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尧庙

尧都风物

发布时间:2009-02-20 09:23:22

茅茨土阶

在尧庙西南五里,汾河东岸的原上有个村落,名叫伊村。这是帝尧的故乡,村即因尧姓伊祁而得名。临汾城南原有一条斜向西南经神刘村通往汾河西的古道,古时称小官道,在小官道通往伊村的岔口上,曾建有一座高大的古式牌楼,上书“帝尧故里”四个大字。顺着这条小官道西行便是伊村城堡,城堡墙四面各有一个城门,门上嵌有匾额,东刻“遮披尧光”,西镌“尧天再造”,南书“尧天化雨”,北写“尧都遗风”,俨然帝尧故乡的风貌。

汉魏时,人们已在帝尧故里建立了纪念标志。前文已经叙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魏土地记》文中说,故平阳邑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台,台上有“神尧屋碑”,此台在伊村土城堡墙西南外,村民俗称“尧王圪塔”,传说为帝尧居室所在,伊村作为帝尧故里的传说由来已久。

土台千百年以来经河水冲刷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损坏,已日渐缩小。汉魏时的“神尧屋碑”今已无存,惟有明朝万历年间临汾县令所立的,镌刻着“帝尧茅茨土阶”六个大字的石碑,依然兀立在那伟岸挺拔的土台上。这通巨碑除了明示“尧屋”的地理位置之外,还隐含着告诫后世权贵应以帝尧为榜样,要廉洁爱民的良苦用心。

茅茨土阶周围长着许多酸枣刺株,这儿的酸枣刺和天下其他地界的酸枣刺一样,直刺根部均长着一种弯钩刺。传说帝尧及其夫人下田劳动出入这里时,常被这种弯钩刺钩住衣裙,帝尧感叹地自言自语道:“唉,这刺和必要长上弯钩呢?”人们说这是帝尧封的不许刺株长弯钩。这个故事虽然不免有将自然的造化之功归于帝尧之嫌,但也反映了人们群众对帝尧的敬仰和崇拜。

从茅茨土阶向西眺望,远处是巍峨逶迤的吕梁山脉,山色如黛,绵绵不绝;汾水蜿蜒南去,两岸烟树缥缈,村舍掩映其间,眼前阡陌纵横,汾河滩涂已成千顷良田。与茅茨土阶相去不远的汾河滩有一口古井,传说为帝尧亲手所凿,因故称“尧王井”。此井除供人畜用水之外,还可以灌溉田地,取之不竭,不汲则满,有“满水井”之称。又传说用此井水煎药治病最为灵验,附近村民遇上家中有病人需要煎药,不畏道路遥远从井中取水而用。后世为防止该井倒塌,用子母砖做成五道拱券进行加固,装上水车车水浇地。隆冬大雪之际井的内壁,苔草碧绿如玉,青蛙不眠游弋其间。据传,清末最早的光绪三年,此井也没有断过水。

伊村原来建有帝尧的祠庙,为帝尧后裔祭祖的祠宇。每年正月,村民都要隆重祭祀帝尧,尧的后裔到夏有刘累为御龙氏,周灭唐,迁唐遗民于杜,为杜氏。近旁亦当有刘、杜氏后裔,杜村、神刘也许因刘姓、杜姓的人均为尧的后裔,所以伊村祭祀之时,杜村、神刘两村人也来献牲参祭,缅怀先祖恩德,祈祷帝尧保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魏晋时,官方建的尧庙屋在汾水西故平阳邑附近。魏孝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说尧“树则天之功,兴巍魏之治”,明令修庙,遣使祭祀。北魏前期在汾水东筑白马城,太和年间由禽昌治下恢复平阳郡县以后,平阳郡移治汾东,郡县官吏祭祀帝尧时,逐渐不再去城废庙毁的汾西,而有到伊村尧庙于汾水东原上的说法。每年春秋祀帝尧时,郡县官吏借故敲诈勒索,村民迎来送往深受其累,遂改帝尧祠为玉皇庙,寓祀尧于祀天帝玉皇之中。唐显庆年间重建尧庙于今址。

如今伊村姓伊的已寥寥无几,可当地居民都以做尧的后裔为荣。当地人传说附近几个村都与帝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都曾辅佐帝尧治理天下,原广运殿塑造的四位大臣像,当地传说左为方季、王满;右为单非、禾覃,即为杜村、神刘人。

 

击壤处

临汾市东北五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康庄。该村东头曾立有一幢石碑,上书“击壤处”三个大字,系清朝康熙年间所立。民国年间,山西省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巡视时,见原碑破损,复制一块坚于原处。帝尧时这里曾称康衢,中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和《康衢谣》就产生在这里。

诗歌是如何产生的,众说纷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曾有过很大的争鸣,一说娱乐,一说审美。又一说起源于劳动,初民在劳动时统一行动,能使劳动时动作协调,嘴里就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诗歌产生的原因,“杭育杭育”便是最早的诗了,赞同这种说法者便称为“杭育派”。鲁迅先生持这种说法,属“杭育派”无疑了。这是说诗的起因,严格意义上说“杭育”只能是劳动协作需要的一种号子,不可以算作后世真正意义的有韵律的诗。

将《击壤歌》和《康衢谣》称作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或者说最早的诗歌,史家的异议不多。这些诗歌,不仅能朗读,而且可以歌唱。

晋代皇甫謐《高士传》(卷上)载:“帝尧之世,天下大治,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哉!”《击壤歌》其时很可能是先民们耕作时唱的山歌,诗歌的作用不但是言志,也是娱乐的功用。后来《击壤歌》渐渐演变为一种游戏。《山西省通志·风土记》中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三才图会》中说:“先置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掷之,中者为胜,谓之击壤。”

击壤有唱词,有动作,手中有道具,由此可见,击壤该是最早的舞蹈活动,再推论,该活动类似先民们头戴牛角,手执牛尾,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形成后世舞蹈和戏剧最早的萌芽了。又,击壤显然是一种体育活动,存在着竞技的因素在其中,有胜负之说,由此看来击壤是最早的体育活动的雏形,保龄球、射箭等等现代竞技活动,说不定是从此脱胎而来的也未可而知。

不论怎么说,80岁的老人心无挂碍,做童时状,喜好在街衢道中玩击壤,陶陶然忘年将百岁,说明当时老有所养,人年老而力不衰,还做着有趣的游戏。无怪乎观者会发出“大哉帝之德也”的感慨,意思是说若不是帝尧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幼有所长,老有所养,哪有这八十老翁击壤于道的欢乐现象呢!壤父在言词中不买帝尧的帐,但以管窥豹,事实本身告诉人们,当时社会真乃是尧天舜日,社会趋于大同,无苛政之忧,无暴敛之征。还反映了古代国家初创,权力机构简单、官少、事简、赋轻,帝尧顺天而治,不误农时不虚耗民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情状,故人民称颂帝尧“树则天之功”。

据说帝尧听了《击壤歌》以后,十分感动,还当面拜一位姓席的壤父为师。帝尧听了壤父不顺耳的话非但没有加罪壤父,连责备也没有,却更加谦恭,还拜了老师,执弟子之礼,帝尧至圣也。

《庄子·让王》中记载善卷对前来寻访接班人的帝尧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衣;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披衣、啮缺、王倪和许由都是当时得道的名士,帝尧礼贤下士,专程向几位先生请教,欲让天下于他们,而皆被拒绝。他们均以自食其力,安闲自得为乐,无意于去干预社会,管理国家的事情。

是帝尧的贤明圣德才开发中国隐者能乐其乐的先河,但后世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隐者历代不绝,此隐和他隐真天壤之别。想干什么则能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而不干什么,这一点或许只有在帝尧的统治下,才能达到。善卷为避帝尧的禅让,隐居到今江苏省宜兴一溶洞中,此洞现仍名“善卷洞”。

帝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勤劳天下,周流五岳。但惟恐政治上还有失误。因此他很注意征询左右大臣和亲近人的意见,微服私访。一天他来到康衢,听到儿童们歌唱道:“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则之。”意识是说,帝尧命禹治理洪水;安排羲和制定历法;让弃教民播种五谷……我们黎民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莫不是靠帝尧的圣德,不必再强求其他什么知识,只要遵循帝尧效法自然的教诲就可以了。帝尧听了这儿歌之后,俯身问唱歌的娃娃:“是谁教给你们唱的?”娃娃们天真无邪地说:“我们传唱的是民间的一首歌。”听了这话,帝尧想自己一生忧老天下,惟恐政苛吏暴,民不安生。通过听民谣察民情,了解到百姓能安居乐业,听从教诲,“贾使其肆,民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循其道。”民众能乐其所哉,心中无限快慰。

地以人显,而以事名。临汾的康庄因帝尧巡防,壤父击壤和童子歌谣而名显于世,历四千多年至于今;“康庄大道”则是人们梦寐以求,通向太平盛世乃至大同世界的代名词。

击壤处式微了,残碑断石留给后人的是无边的遐想,沉淀了四千余年的故事,在民众中传唱,还会永远地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蕴含着无比丰富内容的《击壤歌》和《康衢谣》,和帝尧一样万古不朽。

 

仓颉故里

旧时,从临汾城去尧庙的大陆旁有“仓颉造字处”碑亭,今此碑移至尧园内。作为传说中汉文字的创始人,仓颉相传为平阳人。

我国第一部绘画史,唐朝张彦远著作的《历代名画记》中,共记载了上自轩辕下到唐会昌的370余位知名画家,但第一个列于榜首的为仓颉。“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义状焉。”《吕氏春秋》记“史皇作图”(史皇及仓颉),《淮南子》记“史皇产而能书”。说明象形文字是仓颉发明创造的。《淮南子·本经训》还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将文字出现视为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又认为由于文字的传播,影响一些人学坏称为鬼,当然这些坏人(鬼)要受到刑律的制裁,古人说是“鬼夜哭”。史记记载仓颉“明四目,达四聪”。后人称仓颉有“四目”,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刻绘仓颉为四个眼睛,与平阳民间传说“仓颉有四个眼睛”相同。

《平阳府志》、《临汾县志》记:“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并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南城有仓颉故里碑。”仓颉为黄帝的史官,黄帝命其造字书写。后人奉仓颉为汉文字的创造者,称为始祖,又称“仓圣”。中国文字的发明实为群众创造的,仓颉是上古群众创造文字的代表人物。

仓颉是什么地方人呢?众说纷纭。平阳地方记载“故里在城南”,并立有石碑,临汾城南有“仓颉造字处”的古石碑,坚于南北大道之西。据说早在汉、唐时这里就有仓颉造字的石碑,后毁,到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中秋,平阳府邑令河间李甲荣,乃复古貌重新立了一石碑亭,仍原书五个大字“仓颉造字处”。

平阳人说仓颉故里有临汾城南3里地的洞儿村,即今尧庙乡的西赵村。自汉、唐以来,人们建仓颉祠堂于西赵村道路西边的高埠之上。《临汾县志》记:此祠名曰“仓颉圣祠”(即石碑亭西边),每年春祭祀之。此祠原有房屋400余间,石碑亭立于祠中。“礼仓颉,祠内两厢,一为崇文会馆,一为培英义庄,昔年收学租与乡会试,宾客皆聚于此,并随时致祭焉。”从这一记述,该祠系历代平阳府考试选拔举人、秀才时,供会试人员住宿的地方,也是个培养人才的学府。此祠在清时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今石碑亭犹存。

民间传说,仓颉是个奇人,有四个眼睛,“前额高大,地阁方圆,天庭饱满,四方脸盘,眉清目秀,龙发垂肩,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举止庄重,方雅堂皇”,人称“仓圣”。仓颉童年时代就与众不同,有四只眼,是怪人,看见啥就画啥,人称神童,长大后用图画符号造字,不是凭他个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所取法的。幼年时,他遇见一些人在种地、打猎时,争吵打架、干错事、说错话,总是记在心中,常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一次,他刚走出村庄,来到五股岔路上(临汾城东北、东南部有此路口)的地方,有几个人在争吵抢路,仓颉见众人争吵不休,随即上前一一问明原由。往北边的人说,我要去捉牛羊,去晚了捉不到牛羊我们的族人就得挨饿,他不该挡住大路。另一人说北边有虎去不得,我是好心反遭他骂,使得东行西去之人都挤在岔路上,争吵不休。仓颉遂问道,你们为何能知道有虎、狼、牛、羊呢?有个人抢着站出来说:“我们常在那里打猎,看这些动物的脚印,就能识别有虎、牛、羊。”仓颉一听,猛然大醒,悟到以文字沟通事物的方法。他于是详问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并劝说众人安然离去。往回走时,就联想到虎、狼、鹿、牛、羊的形象。回到家中,几天几夜没睡觉,抓取各种动物特殊的形象,扼要作符号,教以群众识别动物、飞禽、鱼类,并用贝壳、石头作数字。他把这些象形符号画交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和赞赏并命他绘画传授给群众。从此象形文字传遍各部落,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后来仓颉跟随黄帝到南方巡狩,来到洛纳水河旁时,忽见一大龟,龟背上的颜色是丹色的,上面却有许多青色的花纹,仓颉看了觉得奇怪,龟背上的五种颜色和龟符号给他以启示。仓颉回来后,即用绿色纹条作文的笔划,用五色符画以彩绘。

仓颉听到古时伏羲氏在赵城伏牛村曾驯伏过牛,他就到这里走访老农,一进村看见一伙人在用柴棍树枝编结圈牛羊的大小篱笆,他好奇的问道:“你们是从哪里学来的?”老人答道:“伏羲老人传给我们的。”这一下提醒了仓颉,往回返时,路过大河,又看见一群妇女在打草绳织网,仓颉问这个干什么用,妇女答道:“织打鱼的网。”又问:“从哪里学来的?”老妇说:“蜘蛛能结网捕食,为何我们不能织网捕鱼呢?”另一个妇女说:“你要学打仗,你就看蚂蚁打仗摆阵,你要干啥,你就找啥去学,就能成功。”仓颉从鱼网和蚂蚁打仗受到启发,眼界大开,灵机一动,于是把圈牛羊的篱笆记画为罟,把编织的打鱼的网记成网,从而使象形字由单一的变成复合的意义,并有会意文。此后汉字演变成鼎文、籀文、甲骨文、大小纂、隶属、楷书、行书、草书等。从平阳地区发掘的陶寺扁壶文、洪洞甲骨文、石鼓殷周鼎文、侯马盟书等文字遗物,足以说明平阳是我国文字的发源地,像仓颉这样的古智人当然生存在上古劳动群众中。

我国书画同源而异流,这是合乎实际的。古文字都系象形文字,和简单的绘画设计没有多大区别,只就生活上所常见的东西加以描画,后来因事物繁杂,文字与绘画分开,各自发展,文字由简而繁,逐渐向符号方向发展,到后来全变为符号,与原来的形体无关;图画则由概念而具体,由象征而写生,完全以物象的表现为主。但因所用工具相同,运用时可彼此贯通。

仓颉称画祖、画圣,和汉文字的祖先是同一的。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说,由此观之此言凿凿。

 

皋陶故里

民间传说唐尧时的“法官”皋陶出生于洪洞士师村,该村俗语叫皋陶村,因而此村有“皋陶故里”之称。皋陶为帝尧的法官,此人相貌奇异,脸色绿青,嘴巴突出,状似马嘴,声如鸦声。他执法公正无私,断案精明干练,审案时明查暗访,执法以教育轻刑为主要手段,疑案一到他手中便能迅速断清,从无冤案错案,很为人敬重。据传皋陶养了一只独角羊,名叫“獬豸”,是个神羊,长着青色的长角,体大如熊,性情忠直,善于辨忠奸,断案时,独角羊总是用独角去触无理的一方。皋陶为此精心饲养的独角羊,靠它断案分清是非。后来帝尧知道了,遂迎进都城,广示于众,教育臣民,也作为迎接外宾必不可少的仪礼。历史上尊皋陶为我国法律之创始人,獬豸被尊为神并成为法律之象征物。旧时监狱中供奉的狱神即皋陶。汉代法官的帽子名叫“獬豸冠”,象征能辨曲直、定是非,如神羊一样铁面无私公正办案。

“士师”为古代法官之名,《周礼·秋官》记:“士师掌国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士师村东北高埠处留有皋陶墓,村中有皋陶祠,祠前楹联:“士为四民之首,师为万世之尊”,横额嵌定“士师”二字,故称士师村。

獬豸出生于羊獬村,距皋陶(士师)村很近,互为邻。《洪洞县志》记:县南三十里的羊獬村就是神羊獬豸出生地,“其地周围多细沙,草木不生”。獬豸出生于此,今沙滩仍在平川上。皋陶“德奇于舜禹,道超乎稷益”,古人心目中以帝王对待。其图腾崇拜为马,故绘皋陶嘴长似马。

 

古帝尧陵

古帝尧陵,位于临汾市东35公里的郭行乡北效村西涝河北岸。帝尧古冢依山傍水,翠柏郁郁蓊蓊。陵丘高50米,周300余米,四周古柏葱绿,世称神林。《吕氏春秋·孟冬纪》曾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与尧陵的地形地貌相合。古冢之下是涝河,一年四季碧水长流,由河谷仰视,古冢与人的视线形成大的仰角,晋谒尧陵者至此无不肃然起敬。1998年全国著名旅游专家来此考察,指出古冢之高大,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墓中最为巍峨,气势非凡。

据传,帝尧驾崩之后,万民悲痛,送葬之日,人们不约而往,掬土成山,留下此丘。故此丘全系纯净黄土,无砂石夹杂,由此可见当时民众对帝尧是何等敬仰与爱戴。

陵丘之南建有陵园,陵倚丘而建。山门面河临岸,上建戏台下为通道,成阁楼式。阁楼门楣上雕刻万字双凤图花版,1999年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考察尧陵时,称赞其工艺之高实为罕见之珍品。戏台东院两侧有看楼。中为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迭架,飞檐左右挑出,2001年重修,其巧夺天工的精妙结构,游人睹之无不赞叹称绝。牌坊正中上方的匾额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此牌坊亦称“下马坊”,过去文武官员晋谒尧陵,入山门至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仪门之北,正面为献殿,东西为配殿,南殿面阔3间,高大敞朗,其东西山墙多镶嵌记事碑石。出此殿后门,上13级石阶有正殿5间,内坚石碑5通。中间一块巨碑刻有“古帝尧陵”四个大字,笔力雄健,庄重古朴,为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镌。在中轴线的两侧,厢房、耳房犹存。据碑文记载,过去献殿东西各有一门,东为斋室共12间,西为守冢道士院一区,共有房屋20间。又西为神庖神厨各四间。再西为守冢人家村落各一区,共有房屋30余间。现碑亭下石阶东西各留有砖窑洞一排,依然完好。整个陵园的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得体,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祠宇,相传为唐初改建,据碑(已失)载,唐太宗李世民破刘武周是屯军于此,曾晋谒古帝尧陵并祭祀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尧庙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晋谒祭扫过尧陵。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嘉靖十八年(1538年),清雍正、乾隆年间都曾对尧陵进行过修葺补建塑像金状,焕然一新,使人“接放勋于千载,拜陶唐于后世”。

陵园内所存10余块碑石,其中明嘉靖十八年的碑,刻有尧陵全景图,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十分宏大。其余碑石除颂帝尧功德、叙祠宇沿革外,多记述官府减免附近7村差徭,以保证祀尧费用之事。碑石记载:每逢清明时节,附近8村民民,鸣锣击鼓,云集陵园,供献祭祀,举行香火盛会。由县府官员主持,集体跪拜行祭,以表拜扫之情。届时还聘名班优伶演戏助兴。游人不仅有浮山县、翼城县、洪洞县、赵城县、襄陵县、汾城县等邻县民众,而且有邻省香客如期赶来参祭。明清时代,这里春秋二祭,沿而不废。政府还明确规定庙会期间,这里除了发生人命大案,官府不得擅自拘捕人犯。因此,官府的禁赌令,惟在此时此地无效,以致每逢会期,赌事大兴,赌场遍布,投骰打牌,通宵达旦。现在陵丘周围仍可拾到赌汉们丢失的铜钱。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帝尧的传说故事。据说,帝尧的儿子丹朱,放荡不羁,不听教诲。帝尧一生俭朴,晚年安排后事,恐丹朱肆意破费,故取反意而授命:“吾一生节俭,茅茨土阶为屋,死后当深穴悬棺而葬。”帝尧的临终嘱托并非本意,但丹朱心想:父王为万民操劳一生,功德齐天,而自己屡违其教,恣意妄为,今父临终遗言若再不听,何为人子?帝尧死后,丹朱与群臣,选风水宝地,掘深穴,积高丘,悬棺而葬。相传帝尧献殿后13级台阶中的第7阶,有洞可通悬棺井穴。曾有人欲探查井中情形,撬开阶石,寻觅洞口,以绳索缚公鸡吊下,初仍闻鸣叫,待捉绳而上,却已不见鸡头。还有人说,帝尧悬棺穴底,有水潜流,登殿顶俯首侧耳,犹闻潺潺水声。另据传说,丹朱违背帝尧的意愿,神林上的柏树从来不结籽。1999年清明节,举行了大型的祭尧活动,本次祭尧活动的规模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地电视台作为新闻予以报道。

尧陵周围还有不少有关帝尧的遗迹。东3里处有一下马庄,再往东二三里有马台村。传说帝尧乘船过浮山湖到东山避暑,即今天浮山县城东的尧山。返回时,由马台村上马,到下马庄下马,至今履迹可辨。

过去,尧陵由8村共管,有专人守陵,景观宜人,雅静幽美。附近又有尧陵八景的说法,祠人骚客多有咏颂。园中正殿东墙的碑石上有一首诗云:“千岩万壑赴涝阳,福地无如帝故乡;舜陟苍梧陵在晋,东平遗迹太荒唐。”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神林尧陵的肯定和向往,同时也否定了帝尧葬于山东平州的说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