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后土祠概览

名 词 解 释

发布时间:2009-03-16 12:32:01

1)后土 “后”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有点个象形象女子分娩时的样子,是个象形字。在原始生殖崇拜时期,人们把女人分娩当做最崇高、最神圣的事情来崇拜。“后”字的初义就是全族之族母。在母系社会中,生育和繁殖了本族全部子孙的高母,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和权威。而其名称就是“后”。“后”是中国最早的君称,是一种最高

权威的名号。在父系社会形成以后, “后”才逐渐演变成为男性君主的长妻。

“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写法有点象母亲的乳房,也就是“地乳”。在古汉语中,“土”和“母”这两个字的音、义相同,土就是母。后土就是最有权威、最受崇拜、至高无上的母亲,也就是母系社会最高的女性君

王。

2)圣母 古代帝母尊称。《后汉书·郡国志》称: “杜姜左道通神…… 其处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汉帝因女娲功盖于世,尊为圣母”。这是目前为止,所见到的史书中使用“圣母”一词最早的出处。

 

3)女娲 即后土圣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伟大首领。其伟大功

绩主要是抟土造人和炼五色石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发生在冀州。运城古称河东,古河东即为冀州地,传说女娲“抟土造

人”生息繁衍在汾阴上。从黄帝建“扫地坛 ”开始,到汉武帝修后土祠,成为历代帝王祭拜圣母女娲的地方。

女娲为风姓,女娲陵在今之风陵渡。清光绪《永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60,黄河洲渚上,今风陵

渡其遗处也。”《水经注》、《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志》、《山西通志》、《平阳府志》、《蒲州府志》等,亦谓之女娲陵在今之芮城风陵渡。昔时,运城有些县域还建有女娲庙。如安邑县辛卓村就存女娲庙,庙中碑石

中还述刻着补天之神话等。

4)黄帝 古史传说中黄河流域各部族联盟的首领。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起初居住于有熊,又号有熊氏。为少典氏之子。黄帝的部落原居于西北高原,后来长期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传说炎帝部落开始也居于西北高原,后来分路东进至黄河流域的“阪泉之野”,双方打了一场大战。《列子·黄帝》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躯、虎为前驱,鹏、鹬、鹰、鸢为旗帜”。“三战然后行其志”,最后以炎帝失败告终。而这一次黄、炎之战的阪泉之野,就在今山西运城盐池一带。炎帝失败,其后裔蚩尤很快崛起,乃继续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决心为炎帝复仇。战斗更加激烈,规模更大,乃至血流成河,惊心动魄。但最后仍是蚩尤被击败。黄帝遂擒杀蚩尤于“阪泉之野”。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但俗谓蚩尤血。”此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阪泉之野’,

今山西运城盐池一带,“解州盐泽”,也就是今运城盐池;二是说现在的运城盐池,是黄帝擒杀蚩尤血变卤而形

成的。

黄帝时期有很多发明,如“苍()颉造字,嫘祖养蚕,共鼓、货狄作船,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隶首作算数,容成造历,伶伦、荣将作音律,胲驾牛等 ”。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传黄帝在位100年后死去,今陕西黄陵县北城桥山顶上有陵墓。

 

⑸蚩尤 传说中东方九黎部族的首领。“姜姓、炎帝之裔也” 《路史·蚩尤传》。传说他长相十分奇异,人身

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上长角、专食铁块和沙石子,会作五种兵器,即戈、矛、戟、酋矛、夷矛等,能呼风唤雨,特别好战,确为本领很大的战神。他有81位兄弟,个个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有很大本领。

传说黄帝同蚩尤打了一仗,且残酷激烈。蚩尤同黄帝激战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黄、炎战争后,炎帝兵赆,蚩尤作为炎帝后裔,为其复仇;二是以蚩尤兄弟为主要力量的九黎族部落,深感其力量强大,欲到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同黄帝部族争势力和地盘……。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是炎黄战争之继续。黄帝同蚩尤之战,开始是黄帝部族失利但最后还是黄帝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后,战败了蚩尤,并擒杀蚩尤。这一次大战之地,历有异说,一是“阪泉之野”, 即现在的山西运城盐池一带;二是“涿鹿之野”,即现在的河北涿鹿境。另有《中国神话传说词典》“黄帝”条云:“阪泉、涿鹿实为一地。”故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地为今运城盐池一带更为可信。

《中国神话传说》“蚩尤城”条云:“安邑西南与解州接壤处,有盐池曰解池,传为黄帝杀蚩尤处。”地域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一带……代曾在这里置解县。另外又传:“解州盐池,……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运城盐池故名解池,现在的运城盐池是黄帝肢解蚩尤后所流出的血变成的。还有一传蚩尤同黄帝交战时,为了设防和便于指挥,曾于“阪泉之野”筑建蚩尤城,且屯军此城。蚩尤城之地,《太平寰宇记》卷四六云:(安邑)县南一十八里,……故治在今运城市盐湖区池南之蚩尤村。至今,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还留有关于蚩尤

的一些传说。

6)扫地坛相传是轩辕黄帝去汾阴上修建的祭祀先祖女娲的场所。扫,在古汉语中是祭祀之意;,即母,古汉语中地、母通用;,祭祖的场所,即用土堆起的高台。全词意为祭祀伟大母亲的场所,这里专指女娲。“扫地为坛”的“为”字是“建筑”之意,是说为祭祀伟大母亲而建筑的场所。

7)汾阴上 古汾阴,现位于万荣县宝鼎乡汾河流入黄河的交汇之处(现已被黄河冲毁)。据古文献记

,由于两河的长期冲积,形成了一块南北长四五华里,东西宽二三华里的狭长河洲,其地隆起,如高丘一般,好象人的臀部。史书对它有几种叫法:汾阴上、汾阴、汾上。这儿地形奇特,景色壮观。站在它的上边俯视,水边狭长的土地一片连着一片,崛起而高大,陡峭而曲折。它处在河流汇合的汾黄两河之间,形状如一个张大的女性生殖器。这里气候温和,土厚水深,花草茂盛,树木葱茏。相传是女娲的居住地,也是女娲抟土 “造”人的场所。

⑻楚帛书 长沙楚帛书,分甲乙丙三篇。出土于1942,出土地点在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作年代或稍早。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用红外线拍摄照片。经众多学者数十年研究,楚帛书文字已基本可读。文中引用的是甲篇部分。这是讫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实物文献记载的“创世说”的神话故事。

(9)《山海经》 是一部古代奇书,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名著。虽然是神话传说,但给人们传递了远古祖先女娲、伏羲居于雅生息繁衍的信息。相传是大禹时所著,今本18篇。书中记述各地山川、地理、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往往参杂怪异,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材料甚多。由于内容奇特,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地理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它至今仍让那些头发斑白、学识丰富的学者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10)抟土造人出自《太平御览》卷中所记述的神话传说故事。文中讲道“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女娲为了管理和记录人口,以结绳记事的方式,用来记录氏族的系谱,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族系,避免近亲婚配。倘若对每一个人都用泥人来表示,工作量就非常大,于是女娲就对这种记事方式进行改进,只用泥人来表示每个氏族的祖先和首领,而在横向排列的绳子上用小泥球表示氏族内每个普通的人。“举”,在古汉语中有记录之意。

11)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的神话传说。原句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实际上这里的苍天是指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的山洞洞顶和简陋的房顶,并沿用至今,如我们现在还用的“天花板”、“天窗”、“天沟”

等。“五彩石”是古代的一种混凝土。据考古发现,从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处8000多年前的“混凝土”地

,上面铺着“水泥”和陶粒轻骨料制成的 “混凝土” (这些陶粒就有彩陶),表面还有磨光的痕迹,与传说中描述的大体一致。可见,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是用“水泥”和彩色陶粒为材料修补屋顶。

12)昆仑《山海经》、《淮南子·地形训》称“都广之野”,古本记作“广都”。广、黄二字,古通用。广都

即黄都,“黄帝下都”,黄帝住所。昆仑是“混沌”的谐音。先秦前,昆仑不是具体的地理名称,《山海经·大荒

西经》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可见,昆仑是神话概念,天地柱之意。昆仑不但有山、有丘、有虚(地空),甚至在地下。

现昆仑指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横贯新疆、西藏,东延入青海境内,2500公里。

13)姜嫄相传是帝喾之妻,有邰氏之女,又曰姜原。帝喾为高辛氏,是黄帝重孙,传为古代部族首领,共有4个妻子:曰姜、简狄、庆都、常仪。姜为帝喾之元妃,一次,出野散心,见巨人迹(脚印),甚感好奇和欣悦,欲贱之,结果踩了这么一下便觉得身动而怀孕。之后生下一个男孩,认为不祥,便弃之隘巷。但见牛马过者均避而不践;之后,她又欲将小孩置于林中,但见林中人太多不便抛弃;又将孩子抱弃渠中冰上,但见一群飞鸟用其翼覆(翅膀)之,予以保护。姜感到这孩子是神人,遂抱回家中抚养,故名曰弃。弃即后稷,传为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

是后稷之母,《诗经·大雅·生民》中有“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之句,是对她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伟大作用的赞颂。姜的传说在稷山、闻喜、绛县、运城(今为盐湖区)等县()民间皆有流传。据载闻喜县的冰池村,曾是姜弃后稷之处;稷山、闻喜、万荣、运城4()交界处的稷王山顶上,据传曾有姜庙;绛县冷口有“姜娘娘墓”,绛县城南三十里庄凤凰山(又名存云岭)上,

有“姜娘娘祠”。《绛县县志》中有 “重修姜祠记”,该文中说:“因后稷之功,追念姜氏之德,久而不忘,

因而建祠祀之。”

14)嫘祖又称累祖、雷祖,相传是黄帝的元妃,为今运城市夏县人。《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四五千年以前,今夏县西阴一带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林。嫘祖就出生在这里。那时候的人们还不会织布、做衣服。夏天穿的是树叶,冬天披的是兽皮。

嫘祖看见人们穿着这样简单,便想织布做衣服。开始她用草皮捻线,可是一捻就断了;她又用树皮捻线,还是捻不成。最后她发现了桑树上的野生蚕,见蚕吐出的丝又细又结实,便把蚕抓回家里试养起来。她把一部分蚕放在柞树上,一部分蚕放在桑树上,吃柞树叶的蚕长得大,吐丝粗;吃桑叶的蚕长得虽小点,但吐的丝细。她家门前还种了块蓖麻,有的蚕爬到蓖麻上,吃了蓖麻叶长大的,就成了蓖麻蚕。从此就留下了各种蚕来。

嫘祖把蚕茧煮熟后套在棍上,用“手撕”着捻线,所以后人就把这线叫成“丝”了。有了丝,要把丝织成帛,

嫘祖受蜘蛛结网的启发,织成了绸,并发明了梭子。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庆功时,蚕神从天而降捧着两绞丝献给黄帝。于是黄帝派人四处寻找“蚕神”姑娘,找到会养蚕的嫘祖后,便与她成婚。从此嫘祖成为黄帝的正妃。

嫘祖教民养蚕,遍及中华大地,后来精美的丝织品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嫘祖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

,后人尊称她为“先蚕娘娘”。

15)后稷姓姬,名弃,传说是周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后稷在尧时任农官,受封于邰(今陕

西武功县),故曰有邰氏,但传说主要活动在今稷王山一带(今稷山县南)。后稷之母姜塬在郊野贱巨人之迹而生后稷,以为不吉,弃之,故名弃。弃在儿时,就喜种五容麻菽,长大后精于农耕,被尧封为农官。他后来在今稷王山一带教给人民如何种植庄稼、收藏庄稼等农业技术,时播五谷,教民稼穑。在大禹治水时,后稷奉舜之命,让百姓开荒种田,在山上植树,解决了粮食因难。后稷死于稷王山,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教民稼穑的稷王山建了稷王陵和稷王庙,庙东南建有稷王塔,刻有“后稷明堂”四字。明初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十七(相传是后稷诞辰日)都有官家和民间致祭。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