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名人

杜 乔

发布时间:2008-07-08 09:05:43
杜乔(?~147),字叔荣,东汉河内林虑(今河南省林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常常徒步远道求师。曾下苦功研读《韩诗》、《京氏易》、《欧阳尚书》等书。汉安帝时,举孝廉,被司徒杨震(陕西华阴人)征聘为僚属。不久升为南郡(治所在湖北江陵)太守,又转任东海(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北)相,后入朝拜为侍中。

顺帝汉字元年(142年),杜乔被派往兖州巡察。他在奏书中大力赞扬了泰山太守李固,说其政绩乃天下第一;并揭发了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氾宫、济北相崔瑗等人贪污受贿大量钱财的劣迹。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叔父,其他几人也均与梁冀关系密切,梁冀的妹妹梁氏是顺帝的皇后,身为国舅的梁冀在朝中执掌大权,飞扬跋扈,杜乔的上奏揭发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杜乔巡察结束回到京都,被拜为太子太傅,升任大司农。

当时,梁冀的子弟们和宫中的宦官,虽然毫无功绩,但却大都得到封赐。杜乔乃上书进谏说:“陛下从一个藩臣(顺帝曾为济阴王),一跃而为皇帝,这是民心所向。然陛下不是优先重用忠良贤德之人,而是对身边的那些近臣加以封赏,伤害了良善,助长了阿谀奉承之邪气。臣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必以功过而论;末世昏君,奖罚则出于私心。今梁氏一门和那些委琐的宦官,并无何功绩可言,却都身佩印缓,分封土地,这样的乱滥情况,真是不胜枚举!有功不赏,将会使良善之人失望;奸佞不惩,必须使邪恶之辈更加肆虐。这样,虽然有利斧之刑具放在那里,而人们也不会畏怯;虽然颁奖授爵,而对于众人也毫无勉励之效力。如果照这样办法走下去,岂但只是损害朝政,恐怕还要遭致祸乱,丧身亡国呢!难道可以不谨慎从事吗?”然而,此书奏上后,并无下文。

有一次,益州刺史种暠揭发了永昌太守刘君世以一金蛇行贿梁冀的丑行,事发后,金蛇被大司农杜乔没收。梁冀向杜乔谎说借观之,意欲把赃物藏下,乔不肯给他,梁冀心里甚为不快。

杜乔担任大鸿胪的时候,梁冀的小女儿死了,梁冀令大臣们都去参加葬礼,唯独杜乔没有前去,梁冀由此更加对乔怀恨在心。

年幼的汉质帝被梁冀毒死后,太尉李固(陕西南郑人)和大鸿胪杜乔等联名上书,请求立贤德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气势汹汹地宣布要立10多岁的蠡吾侯为帝,大臣们看他杀气腾腾的凶相,都只好说:“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只有李固和杜乔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梁冀厉声说:“退朝!”就这样,蠡吾侯刘志终于即位,是为桓帝。

建和元年(147年)六月,杜乔升为太尉。当时,桓帝要娶梁冀的小妹为皇后(梁冀的大妹是顺帝的皇后,这时为梁太后),梁冀要朝廷用很重的厚礼迎接他妹妹。杜乔坚持执行先皇定下的规矩,没有听从。后来,梁冀又让杜乔举荐氾宫为尚书,乔认为氾宫有很严重的贪污受贿的行为,不肯擢用。凡此种种,杜乔愈来愈得罪于梁冀,为梁所忌恨。九月,洛阳一带发生了地震,梁冀和梁太后借口罪在太尉,将杜乔免职。不久,刘鲔等人拥立清河王刘蒜为帝的事被发觉,梁冀诬陷杜乔与刘鲔等人有来往,派人威胁杜乔说:“你若早点自尽,妻子和孩子可以保全性命。”乔不从。次日,梁冀令骑从来到杜乔家的大门外,不闻哭声,知乔未自尽,乃将其抓了起来。杜乔终于死于狱中。死后,与李固俱被暴尸于洛阳城北。杜乔的旧日好友陈留人杨匡闻之,赶到洛阳,冒死将李、杜二人的骸骨予以收殓。

 

东汉三李杜之李固、杜乔

 

说起“李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和杜甫,还有“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但是历史上之有“李杜”之称,则要早得多。最早、最著名的是东汉中后期的三对,他们是:李固、杜乔;李膺、杜密;李云、杜众。

东汉中后期,政治极其黑暗,一会儿是外戚专权横暴,一会儿是宦官作威作福。比起现在只以贪污为主,那是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正直的、忧国忧民的大小官员们就勇敢地站出来,和黑暗作斗争了。他们力量不足,最后都是以身殉国。但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诗),他们的英名留于青史,至今为人称颂。

这些勇敢之士中,上述三对“李杜”是非常著名而有代表性的。李固、杜乔是上层官员中的勇士的代表;李膺、杜密代表的是中层和“读书人”这个阶层;而李云和杜众则代表着下层官吏。

《后汉书》中,李固、杜乔齐名并称,合为《李杜列传》,我们就先来看看他们: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

阳嘉二年(133年),李固对策,首先抨击严酷的政治,说:“而今长吏多杀伐致声名者,必加迁赏。其存宽和无党援者,辄见斥逐。是以淳厚之风不宣,雕薄之俗未革。虽繁刑重禁,何能有益?”更因为汉顺帝给乳母封爵,外戚梁冀专权,宦官“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子弟禄仕”,力谏顺帝改革敝政,被顺帝拜为议郎。

不久之后,“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诈飞章以陷其罪”,仕途于是坎坷起来。后来,做荆州刺史的时候,想要处治贪官南阳太守高赐,高赐因而贿赂大将军梁冀,李固于是便被贬为太山太守了。再往后,做到将作大匠、大司农,依旧奋力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到145年,李固升到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

到了146年,汉冲帝夭死,梁冀不想要有行政能力的“长君”,力压太尉李固,立了年仅八岁的汉质帝。原先被李固搞下去的宦官们看出苗头,上书诬蔑李固,好在梁太后保全了他。

八岁小孩子皇帝却很聪明,梁冀“恐为后患,遂令左右进鸠”,把他毒死了。李固、杜乔等人不与梁冀同心,想立清河王刘蒜为帝。但刘蒜年纪大,人也不傻,因此梁冀不愿意,“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厉声曰:“罢会。”李固还不死心,“复以书劝冀”。于是“冀愈激怒”,先“说太后先策免固”,再另立了自己看中的汉桓帝。

过了一年多,梁冀找到机会,诬称李固参与“谋立刘蒜为天子”,终于将他杀害。临死前,李固质备三公中的胡广、赵戒说:“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胡广、赵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

李固死后被暴尸示众,禁止吊唁、收尸。李固十来岁的学生郭亮不顾禁令,在尸体前“守丧不去。”看守的夏门亭长训斥他,说他“公犯诏书”。郭亮说道:“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后来,南阳人董班也前来哭尸,梁太后“怜之,乃听得襚敛归葬。”

李固两个大些的儿子都死在狱中,而小儿子燮那时才十三岁。当李固被罢官(“策免”)的时候,自己知道“大事不妙”,就将这两个儿子送回老家。女儿李文姬“贤而有智”,和两个哥哥商量藏匿小弟弟李燮,对外人说李燮到京城找他爹了。到李固被害的时候,上级下令“收固三子”。于是,“二兄受害”,而“小子燮得脱亡命”。

怎么亡命呢?那时,李文姬将小弟弟托给了父亲的门生王成。这个王成,“有古人之节”,带着李燮东下逃亡到徐州,让他用个化名,到酒店打工,自己则在街上算卦卖卜。表面上两个人相互不认识,背地里常来常往,每天由王成教李燮读书。酒店老板也有慧眼,觉得李燮“不是一般人”,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杜乔字叔荣,也是一个一直与外戚(梁冀一家)和宦官作斗争的“好官”。他的经历和事迹,几乎是李固的翻版。

永昌太守刘君世造了一只“金蛇”想贿赂梁冀,被人告发,没收到了杜乔那儿。梁冀对那金蛇好奇,找杜乔借看,杜乔偏不给他看,梁冀因此记恨。后来梁冀的小女儿夭折了,“令公卿会丧”,杜乔又偏偏不去,梁冀就更生气了。后来,梁冀立了汉桓帝,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想办得空前绝后的风光,杜乔又“据执旧典,不听”!你说,这岂不是让“后果很严重”?

他在李固被罢官的时候,也是位居“三公”,是太尉。过了几个月,他“以地震免”,也罢官了。于是,清河王刘蒜“谋反”事件一发生,他就和李固一样,被牵连进去,死在狱中。还好,“妻、子归故郡”,没事。

杜乔死后,“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他的旧部下杨匡在外地知道情况,就赶到京城,假装是“夏门亭吏”,守着尸体“驱护蝇虫”。十多天后,“都官从事执之以闻。梁太后义而不罪”。于是,他“诣阙上书,并乞李、杜二公骸骨”。太后准许后,他给杜乔办了丧事,并且“送乔丧还家,葬送行服”,然后,就“隐匿不仕”了。

《后汉书》的赞曰:“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道亡时晦,终离罔极。燮同赵孤,世载弦直。”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