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历史变迁

汾雎是华夏族的发祥地

发布时间:2009-03-16 11:13:27

内容提要:本文从地理、人文、考古及文化发展几个方面论证了黄河和汾河交汇处的汾阴上是华夏族的发祥地,而居住在脽上的后土女娲是华夏族始祖的观点。

今年三月间一位美国籍的博士研究生,从北京来信说他是研究人类学的,要我们说说对人类起源的看法,并提出中国人类起源的问题。我们写了几千字的信,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说,中国人的起源在北方,北方山西是中心,山西晋南是重点,晋南万荣荣河庙前村的上是华夏族的发祥地。

我们想,人总是在自然界生活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自己生活的历史过程的,不因为你这么说,他那么说,就变得不是他自己了,他永远是他自己。至于人到底是怎样成长的,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后,研究者似乎有了理论根据,抓住“进化”两字作文章,你这么进化,他那么进化,后来进化到猿生下人。于是,古猿的化石变成了人类祖先的化石,世界各地都在寻找最古的猿化石,猿与人就这么联系在一起了,后来也就有了新的名字——“类人猿”。

“类人猿”叫得并不科学。既然是类似于人的猿,怎么猿又生下了人呢?多少年过去了,就这么叫来叫去,好象无所谓。我们认为按照猿进化成“人”的观点本改叫“类猿人”才是。至于古猿是如何进化为人,不好说,但我们以为华夏族的祖先原本是人,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女皇女娲氏——后土娘娘,下面分四方面说一说我们的看法。

 

说脽上

”字读shui(谁),臀部之意,俗叫屁股。脽上二字是宋真宗在他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里说出来的。早在后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汾水》里提到了这块地方。说汾水到汾阴县北西注入河,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高十丈,汾水历其阴。汉书把这块地方叫汾阴脽,另外还有魏脽、脽邱、脽坛、灵坛和汾阴坛等称。这块地方到底有多久呢?是如何形成的呢?据说黄河是在1.6亿年到1.9亿年前初露端倪,中条山是在第三纪始新世6000万年前出现的,而古汾河距今100多万年前从夏县、平陆入黄河,后因地壳隆起,才改道河津,由荣河庙前入黄河。那么可以说,脽上是经黄河亿万年南流,又经汾河西流入黄河而逐渐形成,一直形成为人的屁股状。应该说这种形状正是脽上一奇。古人崇尚阴阳,人的臀部属阴,远古母系氏族以母为主,那么这臀部就该是女性象征,是坐着的,还是躺着的,总是一个女性的占居地。说来也巧,后来又有了钜灵氏居脽上的传说,有了人们心目中女皇偶像女娲氏的传说,这地方简直就神起来了。至于钜灵氏和女娲氏的出现是在脽上形成之前,还是之后,无从考证。或者两位在先,脽上以示纪念,或者脽上形成在先,以预示女神的出现。奇就奇在地形与人有了联系。

脽上这块地方之所以能引起后人注意,首先是因为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而黄帝能在此祭后土,必有缘由。我们知道风陵渡的起名是因为女娲氏姓风,陵墓在黄河滩地上故名。如果这传说远在黄河祭祀后土之前,那么他是会知道的,知道后为何不去陵墓祭祀呢?想来他去脽上祭祀,既有与女娲氏历史相联系的一面,又有当地自然环境奇特的一面。中国人很早就相信山环水抱的地方是人居住的好地方,脽上正是这样。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抱水,可谓风水宝地。不然这里怎么引起黄帝的青睐!据史书载,黄帝陵建筑地是黄帝亲自早已选定的,可想脽上祭祀一定也是经过选择的,是人缘地缘兼而有之,人的因素也许更重要。尤其是这块地方乃后土带领人繁衍生息之处,为了让后代人纪念她,便亲自来祭祀,以表诚心。“扫地坛”这个名字是华夏族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明星。试想,在中国人看来,中国历史还不是从传说中的女娲开始吗?人们不是把黄帝当作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吗?脽上祭祀后土为中国历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从结绳记事到黄帝尧舜,直到夏代,无文字记载,不好详说。到了汉武帝元鼎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少帝王亲临后土祠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至宋真宗时祭祀之事又盛极一时。金、元直至清代也都遣官去进行祭祀。祭祀活动从黄帝到历朝各代几乎是一直延续着,前后共有八位帝王及官员多人二十五次去后土祠祭祀。《宋杨照重修太宁庙记》中说:“后土载在祀典,肇自轩辕扫地而祭,其来古矣。”可见黄帝祭祀后土开创了华夏族祭祀先祖的先河。

“扫地坛”先前是载在庙貌图上,到明嘉靖年间曾为此遗址立碑。据说此碑早被洪水冲走,不见踪影,幸运的是近一年来有“好事者”遍及乡野四处寻觅,竟然在农村一户人家发现,实乃罕事。石碑的中央写着“轩辕黄帝扫地坛之处”九个大字,另外还写着几行半个拳头大的行书字,可以看清的字是“扫地坛古代相传在荣河县后土神祠……楼后,汾脽之曲,阴森……神龙盘护,真形胜地……之余惧,大河之北渐以湮灭,而后于考也为之序大宁书……识之时嘉靖()已,二月东()”共六十三字。以后不少文章常引用其中“汾脽之曲”等句。这一切说明黄帝最初祭祀后土的地方是在脽上。

 

说钜灵氏

脽上这块地方在黄帝扫地为坛时,或之前,是否有人居住呢?那时无文字记载。比如《纲鉴》说“钜灵氏出于汾脽,握大象持化权,挥五丁之土。驱阴阳,返山川,居无定处,两迹躔于蜀。”《荣河县志》记“上古钜灵氏出于汾脽,驱阴阳,返山川。”并说“路史引广韻云,钜灵氏出于汾脽。宋王存九域志钜灵氏在河中府。”这位钜灵氏是怎么回事,照古书记载的说法,天地初开,盘古氏生在其中,盘古氏之后天皇氏继之,天皇氏兄弟十三人为一万八千岁,天皇氏之后地皇氏继之,兄弟十一人,为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共有十纪。第一纪九头纪,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第七纪循蜚纪,共二十二氏,有号无世,首曰钜灵氏,此时为人类穴居之世。第八纪有十三氏,其中有有巢氏,刻木结绳;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共传六十八世,第九纪有十六氏,首曰史首氏,创文字。又有炎帝、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第十纪首曰黄帝有熊氏。第七纪的钜灵氏到女娲氏期间多少年,不好计算。《纲鉴》说,开天辟地至春秋鲁哀公获麟之岁,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上古神话演义》说“自开天辟地以来,至黄帝有熊氏共二百七十五万七千七百八十年(2757780年)。”这两个纪年的数字与现代人对人类化石的研究年代相比,可以说是接近的,一般人认为人类起源大约在三百万年左右。中国历史纪年说明我们上古传说中的许多事情是可信的。女娲氏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由黄帝祭祀后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传说有可靠性,说脽上是华夏族的发祥地是不可置疑的。人们之所以不多说钜灵氏,可想当时人类还生活在洪荒的年代,正如古书所载,“居无恒处”,只留下点滴的传说。但这确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说后土

《上古神话演义》说“颛顼继承祖父黄帝的帝位后,在朝中设立最大的官职共有五个,其中一个是后土,专管中央之事。做后土官的名字叫句龙,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辞海》说“后土宫本共工氏之子句龙,后句龙转为社,颛顼之子黎兼为土官。……后土,地也,言后土者犹天称皇天也。”皇天为最高的天神,后土为最大的地神。黄帝祭祀的后土是最大的地神——女娲氏。很显然黄帝的孙子颛顼继位后才设立后土宫,而黄帝祭祀的当然不是后土宫句龙,而应是女娲氏。

《辞海》又说,女娲氏为上古女帝,也称娲皇,后来有人称女皇,又把女皇称后土。这里说的后土都是指女娲氏一个人,都是和皇天相配,可见黄帝最先奉她为最大的地神,换句话说,是奉她为华夏族的始祖——母后。

阴阳观对中国人来说可谓烙印很深,自伏羲氏画八卦后,不少人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对照阴阳互变的规律去思维。我们知道无极孕育太极,太极为混沌,太极自身运动而产生“阳”相对静止而产生“阴”。阳动阴静,互为根由,极而生变,阴阳相对独立就形成“两仪”;阴阳两仪旋而生“四象”(阴阳两仪产生了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也即天与地的两种仪表又生出春秋冬夏的四种景象),演之而生“八卦”(即四象的各象再生阴与阳,从而生成了由阴阳记号组成的八卦记号。也即是四种景象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有不同,因此又产生出以八卦记号表示的八个方位),这是天地事物规律的数理模式。或者可以说,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是八卦文化,其八卦的内涵,八卦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毛泽东乃世界伟大人物,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学识博大精深,而八卦对他也是有影响的。在电视剧《长征》里有一个镜头,他和周恩来等与一位乡村老人谈话,他们问老人,红军南下好,还是北上好?老人说南下是死门,北上是生门,你们北上走对了。于是几个人会意地大笑起来,说,老人深知“奇门”之理。老人说,不敢当,略知皮毛。奇门与八卦是一脉相连的。你看,北上的主张固然是正确的,然而一句“生门”不是更鼓舞起人们北上的信心和勇气吗?以阴阳观看后土,认为后土是女性,属阴,天地万物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黄帝祭祀后土意味着后土是华夏族的老祖宗,是母后。当然脽上的自然环境本是客观存在的,它就象臀部,故叫脽,也就属阴了;母后女娲氏因为居住脽上,所以黄帝才去祭祀。阴阳观点和脽上的客观事实是相符合的。

据传说,女娲氏出生后,大地上还没有人(或者说她住的那块地方),她与其兄伏羲氏经天帝同意结成夫妇,生儿育女,人便一天一天多起来。由群婚变为一夫一妻,还不许近亲通婚。战胜了阴水为患的共工氏,命臣制成乐器,始治天下都中皇之山,用五十弦之瑟于泽丘。这“泽丘”即荣河县志上说的“汉旧议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可说泽丘是泽中方丘的简说。《水经注》中说“汉法祭地方泽”,这“方泽”也是指脽上。总而言之,她是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功劳极大,于是后人就十分敬仰她,时久天长成了人们心中的女皇一母后。黄帝生活的年代对女娲氏的了解一定很多,或以为从女娲氏起中国华族已初步形成规模,远远脱离了混荒的年代,所以把她当作始祖祭祀,称她为华夏族最早的母后。既然是始祖母后,自然就是根和源了。

正因为从黄帝起祭祀后土,以后的人们也都虔诚地敬奉她,她的传说和人们的生活密切地连在一起。比如近人章行著的《山海经现代版》说“女娲氏是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并说,女娲氏在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顽石,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不知过了多久,此顽石灵性已通,有缘得入红尘,投胎贾府,起名叫宝石,在贾府里演出一幕幕悲喜剧,被曹雪芹写入《红楼梦》里,成了不朽之作。可见人们对她的亲切感情了,弃了的一块还活在人间,和人们同呼吸共命运。

 

杂说

杂说一:考古

中国考古专家贾兰坡院士多次指出, “欧洲的旧石器时代编年表靠法国解决,中国的旧石器编年表靠山西解决。”可见山西考古地位的重要。山西是我国日前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省份,30年代发现北京人后,人们对旧石器的认识还很不够,后来首先在山西发现了旧石器,成了一件喜事。据考古者数十年的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山西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埋藏规律。从遗址的平面埋藏规律看,在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南向北发现了近200处旧石器址点。南部以大石片砍砸器为主,而且出现最早,形成一个从南向北的公布过程。如已知的南部芮城西侯渡,匼河经丁村向北到太原、古交等地分布。说明在南部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以采集为主,气候温和湿润,草木繁茂,适宜于采集经济的发展,比狩猎生活前进了一步。在荣河地区的黄河汾河流域,我们发现了许多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五十万年前已灭绝的三趾马牙齿化石,这是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石金鸣先生来此亲自鉴定的。另外还有许多万年前的犀牛、野牛、虎、大象、鹿等化石,证实了当地气候温和湿润,这自然适合于人类居住。贾兰坡院士曾到荣河西卓子村一带考察,发现了旧石器和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后来把这地方定位“西卓子遗址。”1995年我们去北京,他说,只要你们继续考察下去,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果然十多年来我们在汾河岩边的沙土层中相继发现了石刀、石斧、砍砸器等物,还有稀有而珍贵的鸵鸟蛋化石,鼹鼠化石和珍贵的“山西兽”动物化石。遵照贾兰坡院士的指导,我们以为在宝鼎发现的旧石器既多,又有代表性,为黄色的石錾子、黑灰色的石斧、大块砍砸器等,认为可能是古人类频繁活动的地方。如果确实这样,就有脽上的历史一脉相承了。贾兰坡院士特别强调说:“人类起源于亚洲南部最可信。”又说,同时要注意中国南部及喜马拉雅地区、青藏高原,还有山西南部、西侯渡是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距今180万年,比云南禄丰古猿早10万年。又强调说,在西侯渡发现了近似三趾马的化石与钟鹿一起生活,有三趾马更会使人相信地质年代的久远,就证明这块地方年代的久远,这和古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杂说二:文化

有人在《三晋之旅随笔》里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还说从尧都平阳开始距今五千年历史,那时候出现了国家和农耕文明。还有一篇题为《尧文化的研究与思考》说,仓颉造字形成了中国文化记事的先河,中国文明和曙光出现在三晋大地而不是河南、陕西、安徽和浙江,故而中国五千年看山西。

传说中的尧、舜、禹都在山西南部,其实还有一位成汤,不少人对汤居荣河很怀疑,但又无可信理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科选辑》一书中说,关于汤王坟在全国有两处,一说在河南偃师,一说在山西荣河。而荣河对汤王坟的历史记载在全国是最多的,又是最早的,乡间传说着有关汤王活动的许多故事,所以说汤王坟在荣河的可能性最大。那么说来最早的尧、舜、禹、汤都曾在晋南地区活动,这里自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象荣河早有“尧腕遗风”的美称。拿文化来说,蒲剧在174个本子中,“宫廷戏”占70%左右,如《赵氏孤儿》、《麟骨床》等,多反映帝王生活,晋南简直成了帝王之乡。有一则小故事说,有两个上京赶考的书生闲谈起来,南方的说:你小子生在南方,山明水秀,尽是些才子佳人;北方的说:你老子长在北方,天高地厚,尽出些将相王侯。故事虽小,却反映出南北不同的历史观,也说明古代帝王多在北方,而尤以山西晋南为中心。

由以上的四方面内容看,自黄帝在脽上祭祀后土起,后土女娲氏为华夏族应纪念的始祖——母后这一观念就确立了。之后,汉武帝把脽上奉为地神之祖,唐玄宗视脽上为不灭的灵地,宋真宗称脽上为“灵坛”、“明祠”,都说明脽上祭祀的后土就是老祖宗,又最灵验,一定要报答她的大恩大德。这是历史,毋庸置疑。早年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华族最早的氏族起源于代表龙的伏羲和代表凤的女娲氏,龙凤呈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想,脽上后土祠先是县管,以后省管,现在国家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地。

(《后土文化》第三期)孙养性 孙清珉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