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闽台传统文化与河洛文化同根同系

发布时间:2008-06-13 11:30:16
    明乎中原人南迁入闽粤赣而衍生客家民系、客家人又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澎湖诸岛这一关系,便可明了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之亲缘关系。

    1、人际上的血缘、族缘关系。据前些年统计,福建省人口有汉族人295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45%,其中祖籍在河南固始的就有1000多万人,加上客家人500多万人和河南其他地区的入闽人口,河南籍后裔已占福建人口一半以上。在台湾,汉族人占83%左右,其中,80%是闽南客家移民,约1200多万人,20%是祖籍广东的客家人,他们都自称自己是“河洛郎”。

    姓氏兴于原始社会与夏商。周朝实行分封制,有同姓(姬)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贵族子弟都被分封到中原及江、汉、淮、泗流域各地,形成了无数或以国名、或以邑名的姓氏,从而使中原地区成为姓氏之源。目前,全国排位在前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如前所述,台湾除了陈、林、黄、蔡、郑等大姓外,其他一些姓氏,始祖也多来自河洛地区。闽、台地区民间非常重视修建祠堂,续修族谱且讲究郡望。由于根在河洛,在其所修宗谱中,郡望、堂号全以河洛原郡、县之名为宗,如颍川郡、荥阳郡、弘农郡、陈留郡、颍川堂、弘农堂等,这既是对河洛血脉衍派的追思,也是对入闽移台开基先人的历史认同。由于台湾除少数原住民之外,绝大多数是由大陆迁移而来,因而《台湾省通志·礼俗篇》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亦即河洛与客家之苗裔。可见绝大多数的台湾居民,其祖先是从河洛南迁闽粤,然后渡海来台,因此早年台湾人习惯自称‘河洛人(郎)。”因此,这种源自血脉、宗族的亲情之缘,紧紧地把祖国大陆与台湾连在了一起。

    2、闽、台方言同属河洛语系。历史上,河洛地区长期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我国八大古都中,四个位于中原,且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历史最为悠久。由于河洛地处天下之中,又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中原话曾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通行,是正统的“普通话”,从先秦至明清,诗词歌赋以中原音韵为准。元代语言学家周德清曾著《中原音韵》以规范词赋格律。清季以降,随着全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中心的转移,中原音韵渐次不被使用,以至许多古音韵完全消失。语言是民族或族系的基本特征。客家人十分珍视自己的语言,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民谚流传。由于闽、台客家人多居山区,交通不便,与外交往甚少且聚族而居等原因,从而使得客家话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如无齿唇音、无翘舌音,单音节词比较多,保留着很多入声字的读音等,因而被语言学家称为古代汉语和中原音韵的“活化石”。用今天客家语和流行的台湾话诵读诗经中的《国风》及一些唐宋诗词,不但顺口,而且押韵,非常和谐。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客家话保存了中原音韵之故。台湾学者黄敬安专门从《诗经》、《礼记》、《左传》等先秦典籍中找出了与闽、台方言音、义相同或相近例子,分类列为131个条目,著成《闽南方音证经举例》一书,有力地证明了先秦、两汉古音韵在客家语中的确凿存在。客家方言中至今还大量保留、使用中原方言的例子更多,如,称妻子为“老婆”,称老太太为“老妈儿”,称儿媳妇为“大姐”,称太阳为“日头”,称开水为“滚水”,店铺称雇员为“伙计”,称学徒为“小伙计”等。同时,在台湾日常语中,一些古汉语的词汇仍具活力,还在使用的如:“永日”、“才调”、“响也”、“颟顸”、“会当”、“会须”等,因而闽、台人很自豪地称他们所讲的话为“河洛话”,是标准的古汉语。

    3、闽、台习俗源自河洛古风。民俗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或民系区别于其他民族、民系的基本标志。客家人久居东南,在与当地土著(古越后裔和畲、瑶族)相互影响中产生的客家文化虽因所居地理区位的不同而有所异,但其民间风俗及大众信仰之主流,所传承的仍是中原的古朴之风。如:在婚俗上,从议婚、订亲到迎娶,其程序和各种礼仪,闽、台与中原一样,既郑重其事,又有相同的繁文缛节;在丧俗上,闽、台与中原一样,厚葬的理念根深蒂固,重视落叶归根,主张入土为安,讲究各种祭祀敬拜仪式;在岁时节令方面,闽、台地区的节庆虽然很多,但与中原一样,最为人所重的是春节,不仅要家人团聚,最好是几代同堂欢聚;其次是中秋和清明,赏月吃月饼、扫墓祭祖是基本活动。此外就是元宵节、端午节、冬至和过小年。

    4、闽、台民间信仰诉求与河洛相同。由于河洛文化在闽、台的传播主要方式以移民扩散为主要渠道,因而闽、台民间信仰诉求的多鬼神论深深地刻印着河洛农耕文化的烙痕。农耕文化中对神的崇敬与畏惧,源于弱质农业受制于各种自然灾害,因而农耕者渴望神的呵护与保佑。他们认为,除老天爷主宰万物之外,生产、生活中有多少需要,就会有多少神灵,如水神、火神、山神、土地神、灶神、财神以及马王爷、牛王爷、药王爷、阎王爷、送子娘娘等,也便应运而生,成了人们生老病死、腾达穷困的决定者或守护神,被供奉在庙堂之中,享受香火的祭祀。《八闽通志·祠庙》所载,八闽大地有民间神祗119种。台湾仅天上圣母宫就有510座。河洛地区的泛鬼神论在这里由客家人传承了下来,从而形成了民间的“淫祀”现象。闽、台民间除敬奉上述各种神灵之外,由于海洋文化及商业的影响,还敬祀妈祖、关公、保生大帝等,也完全是从生产、生活的利害出发而为之,与传统的河洛民风一脉相承。

    简言之,千百年来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灿烂的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同根同系,不仅始终是维系世界华人、华侨的强大精神文化纽带,也是实现民族团结、两岸统一的认同基础,大力扬河洛文化精神,对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 源:光明日报   执笔:扬海中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