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公祠
傅公祠 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杏花岭区东缉虎营街省政协院内。民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山西名士傅山先生而建。占地1.4万平方米,是一组由祠堂小院、组碧楼、会议厅等主要建筑组成的园林式布局的建筑。祠堂小院为长方形三合院,现存建筑保存完好,1983年重修后,将门移至东向称“西园”,为省政协文化活动中心。组碧楼位于轴线北端,平面呈“H”形,二层楼,是—座具有欧洲中世纪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为当时接待军政要员,进行政治谈判和交往的要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学良来并时曾居住在此,1924—1925年九世班禅曾在此暂住半年。抗战前夕,周恩来同志与阎锡山谈判时也在此下榻。会议厅位于东部,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卷棚歇山顶。傅公祠在单体建筑上,既有传统形式的祠堂,又有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还有中西合壁的会堂,体现了近代建筑过渡阶段的特点。
附:《修傅公祠并立铜像记》
傅公祠,青主先生傅山享堂也。始建公元一九一七年。正殿五楹,西厢碑帖,东楼“组碧”,南阁“虹巢”。亭台曲径,尖拱柱廊,中西合璧,园林胜境。后名士驻跸,军政议事,曾为禁要之地;又战乱频起,社会动荡,竟渐迁变无闻。公元一九六二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机关移此。历届以来,多有修缮。今国运昌隆,民心和顺,适逢傅公四百年冥诞,乃收回南隅,扩建“组碧”,补葺西园,敬立铜像,恢复祠堂旧制,以寄崇仰而存一方胜迹也。
考傅公生平,一介布衣,何以生时即声闻朝野,钦其名者,率迂道求见,冀得一面以为荣光;身后更名满天下,口碑草泽,载誉闾巷,累代相传视若神明,惟气节、仁义、才学耳。所谓文章气节争千古,忠孝神仙本一途。恩师蒙难,冒死讼冤,义也。山河易手,不帝新朝,节也。药石济世,医人无算,仁也。书画异趣,诗文超迈,才也。况学必实用,动为世法,力倡民本,疾呼鼎革,前瞻独具,慧目超卓,皆振聋发聩之大胆识大经纶也。时人推公为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启蒙第一人,诚非过誉也。
夫政协者,任在团结、民主,职司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虽世殊事异,然公之精神笃挚,历风雨斯弥珍;清风峻节,阅千载其常新。吾辈同侪,当慕先生之德,肝胆相照,公忠体国,敬瘁桑梓,建良言,献长策,泽民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不负前贤遗愿、百姓厚望焉。
公元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一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山西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