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的融合性 兼谈河洛文化与闽台的关系 下
发布时间:2008-06-13 11:23:21
我们今天探讨豫闽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与河洛文化的这种融合性密切相关的。从以上史前以及夏商周时期有关河洛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中,已经证实了根在河洛的命题。就豫闽台文化的关系而言,闽台文化的渊源同在河洛。众多专家学者均认同,占台湾总人口2%的先住民(绝大部分是高山族)是大陆百越先民的后裔。所谓的百越,是对古越人的统称,其中包括了于越、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等分支。从夏商时期直至汉代的不同时期,古越人从我国东南沿海渡船到了台湾岛,为开发台湾做出了贡献。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证明古越人与中原人很早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桀奔南巢”或是“太伯奔吴”,抑或是河洛地区中央政权统治势力的向南扩展等,不同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形式,大大缩短了古中原人与古越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其中主要的是中原文化对古越文化的影响。除先住民外,“占台湾总人口98%以上的汉族人,大都是从东南沿海的闽粤移民台湾的,即我们所说的闽南人(河洛人)和客家人;而闽南人和客家人,又都是秦汉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北方中原河洛地区的士族、黎庶因不堪战乱、灾疫肆虐等大批逃往闽粤的”。其中,中原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有:晋“永嘉之乱”时期河南固始江淮间的士族集团陈、林、黄、郑、詹、丘、何、胡八族入闽;唐代河南固始人陈政父子在福建开屯建堡,建立漳州,故陈元光有“开漳圣王”之称;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人闽,统一福建,并对福建大规模的开发与治理,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南宋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南迁,中原人再次掀起移民高潮。从这几次大的南迁可以看出,在闽台地区的开发的大舞台上,中原人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有这样一个坚实的人文基础,河南人与福建、台湾人血脉相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如闽台的许多民间信仰习俗,直追中原;闽台民间方言的故乡在河洛地区;闽台人的姓氏大部分可以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和闽台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说,无论是河南人、福建人,还是台湾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炎黄子孙。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在过去充分发挥了其文化的融合性,促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今天,它在凝聚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团结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原文物》 作者: 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