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荆楚文化

宝通寺

发布时间:2006-06-20 14:22:25

坐落在武昌洪山南麓的宝通寺,是武汉的又一著名佛教圣地,寺中的洪山宝塔,更是远近闻名。

 

洪山位于武昌城东,原名东山。在南北朝时代即建有寺庙,当时称东山寺,距今已有1400年,630(唐太宗贞观四年)尉迟敬德封鄂国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时,在东山寺基础上扩建寺宇,铸造铁佛,更名弥陀寺。据宝通寺方丈源成法师回忆,1949年前他曾见过刻有“尉迟敬德建造”字样的墙砖。南宋理宗嘉熙年问,抗金名将枣阳人孟珙出任荆湖制置使,为避兵乱,与民兵都统张顺将随州大洪山之幽济禅院尊众(即多尊佛像)迁来武昌东郊,连同灵济慈忍大师的“佛足”及历朝所颁告敕一齐安置在弥陀寺,并奏请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同时将东山改名为洪山。后经战乱,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吕文德请无积禅师为之住持,该寺乃得复兴。元初毁于灾。1332(元至顺三年)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l334(元统二年)告竣。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

 

1381(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其后楚靖王朱均讹在1457(天顺元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1485(成化二十一年)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1676(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使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1792(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咸丰年间又遭兵燹毁圯。18651879(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修复,规模远不及前,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辛亥(1911)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翌年即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召回僧众,恢复佛事活动,接待海内外僧俗各界人士,还设有僧伽培训班,培训各地来的青年僧众。

 

宝通寺如今的山门面向武珞路,门额上“宝通禅寺”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山门内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放生乌龟出没其中。池上横跨一桥,名“圣僧桥”,原为木桥,相传无念祖师云游到此,改建为石桥。按照佛寺一般建筑格局,此处应有钟楼和鼓楼之设,但兴毁情况不见记载,只好阙如。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殿左侧有一口大铁钟,清咸丰年间铸造,由城内铁佛寺迁来。殿内主尊为弥勒佛,金光夺目;佛寺的守护神韦驮亦供奉在此殿内,背向弥勒而立,造像威严。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弥勒殿后拾级而上,即可达大雄宝殿。殿内一口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还是1240(嘉熙四年)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铁身铜缘,形体庞大,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居中,身后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楹联一副: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出后门登山原有铁佛殿,殿内有铁佛二座,均为唐代遗物,系从城内铁佛寺迁来。此殿原为方丈说法处,殿下石砌暗道曾发现方丈说法用的锡杖。殿中银质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宽,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此殿1949年前已毁于大火。再上即法界宫,为宝通寺前住持持松于1923年由日本留学归来,为恢复我国密宗,依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荼罗修建。原建已遭破坏,现在维修复原。该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原供有毗卢佛像,现无存。洞上建有华严亭,为游人休憩之所。最上为灵济宝塔,又称宝通塔或洪山宝塔。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