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交流交往

昔日丝绸古路 今日友谊之桥 ------记台湾中南部教师参访团新疆兵团之行

发布时间:2008-08-22 14:24:00

 

 

 

2008年8月,全国人民喜迎北京奥运,中华大地,人心凝聚,八月的新疆,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在这最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以台湾逢甲大学讲师宋怀德先生为团长的台湾中南部教师参访团一行45人,这支参访团由来自台湾台中、屏东、桃园县等地19所学校的教师组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新疆,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来祖国大陆,带着对美丽新疆的憧憬向往,带着对神秘兵团的寻访探究,带着对为师之道的感悟心得,从8月5日开始,在新疆兵团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认识之旅、感动之旅、交流之旅。

                 认识之旅

参访团抵达之初,对新疆绚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都充满了神往好奇,我们参观的第一站便来到了新疆博物馆。一进入这座占地面积7800余平方米、具有浓郁的维吾尔建筑风格、内部设施完全现代化的宏大建筑,参访团的教师们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新疆,这片地处古丝绸之路中段,集中华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这人类四大文明交汇之地的神奇土地,从上溯新石器时代起,至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平解放,古老的西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历程一幕幕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处处感悟到历史的沧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在这里,既有小河墓地沉睡了3800年的古欧罗巴人的孤独亡灵,也有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更有新疆47个各民族人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和睦相处、并肩战斗、开拓创业,共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特色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景观,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新疆这片古老土地的博大精深和西域文化的辉煌灿烂,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

参访团的教师们个个屏声静气,认真地看,仔细地记,参观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赞叹不已,纷纷表示回去后要做新疆与台湾的文化使者,把新疆绚烂的历史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台湾学生。

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循着古丝绸之路的遗迹,踏访了古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参观了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体验了《西游记》里记载的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地气蒸腾、焰云缭绕的火焰山热浪;走在保存了两千多年,我国最完整的都市遗迹—交河故城遗址,看着眼前寂静的残垣断壁,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人声鼎沸的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令人感慨何时是秦朝的明月,汉时的烽烟¨¨¨

短短几天时间里,参访团不但欣赏到了风光优美的天池和南山牧场,还体验到在烈日炎炎下骑着骆驼漫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奇妙旅行,更徜徉漫步在水天一色迷人的博斯腾湖湖畔,新疆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纯朴的民俗风情都给参访团教师们留下深刻记忆,手中的相机也不知定格了多少永恒的画面,他们感叹到“新疆太神奇了,在这里每一天都是不可磨灭的回忆”,“新疆虽然感觉遥远,但她却令人印象深刻,好似近在心里,近在脑海中,我爱上这里了!”

                 感动之旅

参访团对新疆兵团的了解和感悟,要从“戈壁明珠”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的美说起。初到石河子市,参访团的教师们无不为这里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深深打动,绿树成荫、花果成林的城市绿化、安详优雅的广场白鸽、雄浑古朴的人物雕像,充满现代气息的街道建筑,这一切都令台湾教师们感到惊讶。在石河子市的游憩广场,台中县龙泉国小的石淑慧教师托起一只白鸽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太美了,绿化这么好,像欧洲城市,没想到新疆有这样的地方。”台中市忠孝国小的段淑如教师也感慨道“刚到这里确实感到有些讶异,这里比我18年前去过的内地城市都进步不少”。当他们得知石河子市曾荣膺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已被载入联合国人类防止地球沙漠化的史册时,都不禁由衷称赞。

我们不失时机,向大家介绍了这石河子的发展历史,讲述了1950年,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来自五湖四海的60万兵团各族人民经历半个世纪,在茫茫戈壁上创造出“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建成了今天独具军垦文化、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石河子新城的故事,教师们纷纷来到王震将军的塑像前合影留念,连称“这位将军真是了不起!”。

在接下来参观的新疆军垦博物馆里,台湾教师们了解到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使荒原巨变、创千秋伟业的光荣历史,也了解到兵团在国家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历程,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第一代军垦人穿过的缀有上百块补丁的破旧棉大衣前,参访团教师们唏嘘不已,感动非常,台中市西屯国小的严家芳教师在留言中写道,“这次参访,让我见识了兵团精神,对兵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兵团所带给新疆人民的伟大贡献”。

在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兵团台资企业新疆旺旺集团,我们见到了公司总理—台商林国栋先生,久未曾见到家乡人的林先生非常激动,禁不住用家乡话与教师们拉起了家常,有教师问,这么大一家企业,为什么就您一位台湾管理人员?林先生回答到:以前从台湾来的主管还有优势,但现在已不一定有优势了,因为国际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而且旺旺发展了十几年,已为本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大家沟通配合得很默契。还有教师问林先生,当初为什么来新疆?林先生一句“因为这里牛多啊”引得在场一片欢笑声。

经过一个小时的空中旅行,尽情欣赏了新疆“沙漠与绿洲为邻,冰峰与火洲相伴”的广袤大地,我们来到了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兵团农二师师部所在地库尔勒市。如果与石河子厚重的军垦文化相比,这座以库尔勒香犁闻名遐迩的城市则显得更加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美丽的孔雀河和妙曼的馒头柳给这里增添了几分南国的隽秀,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更让教师们领略了兵团人的热忱和豪迈。

在罗布人村赛的蒙古包里,台湾教师们和我们一起手牵手,不分你我、载歌载舞,尽情歌唱《阿里山的姑娘》和《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在抒情的歌声中,当地人民为远道而来的台湾教师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了对参访团教师的敬意和情谊,教师们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台湾侨光技术学院的张廖万家讲师更是动情的唱出了《龙的传人》这首歌,将联谊活动推向了高潮。

交流之旅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这次来新疆兵团的台湾中南部教育参访团,分别由来自台湾中南部7个县市的1所大学、1所中学、17所小学的教授、教师组成。全团以小学教师为主包括音乐、美术、级任教师(教授国文、数学和社会学的教师),级任教师居多,其中不乏当地名师。一路上,参访团的教师们对祖国大陆的简体汉字、语言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情况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相当关注,对此,我们特意安排了参访团与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的交流座谈活动。

华山中学是兵团重点高级中学和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承办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教育部设在兵团两个高中“宏志班”之一。学校占地面积245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建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公寓楼、医务室和配餐中心,校园内还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体育馆。在 “开放式办学,制度化管理,分层次发展”的办学特色下,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水平一直处于新疆的领先地位,外语教学水平可与内地名校相抗衡,已成为农二师和新疆巴州地区学子向往的学校。

正值暑假期间,华山中学的邱正国校长早早等候在学校,表达了对台湾宝岛同仁的欢迎。邱校长向参访团的教师们介绍了华山中学自1960年创建以来的发展轨迹,带领参访团参观了图书馆、国际部班、中心机房等教学场所,台湾教师们都对华山中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所叹服,台中市西屯国小的刘银美教师多次升出大姆指夸赞道“兵团真是了不起,有远见!”。在学校特设的“心理社团”教室,台湾逢甲大学的张利华讲师在留言墙上写到“华山中学的学生太幸运了,珍惜那么好的环境,祝福各位学业顺利”。

在华山中学的会议室里,参访团的教师们与华山中学的同仁们面对面,一起分享了对教育的感悟和从师的经验,有台湾教师问:在现如今大陆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邱校长面带微笑回答到: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主阵地,华山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倡导学校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观,平时入细节入手,组织学生军训、下团场劳动,进行学风考核,还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社团节等活动,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交谈中,土生土长的兵团人邱正国校长以他博学多才、谦和孺雅、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和高视角的办学理念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们参访团教师,他的一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被教育的对象更幸福的生活”心得感悟更让台湾教师们感同身受,深表赞同。而台湾教师在培养存在自然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华山中学学习和借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家都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对两岸教育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

此次参访活动,正逢北京奥运开幕之际,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开幕式表演气势恢弘,给参访团教师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增强了他们的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比赛期间,海峡两岸的运动健儿们同台竞技,共同走向领奖台,而兵台两地的辛勤园丁们,也为了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跨越万水千山、丝绸古路,手携手共同唱响了一首永恒的友谊之歌。

 

兵团台办  张媛

主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