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偶儿
在汝阳小店镇汝河南面的关帝庙,李孟良有一个好朋友叫于仁广;此外,在汤锅街(今汝州市温泉镇)的朱寨村,李孟良还有两位好朋友叫朱进风和朱凤章,这几个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一起表演“海神戏”,以自娱自乐。后来,他们转而学习表演木偶剧,这就是南庄村木偶剧社的源头。
当时的木偶表演和“玩明场”(戏曲舞台表演)一样,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分得十分清楚,表演者不仅要把木偶玩得活灵活现,还要边演边唱,这也对表演者的综合技艺要求很高。
在爷爷在熏陶下,李龙涛从小就喜欢木偶表演,并把剧社传承了下来。不过时世艰难,剧社也是演演停停,有的时候,他和团友们也客串一下“明场戏”,在乡村进行戏曲表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木偶剧社一度停止了活动。
1981年,作为村中的一项副业,剧社目前的负责人李明立又开始重整木偶剧社班底。
当时,“人拉人唱,人打人拉”的表演形式给剧社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李明立开始尝试用戏曲录音取代过去的表演形式。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也没有那么多的戏曲录音带,他就跑到许昌、平顶山等地,到专业艺术院团的表演剧场去录音,为此还颇费周折。在有了《铡美案》、《铡西宫》、《下南京》等剧目的录音资料后,剧社就以此为蓝本排演剧目。
剧社中的张春海老人有一手绝活,剧社的木偶和道具大多出自他的巧手。利用木偶表演的独特优势,他们还制作出了特殊的道具。如在《铡西宫》剧目中,“铡西宫”的情节就被他们完整地搬到了舞台上:铡刀落下,“人头”落地,血水飞溅……颇具艺术表现力。
在小型表演场地,他们自搭舞台;在大剧场表演,他们就利用场地条件,只用拉一块幕布就可。剧社舞台上“大型木偶剧团”的“大型”二字并非虚言,最多的时候,舞台上有15个人在同时表演,当然这也是不多见的场面。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南庄木偶剧社只能在嵩县、栾川、洛宁等周边地区进行演出,这也是剧社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
李龙涛老人说:“目前剧社有5挂‘好扦子’(玩家)。”但他们大多年龄偏大,这个乡村木偶剧社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来源:洛阳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