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名人

北宋贤相??韩 琦

发布时间:2008-07-08 09:03:58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一、为相十载,赞辅三朝


    公元1058年6月,宋仁宗拜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韩琦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宰相生涯。韩琦为相后,首先遇到一个大问题便是立储。当时,宋仁宗因连失褒、豫、鄂三王,心情沉重,身体一直不好。至和中又因患病,无法御殿,而皇嗣又一直未立,朝廷内外忧之。立储,是封建王朝的重大政治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不少大臣尤其是包拯、范镇、司马光等人反复上奏,恳请仁宗及早立嗣,以固根本,但仁宗一直未允。如此拖延五、六年,立储之事仍未定下。韩琦作为宰相,对立嗣之事十分关心,他趁朝中事态缓和仁宗心平气静之际,建议道:"皇嗣者,天下巡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但仁宗当时仍期待后宫能再生皇子,故而未置可否。后来,有一天,韩琦手拿《汉书·孔光传》对仁宗说:"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无嗣,立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成帝,中才之主,犹能之,以陛下之圣,何难哉!太祖为太子。太祖为天下虑、福流至今,""愿陛下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在韩琦的极力劝说下,仁宗终于下定决心,于嘉七年(1062年)八月,下诏正式立堂兄濮王赵允让子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1063年)三月,仁宗去世,韩琦宣读遗制,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英宗的确立,韩琦赞辅应推首功。但韩琦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此事,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身上。


    英宗继位之初,就身患疾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因英宗非仁宗亲生,即位后又想有所作为,而曹太后思想较为保守,加之个别内侍从中挑拨,致使两宫生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韩琦作为宰相,为缓解两宫矛盾,解决政治危机,费尽了心力。他一面劝说太后,一面安慰英宗并以舜帝之孝谏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凯其余尽不孝也?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爱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政恐陛下事太后未至,父母岂有不慈爱者!"英宗听后,很受感悟,自此不再怨说太后,两宫关系渐趋和好。不久,曹太后撤帘还政,北宋最高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政治危机被妥善化解。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重。韩琦作为宰相,又有考虑立储之事。他向英宗劝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英宗同意,立颖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1067年)五月,英宗病逝,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神宗继位之后不久,韩琦辞相。


    韩琦在为相的十年中,除在政治上的上述贡献外,在经济、军事、吏治等方面也多有建树,政绩显著。


    经济上,韩琦尝试实行均田,把废弃的土地交给农民耕种。嘉佑四年(1059年),"中书门下言,天下赋税轻重不等,乞行均定。"于是"复遗职方员外郎孙琳,都官员外郎林之纯,屯田员外郎席汝言"等"分往诸路均田。"这次大规模的均田活动,为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在均田中,韩琦"选宫分诣诸路,"为"均民之赋而惟力之纾"起了重大作用。此外,韩琦还非常注重体察人民疾苦,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依韩琦之请,"置天下广惠仓"。韩琦请求诸路户绝田雇人耕种,收其租储存之,以接济居住城郭的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韩琦又奏道:"向曾陈监牧之弊,乞逐路坊监并诸军牧地除留放牧外,蓁田听下户请佃。"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仅河北一路就逐田于民3350余顷,每年给国家课斛斗117802石,绢13251匹,革161230束  取得了较大成绩。


    军事上,韩琦主张"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当西北控御之地,事当一体",建议在这一地区"籍民为兵",以为义勇,凡主户三丁选一,六丁选二,九丁选三,于手背刺字,农闲教习武艺,战时防守城寨,结果仅秦州(今甘肃天水)就得义勇156873人,其它如陇、仪、渭、泾、原、分、宁、环 鹿阝延等州义勇亦不少。征集义勇,既加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又可减轻冗兵之费效果很好。


    吏治上,韩琦针对当时"三司岁以资迁而任不久,相习以养资假途为说,而不修职事"的情况,大胆改革,"乃择尤繁要者五员,用资浅人久任"。 力求改变那种只求作官,不修职事的状况,提高行政效率。


    韩琦在朝期间,还非常重视选拔和爱护人才,他认为大臣的进退,"实系天下利害,"劝宋英宗应"以此为先。" 他曾提拔和举荐过许多贤良俊士,如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狄青等,都曾得到韩琦的赏识和重用。


    韩琦为相十载,上定国策,下抚百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 宋神宗评价他:"维公奉仁宗诏,立皇考为皇子,被顾命立英宗为皇帝,被英宗顾立朕以承祖宗之绪,可谓定策元勋之臣矣。或以公安社稷,方周勃,致治比姚崇。"当然,在韩琦为相的十年中,既没有其前庆历新政那样急风暴雨改新,又没有其后王安石变法那样轰轰烈烈的变革。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韩琦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未实行大的改革举措,也未能彻底扭转北宋的境况,他守成多于创业。但这些与北宋当时的具体环境有关,稳定政局是韩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韩琦的主持下,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也正如《韩魏公集》序言中所说:"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 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二、为官四处,勤政爱民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出朝,先后在扬州(今江苏江都)、郓州(今山西太原)和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作官,前后长达11年。被贬之初,韩琦内心十分苦恼,他原本是抱着"谓时弊之可更"的愿望参加庆历新政的,希望通过新政,使北宋振作起来,结果却事与愿违,自己反遭打击。为此,他常叹息"直道之难行"。 尽管心情苦闷,但韩琦并没因此颓废而丧失信心。他说:"夫郡县之为政,有期而更也。政有所利,非一人能保其久也。前倡之,后继之,推其心以公而相照,则国家之事无不济也。""吾心尽欲医民病,长得忧民病不销。" 韩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废除无名征使用,保护百姓利益。


    韩琦到扬州后,了解到地方官吏以军需匮乏为由,"于民常税之外,借取其半,借者不载税籍",认为这是坑害百姓的"无名之使用,请为蠲之。" 庆历五年(1045)朝廷下令"罢义仓",将义仓"所有斛斗若便拨入官仓支遣",义仓的粮食,是从广大百姓那里额外征集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救助受灾百姓。如今若将义仓的粮食无偿拨入官仓,显然是对百姓的侵夺行为。韩琦认为这样做,将会失信于民,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他上奏朝廷,陈述利害,建议将义仓的粮食"拨与常平仓"或"赈济贫民",以实现义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其次,发展边防经济,维护边疆秩序。定州(今河北定县)与契丹接壤,自北宋初年开始,为防御契丹南侵,北宋政府就发布"斩伐令",规定这里的山林不许砍伐,土地不许耕种。韩琦到定州后,上奏朝廷:"比朝廷欲禁近边山林不许斩伐,以杜戎人人寇之路。当时并近里浅山耕种之地概行禁止,致边民剧然失业。今薪炭翔贵,翻敌人乘时以取厚利。臣尝遣官行视可禁之处,去敌尚五、六十里,亦可广为防蔽。已别定可禁之地,揭榜谕民,非令所禁者任采伐之。"朝廷听从了韩琦的建议,废除了"斩伐令",定州边民莫不感到方便。为了加强边境安全,韩琦又令"自今契丹过界劫掠居民,听边吏以时掩杀"。这样,提高了边民防敌积极性,有效地维护了这一地区的边疆秩序。


    同样,北宋初年,大将潘美在镇守河东时,为防契丹骚扰,"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号禁地,而忻州、代州、宁化军、火山军废田甚广。"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巡视河东时,曾建议解除这一带的禁耕令。他指出:"河东之患,在尽禁缘边之地,不许人耕。""今四州军地可耕二三万顷,若尽耕之,则岁可得三五百万石。"仍下缘边议,以为岢岚、火山军其地可耕,而代州、宁化军去敌近 ,不可使民尽耕也。于是诏并、代经力量司,听民请佃岢岚、火山军间田在边壕十里外者。"后因明镐阻挠,未能实行。"韩琦到并州,认为"此皆我腴田,民居旧迹犹存,今不耕,适留以资敌,后且皆为敌人有矣。""遂奏代州、宁化军亦如岢岚军例 ,距北界十里为禁地,余则募弓箭手居之。"结果"凡得户四千,垦地九千发和百顷。"


    再次,整顿定州驻军,关心群众疾苦。长期以来,由于疏于管理,定州(今河北定县)驻军骄蛮难御。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佑年间,"明镐引诸兵平恩州,独定兵邀赏赉,出怨语,几欲噪城下。" 韩琦到定州后,感到问题严重,他下决心要对定州驻军加强整顿,以强化军纪,维持边境安全。对士卒犯令者,韩琦"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军中尤不可民教者,斩首军门外"。对作战牺牲的士卒"博赏其家,抚其孤儿,使继衣廪。"因赏罚分明,恩威并用,使定州驻军军纪大变,面目一新。其后,韩琦又"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阵,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由是定兵精劲齐一,号为可用,冠河朔。" 后来,即便是京师龙猛卒到定州驻防,被韩琦整顿得"未一月,亦皆就律,不敢复犯法"。


    皇佑三年(1051年),定州发水灾,庄稼欠收,"饥民满道,公大发仓廪募人人粟,分命官吏设干粥以食民,公日往案,近归之者,不可胜数。" 因韩琦救灾及时,措施得力,结果"活饥民人数百万"。


    最后,改革役法,罢除"里正衙前"。衙前,是北宋州役之一,负责官物的押运和供应,如粮食官物,须以家产赔偿。这样,承役者往往破产。衙前名目繁多,由里正充役的称"里正衙前",由乡户轮户的称"乡户前",韩琦在并州,了解到"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以就单丁",造成"富者休息有余,贫者败亡相继"的局面。


    为役法必须改革。于是他上书朝廷,"请自今罢里正衙更差乡户衙前。"朝廷在北方诸转运使中,"相度利害,而皆所议便",从而批准"罢诸路里正衙前。"


    从庆历五年(1045年)到嘉佑元年(1056年),韩琦在地方任职11年,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皇佑五年(1053年),当韩琦离定州去并州时,"定人争欲遮留公,使不得出",韩琦无奈,只身绕道而走,定人得知后,奔相拥送,致使"道路士卒,哭原野"。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继位。此时,韩琦多次请求辞相归田,都被神宗挽留。但韩琦"执政三世,或病其"谏官王陶"兵私忿,乃诬琦以不臣之迹,陷琦以灭族之灾。"韩琦借此"家居待罪",坚决辞相。神宗挽留不住,乃封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待侍中、判相州。恰在此时,边防大将种谔擅自发兵夺取绥州(今陕西绥德),边境骚动。朝廷忧虑,乃改判韩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经略陕西。韩琦义不辞难,承命即行。当时,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而韩琦认为"绥州地形险要,已兴师得之矣,安可复弃,示弱于贼?" 韩琦到达陕西后,积极调整战略部署,在边境张贴布告,招募横山之人参军,对西蕃晓以利害,通过一系列防备,边境得到安宁,绥州也得以固守。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上任不及三个月,又遇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改判他到河北重灾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在大名,韩琦采取果断措施,开仓分粮,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民逐步度过难关。在大名,韩琦还关注着北宋的边防安全,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宋神宗的上疏中写道:保持"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不要轻率毁弃"祖宗累世之好",要"永敦信约,两绝嫌疑。"当然,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并不是让北宋向辽退让,而是一种斗争策略,正如他在庆历年间所说:"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 趁和平之机,"陛下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庚,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修,塞下有余粟,帑中有羡财。"待自己实力发展起来,辽若违约,"河北诸州深沟高垒,足以自守,敌人果来入寇,所在之兵,可以伺便驱逐"。韩琦一生,始终关注北宋边防安全,无论是在陕西抵御西夏,或是在定州、并州、扬州、大名等地,他都把边防安全放在首位,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在北宋,而且在辽和西夏都有很高声望。"韩魏公元勋旧德,夷夏具瞻",以致于"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呼索',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是时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于国,必问侍中安否。"至于西夏,由于韩琦参加了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使得"西贼闻之心骨寒。"


    韩琦一生,历任三朝。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官僚楷模。


                                                     (原文载《安阳史话》)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