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荆楚文化

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

发布时间:2006-06-20 13:36:10

归元寺


    归元禅寺坐落于汉阳旧城西5里,即今汉阳区翠微街横路5号。始建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由白光和尚与其胞弟立峰和尚主持经营,他二人遂为归元寺之开山祖。二位法师俗姓殷,浙江吴兴人。相传白光祖师殷德明于明崇祯年间,任汉阳知府,有感于明末战乱,百姓流离失所,遂回老家,于龙华寺剃发为僧,由他的师父慧峰和尚取法名白光。白光在清朝初年云游汉上,先在汉口十方阉挂单为行脚僧,后又入汉阳太平兴国寺阅藏,见经卷散乱破损,化缘3年修藏。时人以此相推崇。法师又善华佗之术,为贫苦百姓施医送药。他目睹战乱频仍,灾疫横行,饿殍当道,乃于1658年先建普同塔院收殓白骨。汉上巨贾孙耀先等嘉其善道而捐巨款筹建梵宇,意在弘扬佛教。先购得原为明末文人王章甫所有之葵园为道场,然后鸠工庀材,经营栋字。1660年建佛堂、禅堂,开始接众行道。翌年修大雄宝殿并额堂、斋堂。1662年(清康熙元年)增其旧制,建祖堂、韦驮殿与方丈室。直到1674年,藏经阁、钟鼓楼、云水堂、内外寮舍、三祖塔院及大三门方始落成。前后规治16年,苦心经营,归元禅寺初具丛林规模。白光、立峰祖师从《楞严经》中文殊法师偈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中取“归元”为其寺名。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汉镇巨贾李祥兴捐款助建罗汉堂。聘黄陂王姓父子塑罗汉500尊。1852年(咸丰二年)归元寺毁于兵燹。清同光年间又重建。其后屡圮屡复,殿宇不断增大。辛亥首义时,义军曾以归元寺为指挥之所,故遭清军炮击。民国年间又募化重修并扩建。黎元洪亲题“归元禅寺”、“归元古刹”、“三乘广运”匾额,使归元禅寺声名日隆,成为鄂省之首刹。迨至解放前夕,归元寺已日渐毁圮。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巨款重修禅寺,使其焕然一新,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使之又成为中原三省之首刹。归元寺近年佛事增多。自1984年以来开期传戒。不仅如此,归元禅寺于近年来接待了大量外国贵宾前来观光。计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平时接纳的游客据不完全统计达数百万人之多。
    归元寺殿宇宏敞、古朴幽深,处闹市之中独得其妙境,其规制、风格、装饰和结构亦有独到之处。大凡寺庙之名,均为横匾横书,悬嵌于三门之上。归元寺名却为直匾直书。这是因为清代朝廷明文规定,只有皇帝赦赐玉玺的寺庙其匾额允许直书。而该寺于道光年间曾获此殊荣,遂将横书匾改为直书,从此归元寺在佛教丛林中的地位提高了。至于寺院建筑格局也与他寺迥异。大三门不逢中,却开在偏北处,而且望东向北。进三门便是前院。前院置大放生池,石栏护之。放生池两头有钟、鼓楼。前院可通3个去处,即南进韦驮殿通大雄宝殿;东去“翠微妙境”进藏经阁;南到“法相庄严”至罗汉堂。
    韦驮殿正门在右首,而且方向朝东偏南,与大雄宝殿隔一丹墀。韦驮面如来而立,这乃是常制。而弥勒置于韦驮右侧对面而朝殿门,倒不多见。这里又不设四大天王佛龛更属少见。韦驮佛像是用一直径1.3尺之柏木雕成。韦驮手持降魔杵毁于“文革”,现所见之降魔杵乃今人之作,九龙腾挪,神韵不减旧杵。韦驮盔甲铠袍,神态威猛勇悍,活脱护法天神形象。据民间流传的故事说,一日,某僧嗜酒违犯寺规,携酒入寺,过韦驮殿,见韦驮怒目圆睁,不禁心惊肉跳,酒钵坠地,以此惊动监院。监院斥他道:“韦驮护法,惩治业障!”传说故事表达了韦驮神像之逼真传神。“文革”以前,韦驮神像前设有抽签卜卦的器具,因传灵验异常,故收入颇丰,有人称韦驮殿为聚宝盆。但由于这种活动既与禅宗教义有悖,又是迷信活动,所以现在寺庙将其撤去。目前韦驮殿仅设功德箱,所收功德箱钱亦能负担全寺开支的1/3。
    大雄宝殿是一砖木结构歇山式大型殿宇,高约20米,殿中供释迦牟尼神像,佛祖趺坐莲台,两旁立阿难、迦叶塑像。坐像高约1.6丈,佛光灿烂,慈祥庄严。大雄宝殿为庙中佛事活动场所,大凡和尚早晚功课,以及佛教庆典、法会、传戒、放焰口均聚于此。大雄宝殿或称大殿。“大雄”是赞颂释迦牟尼“大雄大力”德行高尚的意思,故称供奉教主之殿为“大雄宝殿”。
    罗汉堂位于归元寺之南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据说全国有五百罗汉的寺庙仅存5个。而归元寺之五百罗汉以其巧妙的田字型布局,使得罗汉堂内的通风和采光得到科学的解决,尤其以五百罗汉的造型具称于世,堪称绝世之珍。五百罗汉造型优美,或卧、或坐、或颦、或笑,无不栩栩如生。瑞(典)中友协主席杨·米格尔在一次游览中风趣地说道:“方丈,这些罗汉把我们的衣服穿上,让他们走上街,人们是不会知道他们是塑像的。”据说罗汉塑像是采取的脱塑工艺,质地坚而重量轻,不怕水浸。1954年洪水泛滥,归元寺一片泽国,众罗汉漂浮在水中,洪水退后,一尊尊罗汉依然完好如故。民间盛传数罗汉可卜人之吉凶祸福,故罗汉堂每游人如织。
    藏经阁是归元寺收藏佛教经典和珍贵文物的处所。计藏有《龙藏》、《续藏》、《碛砂藏》、《频伽藏》,可谓洋洋大观。珍贵文物如贝叶真经、北魏石雕、古瓷器、宋代乾德年间的陶瓷香炉等。据50年代整理的书画真迹手卷清册载,计有宋元明清民国5代,418件书画作品。作者有上至皇帝,下至各界名流。今之藏经阁建于1920年,为唐牌楼式建筑,斗拱飞檐,古朴雄奇。占地约400平方米,高25米。藏经阁的金属悬于正中门楣,瑰丽壮观。
    大士阁位于藏经阁之南,仅隔一墙,前身是百子堂,民间或谓“娘娘殿”、“送子堂”,供观音神像。旧时供桌上置一红布袋,内装有红枣、花生、鞋子、筷子。凡欲求子者可于袋内摸,如摸到筷子,意即可早生贵子。皆是谐音取意,无非是诳人的勾当。佛龛之左方壁上嵌一块摩刻,据云为唐阎立本所绘,人物半裸侧身,赤脚缓行,手持锡杖,形态生动逼真,实为难得的珍品。
(李守毅)

宝 通 寺

    坐落在武昌洪山南麓的宝通寺,是武汉的又一著名佛教圣地,寺中的洪山宝塔,更是远近闻名。
    洪山位于武昌城东,原名东山。在南北朝时代即建有寺庙,当时称东山寺,距今已有1400年,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尉迟敬德封鄂国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时,在东山寺基础上扩建寺宇,铸造铁佛,更名弥陀寺。据宝通寺方丈源成法师回忆,解放前他曾见过刻有“尉迟敬德建造”字样的墙砖。南宋理宗嘉熙年间,抗金名将枣阳人孟珙出任荆湖制置使,为避兵乱,与民兵都统张顺将随州大洪山之幽济禅院尊众(即多尊佛像)迁来武昌东郊,连同灵济滋忍大师的“佛足”及历朝所颁告敕一齐安置在弥陀寺,并奏请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同时将东山改名为洪山。后经战乱,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吕文德请无积禅师为之住持,该寺仍得复兴。元初毁于灾。1332年(元至顺三年)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1334年(元统二年)告竣。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其后楚靖王朱均铧在1457年(天顺元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使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咸丰年间又遭兵燹毁圯。1865-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修复,规模远不及前,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1932年,方丈顺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洗劫,僧众四散,文物失落。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翌年即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召回僧众,恢复佛事活动,接待海内外僧俗各界人士,还设有僧伽培训班,培训各地来的青年僧众。
    宝通寺如今的山门面向武珞路,门额上“宝通禅寺”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山门内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放生乌龟出没其中。池上横跨一桥,名“圣僧桥”,原为木桥,相传无念祖师云游到此,改建为石桥。按照佛寺一般建筑格局,此处应有钟楼和鼓楼之设,但兴毁情况不见记载,只好阙如。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殿左侧有一口大铁钟,清咸丰年间铸造,由城内铁佛寺迁来。殿内主尊为弥勒佛,金光夺目;佛寺的守护神韦驮亦供奉在此殿内,背向弥勒而立,造像威严。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弥勒殿后拾级而上,即可达大雄宝殿。殿内一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还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铁身铜缘,形体庞大,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居中,身后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盛联一副: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大雄宝殿左右和后面,原来的一些建筑有的无存,有的重建,有的修缮,现有方丈室、客堂、僧寮、斋堂等。藏经楼及楼内所藏珍贵文物、经典,文革中多已毁弃。
    出后门登山原有铁佛殿,殿内有铁佛二座,均为唐代遗物,系从城内铁佛寺迁来。此殿原为方丈说法处,殿下石砌暗道曾发现方丈说法用的锡杖。殿中银质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宽,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此殿解放前已毁于大火。再上即法界宫,为宝通寺前住持持松于1923年由日本留学归来,为恢复我国密宗,依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荼罗修建。原建已遭破坏,现在维修复原。该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原供有毗卢佛像,现无存。洞上建有华严亭,为游人休憩之所。最上为灵济宝塔,又称宝通塔或洪山宝塔,另有专篇介绍。
(郭云涛)

古 德 寺

    如果说,归元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较好保护的话,那么,古德寺却被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破坏殆尽。今天作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德寺已在陆续修复。
    古德寺的历史比宝通寺、归元寺、莲溪寺都要短。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汉口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还是一片坡地。有位法号叫隆常的禅师来到这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寺庙,名“古德茅蓬”,他便成了古德寺的开山祖。随着后湖的变迁,前来烧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到1905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据说该寺还请了藏经,加强了它在佛寺中的地位。民国初年,昌央法师主持扩建,定名古德禅寺。黎元洪当了北京政府的大总统后,支持古德寺的改建、扩建,并亲笔题写了寺名,悬于山门之上。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内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前后历时13年乃告竣工。
    古德寺规模最大时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进山门过甬道,首入天王殿,殿内供奉佛寺守护神韦驮和四大天王。穿过殿后院落,即可达大雄宝殿。此殿参照缅甸著名佛寺阿难陀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建造,正方形大殿内空高达16米,殿内可容千人,殿顶盖有象征五佛(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佛,又名五智如来。中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东方阿 佛,表觉性;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四菩萨(即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四菩萨)的9座佛塔,塔周围有96个莲花墩和24诸天菩萨像。殿中供奉三位主尊: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托纱丈六金身大佛盘坐在8级莲花座上。这种三佛同殿的安排,近世少见。三尊大佛前还保留着古德茅蓬时代所供奉的三尊同名佛像,相比之下,后者的形体显得很小了。三主尊佛坛的背后为西方三圣,两廊为楞严二十五圆通及文殊、普贤佛像。
    大雄宝殿左侧有方丈室、觉幻室、观音堂、藏经楼等,右侧为生活区,有寺僧寮房、客堂、斋堂等。寺后及左侧原有大片空地,是菜园和竹园。现外观犹存其轮廓。以往住僧常在50~70人左右。解放初因与广讲寺同搞生产,逐渐并入广讲寺。
(觉空)

莲 溪 寺

    “5月10日,武汉晒湖东古盘龙山下古木参天,钟鼓齐鸣,坐落在丛阴蔽日中的莲溪禅寺举行隆重的佛像开光典礼。典礼在大雄宝殿举行。身披寿字袈裟的市佛教协会会长昌明在维那师的迎请下,步入幡幢高悬的大殿,主持开光,百余名僧众随着寺内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齐声颂经唱赞。昌明法师向市佛协副会长慈学比丘尼送座后,全寺40多名比丘尼众顶礼道贺慈学法师荣任莲溪禅寺住持。”
    这是1992年5月12日《长江日报》所报道的莲溪寺一次法事活动的盛况。
    莲溪寺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它创建于元末明初,原址位于武昌中和门(今起义门)外绿瓦窑地方。当时传戒挂单,香火旺盛,“为十方之丛林”,明末全部被毁。清康熙年间由法融长老在现址重建,1856年(咸丰六年)又毁于战火,仅存碑记于荒基山场。旋有正方和尚搭盖茅庵,供春香火。1889年(光绪十五年)从四川来的医僧道明和尚再次重建。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二千金,并四方化缘,募得水田、山场和树木等资产,着手“重复古貌,以妥神灵”。先后重建了山门、佛殿、客堂、斋房、廊房、寮房数十间,还装塑了不少佛像,添置了经典法器,逐渐恢复到原来“十方丛林”的规模。
    现今该寺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当时所建。道明于1891年亲笔提写的寺名如今仍镶嵌在山门之上。从那时起,莲溪寺住持传了六代,即:道明—心静—体空—曹昆—道根—慈学。
莲溪寺以莲花道场著称于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中。1911年(宣统三年)该寺奏准藏经,所藏佛经珍品直到“文革”前仍保存完好。同时还藏有墨玉观音、紫金钵等稀世珍宝。可惜的是,这些珍贵文物在“十年动乱”中大多散失。莲溪寺还是佛学教育基地。1928年在体空和尚主持下,筹集资金开办了著名的华严大学,聘请性沏、机通、体如等法师为教职员,3年内为佛门培养的30多名弟子,遍及海内外,这是当时全国最高佛学学府。
    1959年,该寺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的管理。一度开办火葬场,香火也逐渐兴旺起来。“文革”中,莲溪寺也受到冲击,僧众被逐出山门。1983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寺庙才获得新生,先后迁出了火葬场和街道工厂,接回了流散在各地的比丘尼,并在1986年调来汉口栖隐寺慈学法师任住持,使该寺作为尼众丛林对外开放。目前寺内堂住比丘尼50多人,开办有年轻尼众“爱道培训班”,学员分别来自附近各省市。
    近年来,市政府及市佛协等有关方面出资60余万元,修复了5座大殿,重塑佛像30多尊。修葺一新的莲溪禅寺,环境幽静,风格古朴,笃笃木鱼声伴着青灯黄卷,正是出家人修行的好处所。
                             (觉空)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