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历史变迁

万荣后土祠 远古祖先崇拜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2009-03-16 11:11:24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了这一崇拜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论证了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建“扫地坛”祭祀后土女娲,使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更为盛行,并世代流传,作为“中华第一祖祠”的万荣后土祠也自然成为祖先崇拜的历史见证。

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处具有深刻内涵的重要的古建筑,历史悠久,遗存丰富,被历代帝王和后世子孙所景仰。从轩辕黄帝建坛祭扫、汉武帝修祠到宋真宗立碑,无一不说明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见证和产物。

远古时期的祖先崇拜

据历史传说和古文献记载,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充满了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这是远古时期,人类在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觉到这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痕迹。

所谓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就是对自然现象和对本民族死去先人的信仰。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的祖先最早产生宗教崇拜意识大约是在公元前10万年至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1933年考古学家们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在遗址内人们惊奇地发现山顶洞人在埋葬尸骨时,头颅均朝一个方向,尸骨旁还放有石制的纺轮、箭镞等较精致的陪葬物,同时撒了一些只有几面里路以外才有赤铁矿粉。这说明在山顶洞人的头脑里已开始有了人死后将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概念,而生活在更早年代的人类遗址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

大里的考古发掘和遗存至今的中国古籍记载表明,自然崇拜的产生同中国古代的居民较早从事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丰欠,在当时生产技术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完全有速滑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当时的人们认为各种自然现象有各种神灵所掌握,大自然的一现象都是有神灵掌握的。如果丰收了,是大自然神灵对人的恩赐收,那就是大自然神灵对人的惩罚。由于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它高深莫测,并统揽了整个宇宙,人们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由于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影响着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关系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经,因此也特别崇拜太阳神。由此,扩大到对一切认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其它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山、河、湖、海、草、木、鸟、兽等等,也都加以崇拜。从中国新石器时代几个考古遗址――山东省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甘肃省临洮马家空投文化遗址、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等地已发掘出土的器物上,都绘刻着表示对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图形。祖先崇拜对于中国古代先民极为重要,更甚于自然崇拜,相传古代中国的人们由于无法抵御水灾等自然灾害,只能联合起来,在杰出的英雄人物领导下抗御灾害,由此,祖先中杰出的英雄人物显得特别重要。于是就形成了对祖先、英雄人物的特别崇拜,并希望能够在任何苦难面前,都得到他们的庇佑。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就是这样的人物。后来,又将这种对祖先中杰出人物的崇拜,扩大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切具有杰出才能,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有过杰出贡献的,以及个人品德优秀的人物,如帝王、大臣、将军、医生、慈善家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先民对祖先的崇拜要远远大于自然的崇拜。这是因为祖先中杰出的英雄人物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而自然崇拜中的日、月、星辰、风、雷、电以及江、河、湖、海、大地、山岳等自然物体和现象是他们难以沟通的神灵,可以说是无法掌握的。人们对容易办到的事情肯定会寄希望更高一些,更直接一些,那么对自然对自己的祖先也就崇拜更甚一些。其次,在原始社会,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危害也很多,这是中国古代先民无论怎样崇拜也是无法避免的,而祖先中的英雄人物却可以通过智慧带领他们战胜天灾、战胜困难,面对这样的祖先,怎能让他们不更加崇拜呢!在我们已发掘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几乎都能发现先民们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由此可见,古代先民对祖先的崇拜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万荣后土祠

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众所周知,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万荣后土祠的前身“扫地坛”却是轩辕黄帝亲自修建的祭祀祖先后土女娲的场所,在万荣后土祠庙貌图碑的后面刻着《历朝立庙致祠实迹》中,写道:“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意思是说,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尧帝、舜帝时还确定了八大官员专管祭祀后土,夏、商、周之时,国王每年举行一次祭祀后土的仪式。到了汉代,为显示祭祀后土的隆重,显示对先祖的虔诚和忠孝,更希望汉朝的江山更多受到祖先的庇护,汉武帝就大兴土木给后土女娲娘娘立了祠。并从立祠时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每三年祭祀一次,到其亡故的26年里,他亲自祭祀就有八、九次之多,在他第一次祭祀时写下了满怀深情和希望的《宝鼎之歌》,在他最后一次祭祀时又写下了千古绝唱的《秋风辞》。

继汉武帝之后,又有多位帝王步其后尘,陆续到汾阴脽上后土祠进行祭祀。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更是大兴土木,扩建后土祠。特别是宋真宗赵恒,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后土祠的规模是现存后土祠的25倍,占地面积近1000亩,同时他还把其伯父宋太祖赵匡胤、其父宋太宗赵光义也配飨在后土祠,可见宋真宗赵恒把后土圣母女娲完全看成是自己的远古祖先,而虔诚地顶礼膜拜。还有文献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在万荣后土祠祭祀时,曾率文武百官及皇后、皇妃等家人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在那里亲自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铭》碑,直到在后土祠旁行宫生下太子赵祯之后,才兴致勃勃地回到京都。

金元两代由于都城距汾阴后土祠较远,皇上亲自起驾祭祀多有困难,但还多次派重臣祭祀,也就是说,即使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也从未忘记到汾阴后土祠的祭祖活动,都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正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先祖列为“国之大事”,就是不忘追根认祖。

由国家最高统治者随时随地躬身践履,就是对中华民族历来的美德——忠祖孝亲观念和强国富民观念的弘扬和倡导。由于帝王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庶民便积极随之躬行,所以自明清两代对后土由官祭变为民祭以后,其影响力非常之大,秦、晋、豫三省以至更远的人们都聚集这里朝拜。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女娲娘娘的生日,朝拜的规模更为宏大。离后土祠不远处有条旱路叫湖广道,意思是通向两湖两广,可见其影响和辐射范围之长远而宽广。为祭祀方便,我们的祖先不仅在汾阴脽上建立了“扫地坛”、“后土祠”,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不少“后土祠”、“后土庙”,而且还有南京、北京等后来的“帝王之都”建立了“天坛”、“地坛”,把这种重要的祖先崇拜的遗风不仅继承下来,而且还渗透到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从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先祖女娲开始,就将古代的祖先崇拜推向了高峰,从此掀开了帝王祭祀后土女娲的篇章,对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祖先崇拜造成了中国自古以来把对长辈是否尊重看成是做人的一项首要品德,提倡“以孝为先”。同时,重视对死人的埋葬,用大量财物对死亡者厚葬的习俗也是祖先崇拜的遗风。这种影响不仅对儒家学说,甚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封建社会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如因祭祀而产生的音乐、歌舞、民间习俗等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有了黄帝在后土祠的前身“扫地坛”祭祀后土女娲,才使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之风更为盛行,并使之世代流传。而作为“中华祖祠”、“华夏第一祠”的万荣后土祠也自然成为祖先崇拜的历史见证。闫爱武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