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间工艺

泥人张

发布时间:2009-04-09 12:31:39

    “泥人张”彩塑 是泥塑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一门雅俗共赏的泥塑艺术。张明山用泥塑创造劳动人民形象,并能根据古典名著、戏剧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用于居室中的装饰与陈设,丰富了中国传统泥塑的内容。张明山所创作的泥塑,既注重色彩的运用,同时更注重雕塑,极富写实性。从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衣纹、皱褶、棱角等处,能让人清楚地分辨出衣服的质地。他用漆点画人物眼睛的黑瞳,使人物更栩栩如生。加之其精湛而传奇的制作技艺,在天津、北京乃至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人们尊称为“泥人张”。至今“泥人张”彩塑事业已有六代传人。

  “泥人张”彩塑的原料主要是粘土。它在加水拌泥过程中,需掺入适当的棉花或毛头纸,然后用木棰捶捣,使棉花与泥土完全融合均匀,再将拌好的泥贮于缸内或阴凉处,用塑料布盖好。最少要过三四个月以后,待湿性浸透,方可取出使用。最长者,存放二三年之久。因此,所捏泥人,能保存多年,不燥不裂。做泥人的主要工具是“压子”。一般用木、竹、硬塑或象牙等材料制成。其形状为一头细而尖,另一头呈扁圆形。细尖这头一般用于塑人的五官等细小部位;扁圆这头一般用于压衣纹。此外,制作时还需要有拍板和塑台。

  制作泥人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胎,即用泥塑出所需造型。作法是先用泥塑出小稿,成品可按其放大。“泥人张”的传统人物作品,都是头与身躯分开来制作。这种方法便于处理头与颈之间的关系,也便于重点刻画人物的头部。素胎制成后,置于干燥处阴干,待素胎八成干后,方可日晒或烘烤。

  第二步是上色。“泥人张”的传统作品都上国画色,现在也有的用水粉色或油画色。上色前,先用细砂纸将素胎打磨光,然后罩上一层白粉底子,最后再按要求涂上不同颜色。

    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后以字称),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父亲张万全以捏制和出售泥玩具、动物、山石等为生。张明山自幼受家庭熏陶,从8岁起帮父亲制作泥玩具。不仅使他掌握了泥塑全部的制作过程,而且为他以后创作自成一家的彩塑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明山的泥塑技艺不断成熟,且还身怀绝技。他在为人捏像时,只需对面坐谈,顷刻之间即可完成。传说他在看戏时,就以台上的角色当模特儿,将泥藏于衣袖中,于人不知不觉中,就可将人像捏好。回家后,再上色、配衣冠,即与真人丝毫不差。

  当时天津的《大公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明山某孙,娶妇李氏,嘉礼告成,阖家欢请祖舅看新妇。明山入室,远望辄出。越日,嘱孙辈捧新女像,置诸新房,望之俨然新娘子也。惟肖像面露一水痕,众以为敷粉未洁,往告乃祖。明山曰:岂非有乌痣耶?审视新妇,果然隐约于燕粉间也。”

  张明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所创作彩塑题材日趋广泛,表现手法亦日趋成熟。

  他捏塑的泥人,有的选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的选自戏剧中的人物或情节塑像;有的取自中国的民间故事;有的则取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有许多作品是各界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劳动人民形象;还有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

  张明山50岁左右时,他的彩塑受到清宫庭的赏识,被召进紫禁城,专为王府、清宫、颐和园制作泥人。可他在清宫中的行动非常不自由,连回家探亲都不允许,最后他买通了太监,逃至上海,在名画家任伯年家隐蔽了数年后,才返回天津。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四月二十九日,张明山偶因感冒风寒而逝,终年80岁。他的《惜春作画》等作品,今仍收藏于北京故宫。现存于颐和园乐寿堂中的“八匣泥人”就是当年的内务府大臣庆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禧太后70寿辰进贡的张明山晚年的作品,包括《木兰从军》、《红楼梦》、《孙夫人试剑》、《白蛇传》、《福禄寿》、《风尘三侠》、《张敞画眉》、《春秋配》等。

  张明山去世后,由其五子张玉亭和六子张华棠继承家业。张华棠早逝,张玉亭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第二代传人。

    张玉亭,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1954年。他从13岁开始就与父亲一起作泥人,并与他的六弟张华棠在其父创建的“塑古斋”内边学习,边生产。张明山去世后,塑古斋由张玉亭管理。此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沿海一些城市的商业及买办资本剧增。由于出口和市民阶层之需要,泥塑等艺术品的社会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于是,张玉亭和张华棠便组织了由家人组成的一个创作集体,从事“泥人张”的创作与生产。在这个集体中,有张玉亭的儿子张景福、张华棠的儿子张景祜和孙子辈张铭、张锟。他们祖孙几人采用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办法一起制作生产。主要人物由张玉亭来作。

    张景福和张景祜负责加工修整。张铭和张锟专管上色和彩绘。后来,张华棠和张玉亭的好友赵月廷在估衣街开设了“同升号”,专门经营销售“泥人张”作品,以供中外人士购买。他们的许多精品和名作都出自这里。在几十年内,他们集体创作了2万多件作品。

  张玉亭在继承“泥人张”彩塑创作方法的同时,经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更多的则注重在人物动态中去寻找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根据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内容而塑造的《钟馗嫁妹》组像,堪称他的代表作。作品展示了能镇邪降妖的钟馗,带领大小鬼为其妹出嫁而护驾的送亲场面。其中有20多个神鬼组成了送亲仪仗队伍在前面鸣锣开道,后面——鬼拉车,——鬼推车,另有——鬼打灯照明,钟馗妹就端坐于车轿中,威严的钟馗坐于骏骑上护驾。如此众多的神鬼人物被刻划得各具风采、活灵活现。

  张玉亭作品的题材,除与第一代有类似之处外,更多的作品则是反映社会中的平民生活。如《吹糖人》、《卖糕者》、《搬卸工》、《木工》、《采桑》、《占卜者》、《渔妇》、《渔翁》、《老僧》、《二学士》等,再现了平民生活中360行的各个侧面。(图189A)

  “泥人张”一二代,是该彩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参展了16件作品,被会议誉为是出类拔萃之作。只因赛会规定,泥制品必须经过800度火力烧制,而参展的泥塑未经火烧被获得名誉奖。此外,“泥人张”彩塑作品还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荣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还将“泥人张”彩塑作品标明“中国特产”作为藏品陈列。

  “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是张华棠之子张景祜、张玉亭之子张景福和张景禧。其中张景祜是受张玉亭教诲最多、艺术熏陶最深的一个。他的作品吸收了前两代的优点,在表现手法上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在创作上对解剖学和透视法都有新的探索和运用。在表现手法上非常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另外,他对色彩的要求较高,注重彩绘效果和装饰美,并在服饰上多加花纹。代表作有历史故事《将相和》、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惜春作画》(组);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斗争题材的作品,如《火烧望海楼》、《欢迎太平军》等;此外,从张景祜开始,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汇入“泥人张”彩塑的创作题材。如《选花布》、《藏族妇女》、《彝族妇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景祜被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专门从事工艺美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旧时,“泥人张”技艺,依“家传”,即传儿不传女。直到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才使“泥人张”越出了张氏家传的小天地,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联合招生,经考试合格方可录取。学员按中专待遇,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新一代“泥人张”彩塑人才。

    彩塑工作室自成立至今40多年来,“泥人张”传人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了众多的泥塑高手,这里也包括有第五代传人即张铭的儿子张乃英和张钺的侄女张宏英等张氏家族的后代,更多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使“泥人张”的弟子遍布全国。正如1963年郭沫若题诗那样:“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他们不但继承了“泥人张”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吸收了雕塑、油画艺术的有关经验,使作品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如今,“泥人张”数代人的彩塑艺术的代表作均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并辟专室予以陈列,作为该馆陈列展览的一大特色。张乃英也被安排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专门从事对祖辈传下的彩塑艺术事业的研究和创新工作。

  近年来,为适应时代潮流,“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专业人员也纷纷走出了创作室,直接为社会服务,在从事创作和研究的同时,还经销和承制各种规格的传统彩塑、设计和承制室内装饰彩塑、园林彩塑、复制和修整庙宇佛像及出土的古代陶俑及泥陶文物等。此外,还制作了不少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儿童形象,如《百子图》等。作为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绝品的“泥人张”彩塑艺术,1957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专题影片。1979年,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选》,“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许多外国友人早就“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馆,供人观赏”(引自《津门杂记》卷中)近年来,“泥人张”作品仍行销海内外,作品曾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展出。有的国家还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到国外献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还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 
  如今,泥人张第六世孙张宇继续在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从事创作,致力于泥人张历代作品的复制和研究,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知名美术馆收藏。

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安徽路6号 电话:022-8360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