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尧庙

尧庙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09-02-20 09:46:28

临汾史称平阳,帝尧建都于此。后人建庙祭祀,在今天临汾市城南留有一群宏伟的古建筑,即众所仰慕的古帝尧庙。尧庙是历朝历代祭祀帝尧、帝舜和帝禹的场所,明代称三圣庙,其殿宇广大,金碧辉煌。

帝尧是三皇五帝之一。孔子定《尚书》从唐虞开始。司马迁以帝尧以后的历史为信使。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由此可见,华夏文明肇始于帝尧时代是有史可查的。平阳地处黄土高原南端的汾水下游,属于古冀州的腹地。陶唐氏部落最先在这里发达起来,从而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祖根。帝尧以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文明始祖受到炎黄子孙的爱戴和崇拜。先秦到秦汉,史书上没有建庙祭祀帝尧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建议三公议“汉当效尧”一事,因大臣杜林上疏“汉起不因缘尧”而作罢。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遣使祭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由此可以知道当时未建庙。魏晋时虽建庙祭祀,然而未确定常祀之地。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架桥山,派遣有司祭祀黄帝、唐尧庙。神麚元年(428年),太武帝驾幸广宁,以太牢祭祀黄帝、尧、舜、禹。直到北魏,孝文帝诏令说:“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同时确定祀舜于广宁,祀禹于安邑,祀文王于洛阳。元代翰林直学士王磐曾指出:“谨按祀典,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时以春之仲月,其地以当时所居国邑。祭祀伏羲于陈……唐尧于平阳府。”

平阳尧庙,晋代已有,原先建于汾河西岸,西晋惠帝元康年间迁徙到汾河东岸,当时建于平阳府城西南。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迁移到平阳府城南五里许,即今天的尧庙址。另外根据《水经注》中说:“平水北侧有尧庙,庙前有碑。”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汾河西边平阳故城之尧庙仍在。郦道元在注文中引《魏土地记》中的记载说:“平阳故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台,台上有神尧屋碑。”神尧台和神尧屋碑在今尧庙乡伊村,当在平阳新城西南十里。由此可见,碑文中关于晋元康中迁徙到汾水东的说法,未必确实,很可能是平阳故城从刘渊汉国之末毁于战火之后,庙随城衰。北魏筑白马城,平阳郡治移于汾河东岸,郡城官员百姓祭祀帝尧时,或许嫌其路途遥远不愿再去汾西的尧庙,而去距城较近的帝尧故里—伊村行祭,因此有迁徙尧庙于汾水东原上的说法。

唐朝特别重视建庙祭祀圣王和已故功臣。高宗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尧庙于今址,使之更加宏伟壮观。占地面积700亩,楹室有400间。其殿叫“文思殿”,宫曰“光宅之宫”,门称“宾穆之门”。殿左有老君洞,右有玉皇阁,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尧庙的主体建筑是文思殿,殿内所祀奉者只帝尧,并无尧、舜、禹三圣同堂异室之说。这种说法一直沿袭到明代前期,并没有多大变化。

唐宋时期,尧庙香火绵绵,殿宇宏大,只是修葺补缺,没有多大的改动。到元朝前至远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历时4年,“耽耽翼翼,俨然帝王之居”。元政府并“赐白金二百两,良田十五顷,为赡宫香火费”。然而不幸的是宫成不久,即遭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的地震之灾。泰定元年(1324年)又一次重建。延至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因“殿毁于地震”,朝廷“遂发公帑余资,银二百两,麦千二百石”,又适逢“大风拔襄陵县树,得合抱木百余株”,于是又扩建了尧殿。其殿面阔9间,高6丈有奇。殿四旁环以廊庑,奠定了广运殿的规制。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增修尧庙,“拓其土地,增其殿宇,翼以两庑,僚以周垣”。原先将舜、禹之祠置于尧殿之后配享。山西监察御史周伦等,认为不合祀典经义,将老君洞改为舜庙,德盛洞改为禹庙,玉皇阁改为执中阁。舜庙右为丹朱祠,禹庙左为皇英祠。榜书三殿: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三殿之后各有寝宫,三点之前各树匾额,尧曰“俊德协和”,舜曰“玄德”,禹曰“袛德”,由此三殿巍然,金碧辉映。由棂星门后,并列三门,东为三圣考庙,庙后为居守者营屋若干,并建有祭祀用的神厨、神库;西边是商汤庙。竣工之后,刻石记事,碑阴还刻画着《增修尧舜禹庙图》,以俟后人维修时参照。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万历甲午滥炎妄起,阁炀而为烟”,重修了光天阁。至明末清初百余年间称尧、舜、禹庙,或三圣庙。其建筑由于历代重修,唐宋风格未存,突出显示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建筑物的宏伟,雕塑绘画十分精美,尧庙一直是平阳名胜之一,凡至平阳者,无不到尧庙一游。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堞垣俱坏”,尧庙三圣殿阁毁坏无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玄烨西巡,驻跸平阳,蠲免钱粮,振灾济困,并拨款重修尧庙,玄烨认为,汤王非禅让而王,不宜与尧、舜、禹三圣并祀,于是在原汤王庙基址上建筑了万寿行宫。由于工程浩大,精构彩饰,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全部竣工。康熙皇帝玄烨御笔题写各殿门匾,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殿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每年收学租若干,以资香火。每逢乡试、会试,众生员学士,皆聚集于此,成为清代平阳读书人踏上官僚阶梯的必经之地。

据碑文记载,道光十三年(1833年),尧庙又重修过一次。到咸丰三年(1853年)秋,平阳太守何维墀,闻讯太平天国北伐军由曲沃北上,为防御太平军攻城,实行坚壁清野,派兵火烧城南驿站。大火蔓延殃及尧庙,即如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尧庙碑》所记:“不意咸丰癸丑,突遭兵燹,殿宇庑舍一炬灰尘……仅存光天阁,舜寝宫数椽而已。”光绪十七年(1891年)初夏动工修复,“重建四大殿、寝宫,兼修光天阁、獬羊、蓂荚、八卦井各亭,东西朝房、官厅、牌楼、山门等处,均属金碧辉煌,焕然一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离京避难。在前往西安途径临汾时,曾驻万寿宫一宿。1938225,日军侵占临汾,万寿宫毁于日军之手。日军投降后,晋军梁培璜部接管临汾,为了备战到处拆房毁庙。晋军开进舜宫,用粗绳拴在殿柱上开动汽车硬拉,致使殿塌宫毁,一片瓦砾。经过地方绅民上告,王靖国等虚意追查,处分了个别属员了事。禹宫也毁于这一时期,只留下一个高高的台基,长满荒草。解放前夕,尧庙已破烂不堪,仅存主宫门、光天阁、广运殿和帝尧寝宫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尧庙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和维修,并于1965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国家拨专款对广运殿进行了大落架重修,恢复了明代的规制。不幸的是199844犯罪分子纵火焚毁了广运殿。案发后炎黄子孙无不义愤填膺,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予以谴责。全国人大代表卢金城等二十余名社会各界代表发出义修尧庙的倡议,海内外尧舜后人,慷慨解囊,中共临汾市委、市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修复尧庙委员会,负责修复工作。19981031,修复广运殿工程开工,翌年612,按照明清风格重建尧、舜、禹三门工程同日动工,落架修复帝尧寝宫工程也于斯日开工。经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于该年10月份,尧庙尧、舜、禹三宫门、仪门、广运殿和寝宫修复工程告竣。修复资金1000余万元,来自海内外炎黄子孙捐赠,当地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了一部分。

随着尧庙的修复和宣传,尧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2000年,世界各国均成立了纪念委员会,中国纪念2000年委员会,将华表选定为代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的特别纪念品。该委员会将0001号中华世纪华表赠送给华表故里尧都。当年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翌年尧都区政府决定,依托尧宫,向外拓展,规划建设尧庙文化游览区。同年5月动工,10月竣工,首期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尧都广场。广场以尧都大道为东西轴线,分南北两个景区。北部为观光游览区,由两部分组成。东端为宫前广场,以尧庙主宫门为轴线,东西两侧设置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和帝尧创二十四节气汉白玉纪念石刻。西端华表广场,由中国第一华表、全国最大中国地形微缩景观和全国首座千家姓纪念壁组成。南部为文化商务区,由两部分组成,东端为观礼广场,可供大型公共活动,观礼台与尧庙相望,仿天安门建筑。西端为商务广场,中心展厅仿北京天坛建造,周边为仿古商务设施,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博物市场。

2002年尧都区人民政府对尧庙宫进行了大规模重建。54重建舜殿、禹殿工程动工,同时开始了舜、禹塑像工程,519落架重建五凤楼工程开工,依照明清规制,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新建300长的尧典壁及壁廊;新铺中轴线青石镌刻龙凤甬道,宫内三条道路和殿前广场均高标准、高质量铺墁青石,达10000平方米;经请示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将尧井亭改造恢复了元代井台形制;为增加庙内根祖文化品位,在主宫道两侧设置26件陶寺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仿制石雕。整个重建工程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完工。当年对整个庙内进行了全面绿化,以松柏常青树为主,庙区内松柏苍苍,气氛肃穆。年底更换了广运殿帝尧及四大臣的塑像,代之的是高大巍峨的巨型铜像。

尧都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了《尧庙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则》,提出以尧庙为依托,华门为中心,以四纵四横的景区道路为框架,逐步建成北起秦蜀路和平阳汾河大桥,与滨河路相接,南至尧庙村南,西起汾河东岸,东到飞机场的旅游区。

尧庙的修复和旅游区的建设,一者恢复了明清三圣庙的形制,二者使华夏子孙参拜尧、舜、禹三圣,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更完美,更具凝聚力。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