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席 盛唐的飨宴
洛阳水席名店真不同
洛阳水席
到过洛阳的人,不管尊卑高低,喜欢不喜欢,对于洛阳水席,总有深刻的印象——那普普通通的萝卜,那家家都可以成堆儿买的大白菜,怎么就成了大宴中的风景?怎么就可以成为名吃?怎么就让洛阳人那样津津乐道?
洛阳人谈到洛阳水席,正如郑州人谈到郑州烩面、开封人谈到开封小吃,那是发自本真的一种热爱。但洛阳人爱得更绝,爱得不分南北。他们管洛阳水席叫“洛阳三绝”之一,抬高到与龙门石窟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花洛阳牡丹并驾齐驱。
在洛阳,三五朋友,一二知己,下了班或是在路上相遇了,常常一句话便冲口而出:咱吃水席去吧。
据说,洛阳水席与武皇有关
“‘洛阳水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隋唐时期,为获取上流社会的支持,僧尼们潜心研制精美的素食斋饭,款待颇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贵族食腻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觉清爽,味道新鲜,于是这素食汤菜和制作方法被带入宫中,传播到上流社会,经过改进加工,配上山珍海味,开始登上宫筵和官场的大雅之堂。随后一些讲排场、摆阔气的庶民百姓又把这素食荤做的汤菜搬到民间的筵席上,这就是洛阳水席的起源和雏形。”对于“水席”有着一定研究的洛阳市真不同饭店有限责任公司李彦庭副总经理说,“洛阳是九朝古都,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所特有的‘洛阳水席’,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据说,洛阳“水席”的驰名,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注重从中小地主和社会下层选拔官吏,大力打击豪强势力,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均田制日渐破坏,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矛盾又日渐尖锐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越来越厉害。身为一国之君,女皇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治理好国家。她多次离开长安,到外地巡察了解民情。
有一次武则天巡视洛阳,洛阳的地方长官就以“水席”供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品尝了这荤素混做、花样众多、清新可口的宴席,不仅自己赞不绝口,还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臣子们见女皇喜欢,当然都随声附和。由于武则天的竭力推介,水席就从民间进入了宫廷,每逢有什么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水席登上了大雅之堂。臣僚们群起仿效,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因此唐代就把水席称为“宫廷宴”、“官场席”。由于在宫廷和官府的盛行,水席变得更为普及,制作技术、花样造型等也更丰富了。
洛阳水席的头道菜是“牡丹燕菜”,原称“假燕菜”。所谓“假燕菜”,就是以他物假充燕窝而制成的菜肴。这个作假的源头也发生在武则天身上。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天下倒也太平,民间发现了不少的“祥瑞”,如什么麦生三头,谷长三穗之类,武则天对这些太平盛事当然是满心高兴,十分感兴趣。一年秋天,洛阳东关外一块菜地里长出了一个大白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这个异常大的白萝卜,理所当然被当成吉祥之物敬献给了女皇。武则天很是欢喜,遂命皇宫御厨将之做菜,想一尝异味。萝卜能做什么好菜呢?但女皇之命又不敢不遵,御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对萝卜进行了多道加工,并掺入山珍海味,烹制成羹。武则天品尝之后,感觉香美爽口,很有燕窝汤的味道,就赐名为“假燕菜”。从此,武则天的菜单上就加了“假燕菜”,成为武则天经常品尝的一道菜肴。女皇的喜好,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大家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宫廷和官场的喜好,使得“假燕菜”成为一种饮食时尚,并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的饮食习惯,人们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待客宴友,都把“假燕菜”作为桌上首菜,来开始整个宴席。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武则天的赐名逐渐湮没,人们将之称为“洛阳燕菜”,或简称为“燕菜”。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人们又将富有神奇传说、娇艳华贵的牡丹和燕菜结合了起来,形成更鲜明的洛阳特色。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访问,为了让外国客人吃得高兴,洛阳的名厨为他们做了一道清香别致的“洛阳燕菜”,与往常不同,端上桌的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使其更显得雍容华贵,吉祥如意,菜香花鲜,贵宾们一致拍手叫绝,周总理也风趣地说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来!”就这样,人们后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传,两者相得益彰,名声更大了。
水席也可能是比丘尼所创
实际上,洛阳水席各道菜的来历,除了附会的传说,没人能真正说得清。
按照现在的说法,“洛阳水席”全席共有三八二十四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因仿制官府的制作方法,因而又叫“官场席”。“洛阳水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八个中件和四个压桌菜。八个冷盘,一般是四荤四素。每上一个大件,伴随两个中件,叫陪补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
“洛阳水席”最有名的菜“洛阳燕菜”,除了有关武则天“大萝卜”的传说,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武则天在和皇后的权利争斗中,因惹怒皇后,皇后身边的大臣就劝皇后赐给武则天一杯毒酒,将她抛尸野外,也许是武则天不该亡,也许是太监毒下得少,被扔到荒郊野外的武则天半夜时分慢慢醒来,此时她又饥又渴,但身边只有萝卜,便随手拔了一个,吃了下去,而萝卜有排毒功效,就这样,武则天保住了一条命,后来回宫后,她便让大臣做萝卜宴,武则天吃后说就像燕窝一样,就这样燕菜产生了。
还有一种传说是名噪一时的素菜名师比丘尼梵正大师所创。
只不过前一种传说带点儿神奇和美丽的成分,又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广为流传。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堪称我国大型风景花色拼盘的创始人。梵正烹制的菜肴十分精美。据北宋人陶谷的随便录《清异录》记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鲈脍、脯、盐酱瓜蔬菜,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就是说梵正曾经用腌鱼、炖肉、肉丝、肉脯、肉蓉、酱瓜、菜蔬等,黄红色彩相杂制成景物拼盘。如果座上有20位客人,她就每人做一只风景盘,而20只盘子合起来,就成了王维辋川别墅的图景模型,称“辋川图小样”,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于一体,菜中有山水,盘中溢诗歌,“秀色可餐”。
”洛阳水席”的别样特色
实际上,按照相对科学的解释,水席的产生,主要是由洛阳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洛阳四面环山,瓜果稀少,因此民间官场多食汤类,往往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烹调,煮成稠汤,一起餐食。这种饮食方式影响到宴席上,就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土特产为原料,精心烹调而成的富有地方风味的‘水席’,这个形成过程也决定了水席的主要特点:荤素两有,素菜荤做,有冷有热,五味俱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承受能力,配制出价格高低不一的套菜,因而又有‘经济实惠,好吃不贵’的美名。”李彦庭说。
李彦庭解释,所谓“水席”有两个含意:一是每道菜离不开汤水;二是菜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像流水一般。
与其他著名的宴席,如“满汉全席”、“全羊席”、“鱼翅席”不一样,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洛阳水席,整个宴席由24道菜肴构成,除八个冷盘的下酒菜外,其余八碗、四件和四个压桌菜,件件有水,样样带汤,色、味各异,别具一格。
和其他地方的大宴相比,洛阳水席有着自己的特色,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以假乱真,有冷有热,咸、甜、酸、辣俱全。它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灵活多变。高档次的可以取山珍海味作原料,低一点的一个猪头便可以办一桌水席。二是有汤有水。吃起来热热乎乎,适宜北方人口味。由于多用酸、甜、辣做调料,所以南方人吃起来也颇感可口。三是上菜顺序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一年四季的色调也各有不同。大体上是冬重、夏淡、春翠、秋黄。
历史上,老“洛阳水席”有高档、中档和普通之分,高档水席冷盘五荤三素:卤肉、白斩鸡、虎皮蛋、*烧肉、黄膘肉、莲菜、芹菜、花生米。四大件有烧三样、五柳鱼、料子鸡、八宝饭。八小件有:鱿鱼卷、炒虾仁、辣子鸡丁、锅烧鸡、生汆丸子、拔丝甜菜、银耳汤、白菜卷。压桌菜有:腐乳肉、葱扒虎头鸡、洛阳燕菜、海米炖白菜。
在制作方面,洛阳燕菜处处透着功夫,除了主料和辅料的严格要求外,洛阳燕菜要经过六道工序,首先要将大萝卜洗净,切成细丝。放冷水里浸泡,用绿豆粉拌匀,摊在笼屉上,蒸五分钟。然后取出萝卜丝,放凉。放入温开水中泡开,捞出,洒盐水,再上笼蒸透,取出备用;沸水焯肉丝,去尽血水。将鱿鱼丝、海带丝也放入沸水中略焯,捞出沥干水分;将海米放入绍酒中,使之涨发,变软;将炒锅放火上,加入鸡汤。然后放入肉丝、海米、水发蹄筋丝、玉兰片丝、海参丝、鱿鱼丝和紫菜丝,加入绍酒,煮沸。最后再加入萝卜丝、鸡丝及味精、精盐,再烧沸。盛入大碗(海碗),淋上香油,放上香菜和韭菜段才能上桌。
来源:洛阳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