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台海瞭望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08-09-23 16:20:18

暨南大学    陈 恩

一、 马英九上台和国民党全面执政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1 岛内政治生态和政党格局发生了结构性重大变化。

    2008年1月的“立委”选举和3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使拥有八年执政资源的民进党以超大比分输给了中国国民党,一个外省人的后代马英九以超220万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本土政权的代表人物谢长廷,一个以代表“本土利益”的民进党竟沦为“立法院”中仅占1/4席位的政党,而背负“亲共卖台”的国民党竟拥有23个县市和“立法院”(113席)中的3/4的绝对优势,这表明,以国民党实现全面执政为标志,台湾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格局已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以其一贯伎俩和两颗子弹,通过煽动不少人的非理性性情,而侥幸取胜。而在2008年选举中,一方面谢长廷再度操弄民进党惯用的竞选手段,对马萧及他们的家人大肆摸黑、摸红,无所不用其极。与当年的陈水扁相比,除了没有“两颗子弹”,一切都有过而不及,但结果却是“总统”选举比“立委”选举输得更惨。另一方面,台湾选民经过2004年选举的耳闻目睹和陈水扁执政8年的痛苦煎熬,更加理性和成熟,完全看透了民进党的本质和谢长廷的伎俩,无论谢长廷配合行政部门搞“一周一利多”,还是积极推动“入联公投”;无论是恶意炒作“特别费风波”“绿卡事件”,还是抹红对手将“两岸共同市场”歪曲为“一中市场”,都再也不能为民进党赢得四年了。台湾民众认识到,“政治清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两岸和平”,无论对自己、家庭乃至整个台湾都是最重要的。长期困扰台湾民众的非理性情绪开始退潮,台湾选民变得理性,成熟,并投下了决定台湾前途和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关键、决定性一票。

台湾主流民意出现历史性拐点。

    “立委”和“总统”选举结果表明,虽然台湾的本土意识深入人心,但本土意识扩展了范围,丰富了内容,不再限于一个本土政党,已从脱离大陆的政治诉求到趋向大陆的“经济合作”。谁执政已经不是很重要,执政后做什么变成全民精神和政治的聚焦。主流本土选民的政治成熟是对历史上被外省人迫害的消减,对现实经济实惠的追求,政治代言人以往的出身已不重要,其所作所为才是投票选择的根本依据。理性的追求不再是极端的非理性燥动和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冷静客观的现实分析和改善生活的务实行动。台湾的意识形态泛滥成灾开始退潮,台湾式文革慢慢复归冷静和理性,民众从原来高度意识形态化转为务实的经济与民生问题,台湾开始走向族群和解之路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民众逐步走出历史认识的误区。回归理性,务实,质朴的本性。

中央对台政策受到选举的洗礼,接收民意的检验,取得突破性成就。

    马英久上台和民进党惨败,不但是国民党和平、中道路线的胜利和民进党激进台独路线的失败,而且是中央对台政策的巨大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台工作中始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台湾同胞多办实事。我们实行一切从台湾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台湾人民服务的方针。继邀请连宋访问大陆,建立国共政党协商机制后,仅2005年以来就累计出台54项惠台措施,包括便利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及在大陆居留、就业、从医,提供台湾农渔民向大陆销售部分水果、水产品的优惠,扩大两岸农业交流,缓解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以及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等。同时积极支持并促成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技术性、业务性磋商。胡总书记在提出对台工作四点意见基础上,又在十七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向台湾同胞作出庄严承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所有这些表明,近年来我们不但已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话语权,而且我们的对台政策更加理性、成熟,更加贴近台湾民心,充满人文关怀。而继国民党在立委选举中大胜后,马英久又在“总统”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4   民进党激进台独路线遭受重大挫折,民进党的组织重构和路线调整势在必行。

    在过去8年来,两岸 关系一直处于国、民两大政党势力和蓝、绿两大势力的较量中。一方面,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人员交流持续大幅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台独势力持续推进其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当局不断挑起事端,制造台海紧张局势,加紧推进法理台独,持续向祖国大陆挑衅,导致两岸关系长期处于僵持局面,使台海和平受到严重威胁,形成了海峡两岸关系特有的复杂局面。这次选举结果,主张稳定两岸关系,发展两岸经贸的国民党路线取得完全胜利,而坚持激进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当局失去政权,具有法理台独性质的“入联公投”遭到否决,这表明民进党的激进台独路线和政策遭到台湾民众唾弃。入联公投遭否决,使“正名制宪”运动遭到重挫,独派团体势力再难扩大。目前台湾独派团体主要有以李登辉、彭明敏、黄绍棠等台独联盟为代表的贵族、大老式台独团体;以台湾教授协会、台湾社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台独团体;以王献极为代表的草根阶层台独团体。这次选举后,整体上极端台独势力遭到重创,而出现分化和调整,过去大佬式的领导方式或渐渐淡出,中生代的理性派学者崛起,取代以往台独阵营的崇拜式或造神式领导,台联泡沫化,而陈水扁可能取代李登辉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领军人物。民进党加快实行政党转型、组织重构和路线调整已是大势所趋。民进党激进台独路线未来将渐趋温和和理性,民进党天王级政治人物逐渐淡出,中生代和新生代逐渐接班,民进党也将有较宽厚包容的台独意识,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可能会趋向开放和温和,并逐步意识到处理好与北京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5、两岸经贸关系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立委”选举大胜和马英九上台后,国民党一党独大、全面执政的局面逐渐形成,长期以来影响两岸经贸往来的限制性因素被取消,从而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在过去20年发展的基础上迈向新台阶。首先,两岸经贸关系的不对等态势有望得到部分扭转,两岸资金和人才会加快双向流动,从而带动金融业、旅游业、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全面开放,使两岸经贸关系由单向交流走向有选择性的双向互动。其次,两岸经贸互动将逐渐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过去20年,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一直都把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作为政策目标,马英九上台后,将改变限制性角色定位,台湾官方在推动两岸协商上发挥某种主导作用,从而创造台商投资大陆的有利环境。再次,两岸经贸可望达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到目前为止,由于受政治对立因素的制约,两岸间没有缔结任何正式的经济协议,也没有直接顺畅的经贸沟通渠道,这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极不相称。马英九提出两岸间在经贸关系上尽快实现正常化和达成制度性安排,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架构,这将为两岸经贸关系由民间自发行为进入两岸政府间主导的建制化轨道提供了契机。

6 两会复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协商、合作发展的全新时期。

    2008年6月11日至14日,海峡两岸授权民间团体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举行中断近10年后的首次复谈,并就开放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事宜签署了协议,这表明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重新建立,也使两岸关系迈向全新发展阶段。两会复谈代表了两岸将告别过去十几年的紧张对立局面,进入正式接触、沟通和解的新时期,并逐步由经济性,事务性议题的谈判迈入政治谈判。两会重启商谈后,由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领军的海基会获得比较多的授权,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其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只“白手套”,而是马英九推动两岸关系实质发展的实际“执行长”,通过两岸复谈,实现两岸周末包机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特别是随着“两岸三通”、“陆资入台”等一系列协商完成,两岸将掀起新一轮台湾热和大陆热。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将更加密切,从而使两岸关系出现结构性改变。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历史性契机的背景和原因

和平发展是世界性潮流,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性发展潮流与趋势。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提高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从中国角度看,和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基本理念,是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现代化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的国家战略。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也早已超越了两岸自身的利益,而深深地牵动着整个国际社会与亚太地区的神经,任何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都被国际社会视作“麻烦制造者”,而遭到广泛的谴责与反对。美国、欧盟都反复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同和支持中国政府关于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他们不希望看到两岸关系的持续紧张甚至爆发战争而危及世界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都迫切希望尽快拆除两岸关系紧张的“战争引信”,期待台湾问题能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

和平发展是新时期大陆对台政策主轴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和平发展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因为当前两岸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所以要把重点放在“反独“而不是促进统一上。不急于统一,绝非放弃统一。而是由于大陆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相信时间对我们有利,只要我们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确信台湾分裂不出去。也由于制造统一的成熟条件需要时间和过程,而和平发展就是制造和平统一充足条件的主要方式和必经途径,因为和平发展虽然可能是长期的,但却是一个过渡阶段,又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捷径。在两岸关系方面,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轴,是通向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和最佳途径。因此,我认为和平、发展、反独、统一这四者关系,应是和平是基调,发展是途径,反独是底线,而实现和平统一则是最终目标。因此,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是辨证、依存的互补关系,和平发展是基础和路径,和平统一是目标和归宿,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轴。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认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也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所系和共同责任所在。

3 和平发展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进行,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增多,在两岸关系上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2007年台湾县市长选举民进党惨败,是台湾主流民意对陈水扁渐进台独路线的严正警告,2008年1月的台湾“立委”选举,民进党仅获1/3席位,又一次遭到惨败,则是台湾主流民意对民进党执政当局错误政策的明确否定,而2008年3月的“总统”选举,一个在香港出生的外省人马英九,却以多出220万票狂胜本土籍的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则事实上是对陈水扁8年执政的失德乱政、意识形态施政的总清算。马英九的大胜是台湾民众对国民党主张的“和平共处、对等协商,加大开放政策的选择和肯定”,也表明今后四年马英九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已获得足够的民意背书,赢得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框架符合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理念。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主张在“不改变现状”、“台湾优先”、“和平共处”与“对等协商”四项原则基础上,寻求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在台湾当局的基本立场方面,马英九强调坚持“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在执政期内维持台湾现状,既不同大陆谈统一的问题,不支持台独,也反对以任何非和平方向解决两岸问题。在两岸谈判的前提和模式上,同意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维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在尊严对等、互惠的原则条件下开展两岸对话,并在互不否认前提下务实协商,恢复两岸两会协商。在谈判议题和内容方面,主要与大陆就两岸三通、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大陆观光客来台和签定两岸投资保障协定等经济议题和“签订和平协定”、台湾国际空间等与大陆方面进行协议。由此可见,尽管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框架仍存在盲点和理想化色彩,但总体上看,具有理性、务实的特征,符合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和面临新的挑战

1 蓝绿对决的社会基础根深蒂固,泛绿基本盘仍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从这次大选来看,政党轮替已成为台湾政治生活的常态,民进党在“府院”的两次选举中都以大输出局,这为台湾政治生态变化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但也应该清醒看到,主张台独、敌视大陆的意识在台湾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民进党作为台湾本土性政党,目前仍有高达40%的民意支持。尽管在选举中因中间选票倒向支持马萧而导致民进党大败,但即使在目前民进党处境最艰困的时候,泛绿基本盘都未发生实质的变化,代表泛绿的民进党仍然牢牢掌握约40%的台湾选票基本盘,特别是深绿势力强大的南部地区,民进党仍然拥有绝对优势,加上民进党长期自诩为拥有本土主流政党的发言权,民进党及其所代表的泛绿力量在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从草根、在野打斗出生的民进党,虽然在过去的8年作为执政党不合格,但却很会做在野党,并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会选举和造势的政党。而现在台湾部分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前景仍抱有疑虑和观望心里,对大陆仍存在疑惧心态的情况下,民进党很可能打悲情牌,甚至用诉诸街头抗争的方式来影响甚至杯葛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的落实,从而对两岸关系和发展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

民进党的生存和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民进党在此次“府院”选举中均遭受重挫,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台湾已形成蓝绿阵营和双峰社会这一特殊结构,民进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只要民进党政党调整到位,民进党的支持度和影响力仍会从低谷回升,台湾不排除会出现又一次政党轮替。首先是两岸开放性与台湾主体性的矛盾为民进党提供活动舞台。现在的台湾主流民意总体上划分为主张两岸开放,交流并从中获取利益的部分,另一部分民众担心两岸交流威胁台湾安全,而代表这两部分民众的政党则分别是国民党和民进党。现这两股民意都得到强化,并成为台湾社会的共识。一方面,主张台湾主体性意识的认同得到强化,台湾优先成为各党共识。另一方面,对两岸关系发展获得正面、积极评价,蓝绿各政党都不能也不敢反对两岸经贸交流,这使得台湾主流民意在两岸开放性与台湾主体性为两端的光谱间摇摆。目前岛内经济不稳,希望扩大两岸交流成为主流,主流民意明显向两岸开放性方向移动,并使国民党因此赢得政权。但未来如两岸关系发展过快,台湾对大陆依存度增加,也可能造成台湾民众对主体性流失的担心,从而使希望维持台湾主体性的主张成为主流,而民进党便因在这双峰社会和双峰政治中代表一极而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舞台和发展空间。另外,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为民进党提供议题空间,因为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在台湾经常是矛盾的,而台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两岸经贸往来产生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大企业利润。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存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善,如果经济不景气或即使经济好转并没有转化为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受益,民众可能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并对两岸开放的信心下降,从而使得民进党有更多的议题空间。因此,如果未来民意出现调整,民进党一定会抓住贫富差距,民众健康,教育问题,环境生态等问题攻击国民党。

台湾为主、台湾领先的主体意识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和蓝绿两大政党的共识。

    虽然民进党在2008年的立委和总统选举中挫败,“入联公投”也没有过关,但这并不说明台湾本土路线失败了。因为近年来,不但民进党而且国民党也实行本土路线,实现本土化。民进党在这8年的选举中不断强调“台湾意识”,以爱台湾为诉求。而马英九也以“新台湾人”、“新台湾意识”自居,并以“台湾优先”为号召。现在民进党的“台湾意识”和马英九的“新台湾意识”经过多次选举和政党轮替,已合而成为台湾主体性意识,并已深入到台湾民间,完全不受经济好坏和政党轮替的影响。民调显示,再多的惠台政策也很难强化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认同,让更多观光客来台,如果没有强化彼此的认同措施,只会加深两岸是不同主体的感觉。因此,台湾一方面在赚大陆的钱,而大部分台湾民众又同时感觉到与大陆不是生命共同体的同一群人。民进党执政这8年,虽然政绩上乏善可陈,但却带给台湾民众一个虚幻的国族梦,极大地强化了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据台湾年代电视台于2008年8月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2.2%的台湾民众不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正是这一原因,提出保卫本土政权,使民进党对相当部分民众具有影响力。民进党根植于本土意识之中是其虽经历选举低谷而基本盘始终不散的重要原因,也决定了民进党在败选后仍在岛内有相当大的政治操作空间。而在本土意识浓厚的情况下,本来以统一为终极目标的国民党,在近年来实际上实施和完成了它的本土转型,并认为它不能脱离台湾政治现状和民意基础,标榜自己比民进党更爱台湾,更能代表台湾利益,并明确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口号,仅这一点就表明,即使国民党执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能甚至不敢直接同大陆谈统一的事情,并制约它不会在开创两岸政治新局上不会走得太快太远。

马英九面临经济难题,如果处理不慎,可能会出现“李明博效应”。

    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但台湾岛内通胀压力不断增大、财政赤字高涨使得国民党选前所开出的公共建设、减税等支票难于实施。加上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台湾对美国出口大幅度减少,进而影响台湾的经济增长。在竞选中,马英九提出的“爱台12项”建设,希望借扩大公共投资拉动岛内经济发展,预计8年内投入4万亿新台币,其中2.65万亿元新台币须由财政出资,年均每年出资3000多亿元新台币,但在前民进党政府债台高筑情况下,如何筹措这笔钱,使马英九的财经内阁面临严峻的考验。岛内经济不振,国际经济形势不利,还给马英九上台后兑现“633”(即执政后经济年均增长达到6%,8年后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及失业率降低到3%以下)的竞选承诺造成一定困难,实现的难度加大。特别是“5.20”以后仅一个月时间,马英九政府团队状况连连,仅一个端午节,马团队象个下不了锅的棕子,绿卡、救灾,油价、划龙舟等问题一起扑来,马英九政府被人捆起来打,马英九的支持率大幅下跌至50%以下,马英九不但显露某种程度的施政困局,而且出现“李明博效应”。韩国总统李明博因担任首尔市长而打响名号,并挟持亮丽政绩和提出诱人的“CEO治国”口号而成功进军青瓦台。但政府不是企业,不是总裁拍板定案说了算。担任总统也与担任企业总裁有天壤之别,李明博担任总统刚满一百天,便出现空前政治危机。民众为了美国牛肉进口问题,出现百万人上街头抗议。李明博的民调由70%剧降到21%,呈现出“早衰政权现状”,李明博政治前途与政权稳定面临挑战。马英九现在刚执政一个月便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民众怨声四起,民进党趁机天天闹腾,马政府团队也出现“早衰症状”,台湾出现某种李明博效应,马英九政府不可掉以轻心。(陈  恩,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