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与好美之“中” “五岳”属政治概念
因“五岳”之间,纵横数千里,村夫野民绝无命名“五岳”之气魄,更无命名“五岳”之权威。为“五岳”命名者,当为一代君王。君主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可以断定,命名“五岳”者,为中岳嵩山之君。遍数中国历朝列代,都嵩山者,惟有夏。《史记》载, “禹都阳城”。而今嵩山南麓“告成镇”,古称“阳城”。镇西三华里,无渡河畔有方圆数百米土丘——“王城岗”,经考证,为夏代城址。嵩山因夏王室定都而得“中岳”山名; 因“中岳”山名,其周边平原而得“中原”地名; 由“中原”地名而得“中国”国名。夏称“中岳”时,疆域很小,局限于嵩山。而后,至商周推及平原,遂有“中原”之说。秦统一中国,广及三山五岳,“中原”遂成地方概念。如是,夏都嵩山而将嵩山称“中岳”,将中岳周边之平原称“中原”,继而将中原政治辐射、覆盖之区域称“中国”。中岳、中原、中国,一脉相传,一“中”贯之。久之,“中”便成为一个标准,一个楷模,一个追求,一个向往,甚至俨然而成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文化图腾”。于是,中原口语——好美之“中”——应运而生:“中”就是好,“中”就是美,“中”就是满意,“中”就是成功。诸如“中吃”、“中看”、“中用”;“那人真中”;“一箭中的”;“去游泳?中!”——“中”,成为中原百姓最美好的语言。以好美之“中”为标志的中原特色语言,在台湾亦有响应。例如,台湾俗语“不中用的东西”;台湾雅语“一箭中的”、“正中下怀”等等,也是中岳、中原、中国之“中”。如上述,“中”就是满意。如果说好美之“中”对于中原以外地区的语言影响尚属有限;那么由好美之“中”衍生而来的人文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则非同小可。例如: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古典建筑中的“对称审美”,政治理念中的“均衡原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的“正正当当”,“不偏不倚”,“行为端正”,“身正不怕影斜”等等,无不与好美之“中”相关。甚至台湾“蒋中正”先生的名字,亦难置外。 “中”则“正”;“正”则利于“兼收并蓄”、 “广纳博采”。因此,今中原地区“不排外,不欺生”,优良敦厚之民风,亦堪称由好美之“中”衍生而来。
作者:周文顺(郑州大学教授、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