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尧庙

帝尧及禅让

发布时间:2009-02-20 09:48:44

 

帝尧,名放勋,三皇五帝之一,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姓伊耆,一说伊祁氏,号陶唐氏,也称帝尧、唐尧。

尧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炎黄部落联盟领袖,为帝喾少子。母为陈锋氏之女,名庆都。《史记索隐》中皇甫謐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之居,为姓也。”尧生下后,成长于外祖母家。从此可看出,那时虽是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但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之俗,故以母系为姓。尧十三岁时,受封于陶(今山东菏泽县南陶丘),号陶唐氏,长到十五岁,又受封于唐(今山西省翼城县),故称唐尧。根据《尚书》记载,尧的哥哥挚曾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他为人“不善”而被各部族罢免,于是大家又推举尧接替了挚的职位。《史记·五帝本记》的《正义》引《帝王纪》说:“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致禅。”《淮南子·本经训》说:“万民皆尧,置尧为天子。”传说帝喾病死,挚任部落联盟领袖时,其弟放勋辅佐政务,挚荒谬无度,不理公共事务,被各部族首领废去,另推选他的弟弟放勋为联盟首领。一说挚死尧继帝位。

帝尧是帝喾的小儿子,母为炎族人陈锋氏,帝喾与陈锋氏(名庆都)结婚是炎黄部族联盟的结合,给推选帝尧成为各方国大首领打下了基础。

帝喾,姓姬,号高辛氏,又号浚,炎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相传帝喾是蛟极的儿子,玄器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蛟极不德被贬到偏远地方为部落酋长,其子帝喾聪明勤勉,学黄帝、颛顼治理天下之法,到三十岁当了大酋长,初时属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死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县。帝喾的功绩,主要是创立日月干支系统,发展农业与家禽牧畜饲养业以及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经济。

帝喾有两个儿子非常好斗,长的叫阏伯,幼的叫实沈,他兄弟二人常操戈武斗。帝喾鉴于此状,认为他们不好,把阏伯赶到商丘,主祭晨星;把实沈赶到大厦参地(今山西晋南),主祭参星即主持观察西方参星出没规律及天文历象。实沈来到晋南主祭参星,后在要的唐地延续不断直至西周晋国。

《史记·五帝本纪》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 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帝尧皆为黄帝嫡系少昊氏之后,徙居于晋南平阳大地。

帝喾之妻陈锋氏名庆都,生尧,传说庆都为炎帝族之后裔。在黄帝与炎帝族战胜蚩尤后炎帝族衰,黄帝被尊为各部族的联盟首领,成为联盟帝王。之后统一了中原,降封炎帝八世榆罔于潞地为诸侯,其族迁至今晋东南一带并留有遗址—炎帝山,庆都系此族。《世本》记“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庆都故姓伊耆。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覆其上,成人后曾到“三河”—黄河中游一带游览过,龙随之,并将负图文授给她,有“青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

《翼城县志》记:“帝尧是帝喾之子,黄帝五世孙,相传尧母是陈锋氏,名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翼城、浮山交界之处,尧山)。育于母家伊之国(临汾市尧庙乡伊村),后徙祁(晋中祁县),以祁为姓,称伊祁氏。尧天生聪颖,年十二,即辅佐兄挚管理天下大事,被封于陶(山东定陶县西北);年十五,改封唐(山西翼城县);年十八,代兄挚为天子,以火德王都平阳。”从时间上推算此时约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末期阶段,正是部落方国林立之时,郑樵《通志》中记:“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这与尧舜时形成城市邦国有关,中国之称始于尧,尧首建国家,都于平阳。

尧是被历代人们视为典范的仁君,以勤俭、朴素著称,办事公正,体恤人民,他召集了许多贤德之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分管政事,如后稷(名弃,后为周族的祖先)做农师,垂做工师,皋陶做法官,夔做乐官,舜做司法掌管教育,契做司马掌管军队。因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述异记》卷上说:“尧为仁君,十日一瑞。”他还命羲和掌管天文时令,制定历法,教民稼穑,务好农事。他经常征询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改进工作;当时洪水为害群众,他命鲧治水,并后命后羿除去“六害”,即“大风”、“猰貐”、“凿齿”、“九婴”、“封 ”、“修蛇”等危害群众的怪魔,民心大快。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吕氏春秋·召类篇》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说明尧是治国安邦有道、文治昌明、武功赫奕的文武俱臻之帝王。

帝尧功绩浩大。概括为大公天下,禅让帝位;选贤任能,治国安邦;治理水患,解厄安民;铲除六害,天下太平;教民稼穑,丰衣足食;礼仪为本,政纲彰明;尧天舜日,太平盛世。尧之功德,《史记·五帝本纪》中称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尚书》记:“放勋钦明文,思安危,允恭克让,光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孔子说:“惟天下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说明尧之功大于天而无所不至,孟子说:“放乎四海也”。这就说明帝尧在都平阳时,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典型明智帝王。

帝尧处于原始社会的崩溃、阶级社会私有制形成的初期,在历史大转折时,尧能顺应潮流,集帝王之权,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尧是创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杰出的圣明君主,是一位伟大的典范人物。史学家称其为“仁智达道,圣德配天”,尧创制出以法治国,得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好评论;在对待各部落方国的政策上采用了“合和万国”,以和平协和各国关系,也可称“合”“和”文化的首创者;在品德上是人民公仆的典范。这就使帝尧成为那时的最高文化的代表人物,故被推选为部族方国联盟的大盟主(首领),从而使国家政权集中于君主身上。

相传黄帝用武力统一中原大地,成为各部落联盟首领。这是上古时各族部落(国家)初出的雏形期。经过若干世演进到唐尧时,尧继以往之大成,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勤劳,创建中华民族第一个具有高度礼仪的唐国,其政治制度是:1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国家的机构与官员职责(即大臣之职务);2有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3有一个顺乎民情的好刑律;4有一整套系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制度;5有负责生产、教育群众的得力措施,并设立了相应必需之官职;6有“协和万邦”的外交政策和管理各地方部落(即今之地方辖置)的办法。国家行政机制和区划(十二州)之完备,始于帝尧之时。从而帝尧时期成为人类进化的新里程碑,并为私有制的夏王国创立了治国平天下之法规。帝尧创建中国之政绩正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帝尧去世后,百姓怀念痛哀如丧考妣,三年举哀不乐。群臣评议其一生的功德,谥号曰“尧”,后人故以“尧”为敬仰之美称。“尧”的原因,《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记:“翼善传圣曰尧。”裴的这四个解释,就是说尧的功德极大,“镇捂皇畿,翼亮帝室”,说明尧在世时把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出现了“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的物富民阜,国强民强的大好局面。称赞帝尧是道德智慧极高的圣人,善于治国安邦的仁君。他的善良美好之德,对老百姓的功劳是无法形容的,正如《论语》中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从中可以代表群众说是“民无能名”。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中有“六亿神州尽尧舜”之赞颂。

由于帝尧功德高尚,后人常用“尧天”、“尧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有“尧年”赞颂老人益寿延年的功德;旧时封建社会,将“尧天”、“尧年”作为专称颂皇帝功高长寿之辞。“尧天乐”也是赞颂之词。“尧年”的典故来自于传说。尧在位七十年,作为著书立传的题材,写文章、绘画以传颂之,如绘有“击壤图”、“访贤图”、“禅让图”等。儒家把帝尧作为师表,其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言必称尧舜”,旧时都称“尧舜”为圣明之君,还有“尧趋舜步”之赞誉。后来,儒学大倡,到唐时的儒学和宋明理学之道,都是尊尧为精神支柱。三晋大地的风俗多来自于唐尧之遗风。

 

帝尧禅让于虞舜

尧决定禅位给舜后,采取了多种考验方法。他完善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舜总理一切事物,各种事物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舜在明堂迎接四方来朝的宾客,宾客们都肃然起敬。他担任山林的官,即使在暴风雪雨的恶劣天气中也不迷失。舜辅政28年,尧去世,舜于三年丧事后让位于丹朱,《史记》与《蒲州志》、《翼城县志》都记有尧死后,舜想把帝位让于丹朱,自己躲在南河,然而“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之丹朱而讴歌舜”。《史记·五帝本纪》记:“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民间传说舜避于南河,即永济县的中条山之南河(山东有南河,湖南也有南河),舜鉴于此才继帝位。

虞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其部族居住于今濮阳地区东夷,后来迁到中条山西端蒲州一带。今运城市有舜庙村,传说舜生于此,东坡高埠称“牛坡”,舜养牛处;西滩称“放马滩”,舜牧马场;“舜塬”横贯蒲州境内,乃舜开垦的一大平原,产粮地区;村中有一泉池说是舜打的井,并建庙亭纪念之。中条山西端有历山,舜耕历山于此,山中有南河(又名沩呐河),皆是传说中舜活动过的地方。山西洪洞有历山,山上建有舜庙、娥皇女英祠,数千年来历山周边村民和洪洞羊獬村民有每岁接姑姑送娘娘的习俗,声势浩大,绵绵不绝。又历山有多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灰坑和陶窑,专家认定这些遗址,正是尧舜时期的遗迹。

舜是重华的谥号。《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记:“仁圣盛明曰舜。”舜继尧业,是一位爱人民、善治国的圣明帝王,后人通称舜尧时期为“尧天舜日”。

 

帝舜禅让于大禹

禹,夏后氏,名文命,亦曰大禹,姒姓。颛顼帝生鲧,鲧生禹,禹母有莘氏女,曰修己。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统称夏禹。

文命死后的谥号,曰禹。《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记:“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即禹继承尧舜帝王的事业是成功的。其最感人的治水精神,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其故事历代传颂成为佳话,为人敬佩。

禹治水患后,使大片水泽变成良田,人们免遭水灾,变害为利。禹在治水过程中,同时注意兴修水利,为民生计着想。《尚书》记有“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疏通了大河大江,还修渠筑沟导水灌田种植庄稼。《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后命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意思是救济灾民,推广农耕,种植水稻,开发土地,所以在先秦时人们称禹、后稷为农耕之始祖。

大禹作为治水的最高统帅,以身作则,辛勤领导,经多年与民众同甘苦终于战胜了浩浩洪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禹受到普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虞舜就将禹确定为继承人。《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禹也像舜一样,禅让天下于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国号曰夏”。

禹为天子后,传说的美德甚多,节俭为其特色。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说他的饮食菲薄,衣服粗恶,宫殿卑陋,自奉甚为俭约;但对朝政大事、国计民生丝毫不加吝啬,祭礼办得隆重,礼服十分美观,更注意水利,特别尽力修整田间沟渠,以利农业生产。可见其节约是为了治国安民。

夏禹时,帝王有征战之决定权,禹当时武威显赫。传说禹曾征伐三苗,亲临战阵,勇武神威,战功卓著。《墨子·兼爱》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同书《非攻》说禹征三苗时,射中三苗的将领,“苗师大乱,后乃遂几”。这样的传说,说明禹不仅是勤劳为民的好帝王,而且具有征战之能。

《尚书》中的《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其说明了禹夏时,中华大地始有九州的地域界限,也就是地方之名称和所属之范围,这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记有各州内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质、物产分布、贡赋的等级和物品诸情况,以及向都城进贡经行之路线。这是大禹在治水中,行走各地建树的又一件伟大业绩。九州是中国理想的行政区划,后人总是习惯把中国成为九州。古代人又常把中国称为禹域。这说明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大部落氏族—夏禹的帝王之国,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是强大无比的,并形成一整套的国家管理机构与制度。相传夏王朝铸铜鼎九个,刻有九州之名,以传后世。

到夏禹时,帝王集天子权威于一体,原始氏族的评议制已趋瓦解。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也就是禹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在涂山开会,他们都拿着玉帛向禹朝贡,声势浩大。不仅如此,禹不但大会诸侯,而且还对诸侯有生杀大权。《韩非子·饰邪》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从这个传说可看出夏禹王权力超越联盟主,亦展示出帝王暴烈之另一面。

    传说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竹书纪年》中说“益干启位,启杀之”,从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个传说,是禹传位于启,益要与启争夺最高权力,结果失败被杀。从传说而看,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禹传帝位于自己的儿子启。这与氏族部落社会末期出现的世袭制,是有关联的。从此,我国结束了原始社会制度,进入奴隶社会。史籍说夏朝“禹传启,家天下”,从此产生了阶级剥削的社会。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禹是部落联盟阶段最后一位联盟领袖,也是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王。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