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台海瞭望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发布时间:2008-10-27 10:12:48

代   明

(暨南大学台湾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对粤台两地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创新活动产出能力等的比较分析表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广东经济总量超越台湾后,在结构、质量、效益、均量等方面仍存落差的主因所在。因此,“创新竞合”将成下一轮广东对台超越的焦点。

    关键词:广东;台湾;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表1. 粤台三类创新主体数量比较(2006)

创新主体

广东

台湾

 

民营科技企业(家)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8000

4673

﹥10000*

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万人)

﹥100

﹥100*

科技产业总产值(¥亿元)

11960*

14442*

 

普通高校(所)

102

171

在校大学生(万人)

105.79

131.81

  其中研究生(万人)

4.93

18.40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

114

566*

 

研发机构(家/含企业所属)

1441

2500*

研发人员数(万人)

39.00

21.23

每万人研发人员数(人)

42

55

    广东经济总量超越台湾后,在结构、质量、效益、均量等方面仍有落差[1]。这需从自主创新能力上找原因。为此本文拟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创新活动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等方面对粤台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1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比较

    创新资源包括各类创新主体及其支配和运用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知识(非物质)等资源。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尤指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亦即所谓的“产、学、研”或“科技业者”;而常用于计量的创新资源还有研发人才与研发经费。

*为2005年数据,新台币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下同
 
    1.1 三类创新主体数量比较(见表1)[2,3]显示:两地都属创新资源比较密集的区域,但台湾在总体数量规模上超过广东,在均量指标上更占优势(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每万人研发人员数),在“能量”指标上(如科技产业产值、在校大学生数)进一步领先。

表2.  粤台科技研发投入指标比较

指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粤/台(5年均值比)

R&D人员数

(万人)

22.80

25.60

27.76

30.50

32.11

1.650

13.84

16.23

17.30

18.70

19.57

每万人中

研发人员数

28.37

32.58

34.90

36.73

34.92

0.771

32.70

41.40

44.3

48.0

50.9

R&D人员折合

全时当量(人年)

78900

86900

93800

95200

122100

0.741

107757

120013

127628

138604

149154

R&D经费

(亿元人民币)

134.23

156.45

179.84

215.19

249.60

0.320

491.82

538.63

631.85

674.35

583.06

R&D经费占

GDP百分比(%)

1.27

1.34

1.14

1.12

1.34

0.536

2.08

2.20

2.35

2.44

2.52

1.2 科技研发人才投入比较(见表2)[3,4]显示:广东研发人员在总量上超过台湾,5年来的均值是台湾的1.65倍;但均量---每万人研发人员数少于台湾。再按两地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对比,广东的数据表现仅为台湾的0.741。这与广东R&D经费投入不足、研发活动频度不够密切相关,以致研发人员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时间较少。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1.3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数量比较(见表2)显示:2001—2005年间,广东R&D经费支出总额不足台湾的1/3。考虑到广东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等数倍于台湾,若按人均或地均来计算两地的差距更大。从R&D经费占GDP比重看,台湾的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2%以上且呈逐年递增态势,年均增速4.9%;而广东这一指标的5年均值仅维持在1.2%左右且呈起伏状。再从外部比较看(见图1)[2,3],台湾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率已接近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水平;广东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不仅比发达国家、也比台湾地区低得多,而且低于祖国大陆地区的平均水平。可见,广东自主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1.4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比较(见图2[3]、3[5])显示:两地都面临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失衡,基础研究费用不足的问题,但广东的情况更为严重。2005年台湾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289.61亿元新台币,占研发经费支出的10.3%,远低于应用研究的742.19亿和技术发展的1,778.01亿元。这与台湾长期偏重发展实用科技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广东该年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更高达93%,而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仅5.24亿元、占R&D支出的2.1%。从功能视角来看,这种失衡将导致两地重大基础创新的缺乏及创新源泉支持力的不足,严重制约整个创新链的产出效益。

2  创新环境支持能力比较

    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与资源,还有赖于一个适宜创新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创新投融资环境、知识产权制度、官产学研互动机制、文化舆论氛围、科技中介服务、研发公共平台等。优化区域创新支持系统、提升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主要是一种公共责任。下面选择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2. 1  战略环境比较

    台湾实质意义上的科技兴业与经济转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标志是第一、二次全岛科技会议的召开,《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资讯、生物、光电等科技产业的确立,新竹科学园区的启动等。如果说台湾当时的产业升级和高科技化战略侧重于引进、代工、制造并创造了上一轮经济跃升的话,那么它在新世纪的战略主轴则转向了“自主创新”。这清晰反映在2005年1月全台第七次科技会议确立的“创新科技研发、再造经济跃升”及工研院提出的从“制造台湾”(MIT/Made in Taiwan)迈向“创新台湾”(IIT/Innovated in Taiwan) 等口号上。为此当局还相继出台了《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六年发展重点计划》、《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科学技术白皮书》等,并推出了资讯通信(ICT)、奈米、生技等新一波重点科技产业及“两兆双星”计划[6]。广东全面启动自主创新战略与台湾提出“再造跃升”大致同时,以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为标志,确定了到2020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的目标,并把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和新能源等五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创新战略启动先后是造成目前两地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广东地方政府的战略主导能力与实施力度明显强于台湾,后来者居上的态势日显。

2. 2  投融资环境比较

    台湾当局通过对科技项目提供财政补助、租税优惠、金融协助等经济手段鼓励创新,比如每年都为法人科技项目、业界科技项目和学界科技项目提供1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研发经费;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及研发用机器设备的支出可在一定限度内抵减所得税,适用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范围者可享受特定的租税优惠政策;建立股票一板、二板市场及柜台交易系统,放宽科技类企业上市上柜的资格规定;积极推动创投基金优先参与投资研发企业及其衍生公司等。以被称为台湾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推手”的创投基金为例,其热络程度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2004年台湾创投业的投资金额为新台币152.7亿元,历年累计总投资额1772.1亿元。值得指出的是,台湾创投业起步于1984年,发展至今已带动了岛内科技产业资本形成将近19000多亿元的规模,占高技术产业总投资比重的88%。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其中广东风险投资业近年来成为全国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政府主办及机构合办的风险投资机构为主体、以境外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风险投资机构为生力军、以高新技术融资顾问和担保公司为中介配套服务的风险投资体系。截至2003年底,广东省共有风险投资及相关中介机构150家,风险资本16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项目600多个,累计投资金额8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总体上广东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不如台湾发达和成熟,科技创新所需的金融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强化风险投资制、推出创业板市场等已成当务之急。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2. 3  科技园区发展比较

    1980年新竹科学园的诞生标志着台湾科技兴业与经济转型进程的开启。迄今岛内已建成北、中、南三大科技园区带,大致呈现出“北IC、中奈米、南光电”的园区产业格局。图4显示,2001-2005年间台湾科技园区实现产值从211亿美元增加到437亿美元,年均增长20.5%(见图4)[3,5];其占台湾科技产业的比重也不断提升,至2005年已超过40%。目前广东有高新区1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17亿美元(179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672亿美元(55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3.2%;同期出口创汇额也由69亿美元增加到330亿美元,年均增长51%。可见,广东在科技园区的发展规模、速度上已经超越台湾。但台湾在科技园区的发展质量、经济效益、技术层级及集约化程度等方面仍占有优势,比如其占地仅6.32km2的新竹园区创造出了1万多亿元新台币的年产值,2006年人均实现产值900多万元新台币;再如其科技园区产业分工比较明确,已形成IC、奈米、光电、生技等产业群落。

2. 4  产学研合作比较

    台湾的产学研合作开始较早,如今已成为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仍以新竹科学园为典范,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竹科管理局负责打理创新与营商环境,380多家厂商主要制造与营销科技产品,清大、交大等高校主要承担基础研究与科技人才培养,工研院等科研院所则主导应用性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这样一个合作良好的官产学研互动机制。广东也一直重视产学研合作,但合作的频密与成效尚显不足,值得关注、借鉴台湾的做法和经验。

2. 5  创新人文环境比较
  与岛内经济转型相适应,台湾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重科技的文化舆论氛围,尤其九十年代以来以创新为取向的人文环境日显浓厚。以创造力教育为例,其教育主管部门2004年所作的一份《台湾创造力教育实施现况》调查报告统计,3年间当局出台涉及创造力教育的文宣42件,开设创造力教育课/学程的高校达100多所,台澎金马25个县市都建有创造力教育官方专责机构,建立创造力教育推广网站43个,举办全岛性、“国际性”创造力教育研讨会47场次及竞赛、展览、研习等活动131项次,设立民间创造力教育研究与推广机构37家,出版创造力教育文献2000多篇/部……其“如火如荼”状由此可见一斑。广东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粤”和“科技强省”战略,全省自主创新的文化舆论氛围愈来愈浓郁,但与台湾相比仍显不足,包括在创造力教育上尚有待“加温”和提升。

3  创新活动产出能力比较

    创新活动产出能力反映一定环境系统支持下各创新资源质素及其组合所产生的成果或绩效,是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最客观指标。为此我们选择能分别代表创新流程之上、中、下游成果的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科技产业产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3 .1  科技论文成果比较

    2004年台湾在SCI、EI期刊分别发表科技论文12,939篇和10,980篇,同年广东在SCI、EI、ISTP三系统共发表论文3442篇(在大陆排名第9),两相比较差别极大(见图5)[3,5]。尤其台湾在这方面的创新成绩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见图6)[7],值得广东重视、反思和追赶。

粤台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前瞻

3. 2  专利申请与核准比较

    2005年台湾地区公民、法人向台湾“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总计79,437件,比1996年的47,055件增长近7成;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626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6%。同年广东向祖国大陆专利部门申请专利数72,220件,居大陆各省之首,与台湾的申请量接近;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76件,占当年专利批准量36,894件的5.1%,只及台湾发明专利授权量的9.1%;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20件,仅为台湾的2.3%。此外,台湾地区通过技术合作、委托研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途径积极向海外申请专利,其经美国专利局(USPTO)所核准的专利数连续6年排名世界第4(见图7)[7],按人均计算则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2。广东在这方面的落差不言而喻。

3. 3  科技产业绩效比较

    台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主要来自科技产业:一是其部分高科技产品多年高拥全球市场份额,至2007年仍有11种产量保持世界第一、5种第二的记录;二是其较多科技企业跻身全球同业百强,如2004年就有15家台湾公司名列美国《商业周刊》全球IT百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三是其科技产业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并支撑着岛内经济发展,2001-2005年间仍维持着10%左右的平均增长率(见表3)[3,8,9],使全台经济得以免除负增长;四是其科技产业成功引领全岛经济结构转型,使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不过广东的科技产业增势也十分迅猛,5年间其总产值从3433.47亿元增长到11959.71亿元,年均增长36.5%,远高于台湾的10%;其出口势头也直追台湾。但两地也都遇到资源环境瓶颈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制约,呈现出产业外移的趋向,只是台湾发生得早于广东而已。这是两地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并采取对策。

表3. 2001-2005’粤台科技产业主要指标对比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产值(人民币亿元)

9908.75

10998.00

12013.25

14036.75

14442.00

占制造业比重(%)

53.2

54.5

54.8

54.2

54.0

出口额(亿美元)

628

741

824

971

818

占出口总值比重(%)

54.40

56.80

57.10

55.80

41.30

 

广

 

总产值(人民币亿元)

3433.47

4532.33

6583.81

8838.30

11959.71

占制造业比重(%)

18.2

20.8

24.1

25.7

28.7

出口额(亿美元)

234.84

330.78

479.98

721.79

835.80

占出口总值比重(%)

24.61

27.92

31.40

37.68

35.10

4  结 语

1)广东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已步入国内(祖国大陆)先进行列,比如在人民大学课题组完成的《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06)》中就被列入创新能力第一梯队。但与被列入世界创新力第一梯队(见表4)[10]的台湾地区相比则存在较大差距。2)粤台两地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与挑战,如基础科研薄弱、自有品牌缺乏、科技产业发展遭遇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及紧迫度不一的外移压力等。3)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存在许多落后于台湾的弱项及需要学习借鉴之处,如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对外竞合(如发表国际论文、申请国外专利)乏力等问题。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广东经济总量超越台湾后,在结构、质量、效益、均量等方面仍存落差的主因所在。因此,“创新竞合”将成下一轮广东对台超越的焦点。5)两地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存在很大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鉴于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广东需基于双赢理念,进一步推动粤台科技合作,联袂打造粤台双向创新链。

表4. 2005年度世界经济论坛部分单项指数排名

成长竞争力排名

 

 

 

 

 

 

公共制度

经济环境

 

创新

ICT

芬兰

1

2

2

5

5

4

美国

2

1

1

3

18

23

瑞典

3

4

4

4

17

12

丹麦

4

5

10

1

2

3

台湾

5

3

3

6

26

17

新加坡

6

10

13

8

4

1

日本

12

8

5

17

14

42

韩国

17

7

8

11

42

25

香港

28

26

32

10

23

8

中国

49

64

75

60

46

33

参考文献:

[1] 代明.粤台创新竞合策略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11)V.23:12-17

[2] 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dstats.gov.cn/2007-02-26

[3] 台“行政院国科会”.2007年科技统计要览[M].“行政院国科会”编印,2007.1

[4] 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科技年鉴(2006)[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6] 代明.中国台湾自主创新战略评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3):52-56

[7] National Science Indicators on Diskette, 2007[M], U. S. A, Thomson Corp., 2007

[8] 台“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主要国家经社指标[DB/OL]. http://www.stat.gov.tw/2007-07-28

[9] 代明.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评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2):43-47;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5(4):51-55

[10]  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2005[M].Genevese:Weforum Press. 2005.9.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