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姓氏祖根在河南(二)林姓祖根在卫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占汉族人口的0.18%,人数约在1400万人左右。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有18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9%,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所以在东南沿海一带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于上古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帝喾与有 氏之女简狄生下契,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林姓出于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此外,林姓也还有其他一些分支,如姬姓之林、改姓之林等。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中原林姓遭政治迫害,大师南迁,到达江浙一带,到西晋未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到达台湾。近现代以来,林姓后裔更是遍布海内外。无论走到哪里,林姓人始终不忘祖根,他们对祖居地河南始终怀有浓厚的感情,林姓遗迹在今河南省的内黄、淇县、卫辉一带。
据史料记载,林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支来源于帝喾后裔殷王子比干;另一支来源于东周平王的庶子林放;还有改姓,如柴、李改林姓和南北朝鲜卑贵族丘林氏改为林姓。
源于帝喾后裔比干子姓的林姓
殷代末年,王子比干因冒死劝谏殷纣王而被杀。周武王灭商以后,加封比干墓并且赐比干的儿子坚为林姓。所以源于比干的这一支林姓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其他两支,而且在规模、影响上也远远大于另外两支。这一支林姓先祖帝喾,发源于河南省内黄县;始祖比干起源于今河南省的淇县和卫辉一带,另外两支形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由此看来,尽管林姓源起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祖根在中原却是无可怀疑的事实。
作为林姓始祖的比干在史书中有较多记载。《史记·宋微子世家》说比干是殷纣王的亲戚,说明他是商代王族的宗室,地位是显赫。唐代温彦博所著的《林氏正宗源流》中说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帝已的弟弟。后代许多林氏族谱也都称比干是殷代帝丁的儿子,帝已的弟弟,帝辛(也就是纣王)的叔父,并且还以每年的农历四月作为比干的生日。
商代末年,纣王即位,他曾率兵征伐东夷与淮夷,大获全胜。当时的民谣称“纣王江山,铁桶一般”。可见他统治的稳固。传说纣王英俊魁梧,力大无穷。战争结束,班师回朝以后,纣王就在沫邑(古地名,今河南淇县)建造了许多离宫。从地理形势来看,这里东临淇水,西依太行山,土地肥沃,老百姓安居乐业。纣王在他的豪华宫室内一天到晚歌舞升平,所以沫邑又称“朝歌”。由于纣王沉于宴乐,不理朝政,对妃子妲己宠爱有加,整天寻欢作乐,将宫苑内的鹿台装饰得富丽堂皇。纣王不仅自己享乐,还创造酷刑残害百官,排除异已,著名的“炮烙之刑”便是他的“发明”。这样一来,满朝文武人人自危,都好象大祸就要临头一般,谁也不敢乱讲话,殷的统治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的纣王已经众叛亲离,文武百官自己保命要紧,哪还有人再敢挺身而出尽忠呢?
纣王的长兄微子对殷纣王的荒淫无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劝谏纣王,但却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愤然离开朝歌,远走他乡。纣王的叔叔箕子也极力劝谏,结果被纣王关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其他朝臣便都哑口无音,再也不敢说话了。但作为王室宗亲的比干,他不能对这种局面坐视不理,于是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向纣王讲谏。他说:“作为臣子,我不得不以死来抗争了。”他还说:“主上暴虐,臣子不进谏,是不忠的表现,怕死不敢说话,是怯懦的表现。发现君王的过错就极力劝谏,不被采纳就去死了,是最大的忠心。”在这种“忠臣”思想的支配下,比干不顾自身安危,连着三天进宫直谏,纣王恼羞成怒,将比干剖腹挖心处死。此后,比干便成为千古忠臣的典范。
在河南淇县、卫辉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比干的传说。据说比干被剖心后,离开朝歌南行到心乡(新乡)去补心,走到牧野荒郊的时候,遇见坦己变化而成的老妇在街边高声叫卖无心菜。比干问:“你卖的什么菜?”老妇答:“无心菜。”比干又问:“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能活吗?”老妇回答说:“菜无心能活,人无心立死。”一语道破天机,比干顿时口吐鲜血,倒地而死。接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埋葬了。这座号称“天葬墓”的比干墓,经周武王加封修整,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内,古朝歌之南。比干墓所独有的“无心菜”,至今仍生长在比干墓周围,它有三个叶,而无心,据传说由比干的七窍丹心所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