监院侯永德携手开坛说戒,受戒道众454人同载《湖北长春观乙丑戒坛登真录》,武汉的军、政、商界大员云集,高朋满座,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古时名地多纷争。由于长春观地处武昌要冲,观宇建筑屡遭兵燹又屡次重建。清末太平军与清军曾经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常常是战火熊熊,硝烟弥漫,残垣断壁。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的七律诗《观焚》就是绝好的见证:
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1864年,龙门第十六代宗师何合春从武当山来此发愿,得到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捐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清朝诗人王柏心为此作有《过长春观》诗:
山川俯仰劫灰余,在观重开阆苑居。
紫府琼台仍缥缈,元都金阙故清虚。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1926年,北伐军为了攻克北洋军阀在长江中段的最后据点,与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武昌城下鏖战。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了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邓演达在此督战时,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于观内。为此,郭沫若挥泪痛悼北伐英烈:
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
今存长春观格局是1864年何合春率众仿明代建筑风格,以斗拱铆榫纯木为结构重建的。全观分左、中、右三路而进,中庭有四进。首进是红墙青瓦的灵官殿,内供镇守山门之神“五枢火符天将”,煞是威武。绕一巨鼎,经“五龙捧圣”,拾级而上是拔地突起的太清殿。高约5米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銮金塑像供奉正中,后侧左右是老君弟子南华真人和尹喜真人。东西殿壁上绘有以孔子问礼和老子修真、讲经说法,出函谷关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穿阆苑、蓬壶月门,沿花径直上七真殿。内供有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代表着七个不同的教派:龙门派的邱处机、遇山派的马钰、南无派的谭处端、随山派的刘处玄、嵛山派的王处一、华山派的郝大通、清静派的孙不二。出殿登石阶即上暗含玄理的“地步天级”,由左右分级而上即晤会仙桥。古传,在殿内遇不见道人,若是在会仙桥上恰遇道人,即有“仙缘”,当你排除了凡心杂念之后,还可以聆听到仙乐呢!越过会仙桥,再向上攀,则是长春观的第四进殿宇三皇殿,红墙碧瓦的殿内供奉着华夏民族的祖先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三尊座像,貌相原始,四尺高许,四肢袒露,只着叶衣。
三皇殿是长春观的最高点,在这里极目俯瞰,四院里建筑宝瓶压脊,单檐舒翼,古树虬蟠,亭榭楼阁,令人心旷神怡。有白鹤闻经声飞来栖止于观的“来鹤轩”,也有双手捧净瓶,仪态端庄的“慈航大士”;有赞美政绩卓著地方官的“甘棠”摩崖,也有镌刻着“长春琼玑”,“天皇宝浩”的功德祠壁;有十方救苦难的子午种亭,也有终南修道后游历江湖的吕洞宾显化的“还丹井”。
气势宏伟的长春观,觅高尤需更上一层。站在三皇殿,铁路高楼尽收眼底。想必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正领会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神秘之真谛。
(陈德传)
元 妙 观
古老的汉阳,名胜古迹遍布。在这众多的胜迹之中,有一处“曲径通幽”之地,便是格局独具匠心的元妙观。明都御史吴廷用曾游此观作诗云:
玄妙仙宫汉水边,参差台阁翠微连。
濒临北斗腾丹气,下瞰南溟霭碧烟。
缥缈凤麟环太乙,森严龙虎秘真铨。
长生欲访安期决,云散瑶空月满川。
元妙观创建以来的一千多年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始建时在汉阳县治东边,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当地官府委托中妙真人叶靖庵重新修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初年,赵廷兰任县令时,该观移至城西。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楚昭王有疾”,官府“大修境内名地”。此间,元妙观在荆州江陵副都纪王智明羽士主持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扩建与修葺,从此“殿庑门阁皆精丽”,曾一度为“有司岁时程延之所”,汉阳府管理道教事务的地方衙门“道纪司”设置于观内,著名道士韩明善曾在道纪司任职。知府刘汝松更是元妙观的常客,在一次醉酒之后当即挥豪作诗:
为访谈玄处,岩扉碧藓重。
雨篱深薜荔,露井落芙蓉。
醒酒常凭石,开云独种松。
晚登龙胜绝,江上有青峰。
据史料载,元妙观是武汉地区道教开山最早的一座十方丛林。土生土长的我国道教祠宇,一般规模宏大的都经帝王敕额命名,也正由于帝王的青睐敕额,元妙观随着帝王的更迭曾经三易其名。967年(宋乾德五年)王修创立道观后的13年,宋睦宗赐名“天庆”。1312年(元皇庆元年),令改“玄妙”。清康熙年间,又因避讳康熙帝名(玄烨),更名为“元妙”。难怪出家于元妙观30多载的宗胜道人感慨道:“出家人虽心在方外,但身躯、宫观却离不开方内。”
元妙观的建筑形式在武汉地区的道教宫观中是别开生面的。从龟山之巅俯视,整座观宇平面呈葫芦形,九宫八卦的格局令你如痴如迷,九宫八面,八卦九角,第一宫的设置,每一面的布局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有一个神秘的传说。第一宫是红墙碧瓦的灵官殿,内供奉道教护法大神“王灵官”。他是宋徽宗十分崇敬的林灵素之弟子,因为人耿直,道教请其镇守山门。除此之外,还供养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方之神,按金木水火土五方形排列,取“生天生地更生仙,生人生物渐渐擎,生生不已”之意。象征长生根本,以壮威仪。第二宫三清殿,供奉玉清、上清、太清神像,取“老子一气化三清”之意。“三清”为道教至高无上之尊神,即道教最早崇拜的所谓“先天地而生,无世不存”的太上老君、道经中第一级中位尊神“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灵宝尊”。第三宫和第四宫是与三清殿并列的邱祖殿和吕祖殿。邱祖殿供奉长春真人邱处机,吕祖殿供奉道教北五祖之一的纯阳帝君吕洞宾。世传他曾足登黄鹄矶(蛇山)留下了“黄鹤楼头留 圣迹,玉清殿内炼丹砂”诗句。第五宫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与之并列的是第六宫雷祖殿和第七宫文昌殿。雷祖殿供奉司理风雷电的雷公电母,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三重大殿后是第八宫三官殿和第九宫大士阁。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道教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殿房脊雕有天龙,成盘旋状。大士阁供奉慈航道人。
元妙观内林木成行,风景宜人。大殿后有一颗百年榆树,树下葬有开山祖师通灵道长王修。为此,明朝诗人赵弼曾伫立榆树下吟诗赞颂元妙仙宫的夺目光彩:
崔嵬楼阁倚晴宫,昔有真人伏虎龙。
一点红尘飞不到,丹房常被白云封。
(陈德传)
武 当 宫
蛇山环抱其间,殿宇依山而建,杉榆松桧摩天翳日,石桥假山百折逶迤,这就是历来被认为是“乾坤秀萃之所,神灵之宅”的武当宫。
武当宫是武汉道教四大丛林唯一冠以“宫”名的道教圣地。据《大岳太和山纪略》载。位于湖北省均县以南的我国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武当山,不仅自然景色标奇孕秀,而且各路神仙羽士云集,自1275年(元至元十一年)当山道十鲁大宥由北方访全真道归故里,与汪真常在武当山传全真道法,度弟子百余人,至此,武汉方始有全真道活动。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之誉的武当山,殿宇大多受明成祖朱棣敕额,亦多以宫命名。相传鲁大宥的弟子发愿来到黄鹄山麓建造了武当山的行院,由此而得名武当宫。同其它丛林一样,武当宫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垂青。包含着古代社会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的我国道教,追求的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武当宫的历任住持刘嗣授、江宗善等不仅重乐、贵术,好养生之道,且精通中医中药。希图“得道成仙、消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的达官显贵,便与道教投缘,大修名祠,以求长生久视。明代撰修的《寰宇通志》载,武当宫原建于武昌平湖门内,即古黄鹤楼的东西,洪武初年续建,1445年(明正统十年)重修,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又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并立有“重建武当宫碑”。清光绪初年,官府又将宫“移建学府宫西”。
移建后的武当宫,旧址原是武昌府的城隍庙,殿宇坐北朝南,背依蛇山,山门正对南天门,传说此宫30年出一地仙,60年出一天仙,山门双壁书有1米见方的“龙虎”二字,雄浑粗犷,挺拔遒劲。进入山门即入仙界,按道教说法,山门外属俗界。武当宫以“秀萃”闻名于武汉道教四大丛林之间。灵官殿、玉清殿、三皇殿掩隐在绿树丛阴中。每座殿宇前古松参天,四时花卉沿墙栽种,宫内右边是古天鹅池,传说天鹅曾来此饮水、嬉戏,道童来池中取水时可隐见天鹅的倒影。红尘俗路的若隐见天鹅则一生将吉祥如意。天鹅池水甘甜,明目清心,可以制酒。宫左假山错落,古槐葱郁,碑石林立。假山与戒台之间架有一座桥,桥下泉水葱绿,苔萍清翠。这里的每一条花径,绿树成阴,可以通达每座殿宇。玉清殿里的神龛最为精美,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装饰,龛下是雕刻精巧的石座。龛上陈设的珍珠彩灯、宝瓶、香鼎等均为武昌府的要员所赐,每临真武的诞辰,这里钟鼓长鸣,香烟缭绕,磬声悠悠,为古观庄严道场增添无限情趣。一入此境,颇有脱俗之感。幽致清雅的庭院,庄严肃穆的殿堂笼罩了这座“神灵之宅”的古朴、神秘。
斗转星移,随着该宫最后的住持柴永仙的仙逝,香火稀疏,树倒人去。而今伫立武当宫的旧址,只留下空空的回忆。
(陈德传)
大 道 观
相传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信奉道教的潜隐默修之士,无不喜遁居幽静之林。然近代的汉口辟为商埠,商品经济发达的利济路,却有一处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由于它地处人口稠密的闹市街道,所以称作大道观。
大道观的历史虽不久远,但因它地处商业中心,知名度远远超过其它丛林。大道观原基是一个水塘,塘边有一供人祈祷风调雨顺的玉皇亭。清道光年间,扩建为一庙,取名玉皇阁。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住庙道人李敏无力扶持,遂将庙产全部捐给道友杜圆椿,杜即拓展为一十方丛林。庙产属道教徒,凡是道友皆有挂单居留的权利。民国初年长春观监院侯永德发起募化,委派知客裴至德主持督建,重建后的大道观规模大大超过从前。总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2461平方米,有殿宇、客房、堂库7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殿宇大都节约空间,山门灵官殿和玉皇阁设计为上下两层,还在临街开设有9个铺面。得天独厚的环境,商界财团的辅佑,民国年间,香火甚旺,经忏收入较为宽裕,常住道众多达70人。
大道观以经忏活动著称于武汉道教丛林。1945-1950年期间,经忏活动最为兴盛,每年半月以上的经忏法事多达十几次,小型焰口,斋醮几乎天天不断。身怀绝技的高功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尹景山任高功时,大道观的经忏法事更为频繁。尹高功浓眉大眼,气宇轩昂,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尤其是他咏诵辞章,抑扬顿挫、步虚韵调的行腔时而婉转,时而铿锵,使得场下的信众如痴如醉。所以,汉口的大商富户做法事都乐意请他主坛,甚至排队专等他做。
大道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玉皇圣会”。按道教说法,昊天玉皇大帝尽管有四御(四大天帝)协助佐理天上地下、天道运行的事务,但每年腊月二十五日至正月初九,他仍然要降圣下界,亲自出巡视察下界的情况,考察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以便赏善罚恶。在这一天,大道观要举行隆重的道场迎接玉皇大帝的法驾降临。当天半夜子时举行接驾仪式,全体道从跪在玉皇阁前,恭敬迎接,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山门鼎盛,香火绵延,道德兴隆。红尘俗路,施主玄客,涌进山门道观,敬香还愿,以求岁岁平安,丰衣足食。汉口几个大商号或某些慈善团体集资请做《高上玉皇本行经》,念经者多达36人,时间延续49天,法事包括上表、供天、炼度、专炼、上供、发递、亡斗、开启、结箓、青玄朝、请圣、召孤坟等等,以使玉皇在出巡下界的半月中,充分享受到人间的香烟恭祝,在其诞辰吉日(正月初九)的下午回銮返还天宫。
1952年随着住持裴玉德的仙逝,观内住持人由于长期空缺,更由于道士们纷纷放弃经忏职业,积极参加手工业社的劳动生产,自食其力,兴盛一百多年的大道观宗教活动至此划上了句号。
(陈德传)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