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台海瞭望

关于汕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04-24 14:34:33

汕头台办经济科  姚佩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引起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的意图是明显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汕头,无疑应当在区域内兄弟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又快又好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能把自身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与范围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初衷旨在改变该省过去20多年“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致力于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住两岸关系改善的历史机遇,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开展经济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继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之后的最近一次重申,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两岸经贸的合作,也非常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重要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汕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又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带,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的发展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如今,汕头港对台湾高雄港海上货运直航航线开通,营运顺利,成为全省首条两岸直航定期集装箱班轮航线;潮南区井都片区获批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汕头市旅游集团获批汕头市赴台旅游组团社资格该航线的;参与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协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粤东北地区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汕头特区谋划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不可失

    一方面,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美洲大陆迅速向周边蔓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一的中国,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程度相应提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依赖也不可避免的增强,金融危机同样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在大陆落户的台资企业,由于其自身“两头在外”的特点,更是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另一方面,2008年是两岸关系的转折年,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当前两岸双方已经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显得机不可失。

1、政策机遇。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两岸的直接“三通”,突破了多年来两岸之间经贸交流合作的瓶颈,相互开放旅游观光等诸多实实在在的措施,更为两岸人民增进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客观的便利。

2、市场机遇。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动荡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遭受了重大打击,珠三角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而恰在此时,汕头却在逆境中发现了一丝复苏的曙光。许多投资商在“主战场”遇挫之后,也将眼光转向了二三线外围城市,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至今汕头未出现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停产、倒闭的台资企业,不少企业的订单甚至不减反增。而更令汕头备受鼓舞的是,2008年汕头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和广东省平均水平。随着我省促进“双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最佳接点的汕头,必然对大批有意转移的台资企业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3、成本机遇。建设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是国家和广东省对整个粤东地区发展的长远规划。目前东部城市经济带用海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海洋局批准,项目正式转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工业经济带已启动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园建设;生态经济带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汕头三大经济带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城市经济带逐渐延伸至潮州饶平,工业经济带逐渐延伸到揭阳的惠来,生态经济带则逐渐与揭阳的揭东、普宁贯通,形成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把整个潮汕地区连接起来。而汕头港对台湾高雄港海上货运直航航线开通,无疑又为地理优势本就得天独厚的汕头对台经贸发展提供了良机,迎合了台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需求。

    一旦将汕头港打造成为东南沿海外向型深水大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汕头在广东乃至整个沿海地区的地位将不可同日而语。

三、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蓝海策略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海峡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汕头应当如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比与周边城市恶性竞争、产业同构的红海策略,不妨借鉴为企业开创蓝海商机的蓝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打破传统思维,追求“价值创新”。

    创建蓝海成败关键并非尖端科技的创新,也不是“进入市场的时机”,而是“创新”和“实用”、“售价”和“成本”两组的密切配合。其特点包括: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不相干;创造出新的需求,并透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调整整个政府的操作系统,给以完全的配合等。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蓝海策略的“四项行动架构”:

1、“消除”兄弟城市间的不信任。

    目前,学术界达成共识,从大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上讲,它涵盖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4省23市。“海峡西岸经济区”绝不是福建省的代名词或别称,其范围也绝不仅限于福建省,而汕头更是其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仅有的两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应当发挥更大的核心作用,在先试先行方面做出表率。可以通过组织城市交流,参与海西协作事务积极消除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兄弟城市间的不信任,合力营造共赢氛围,为未来建设“环台湾海峡经济圈”奠定基础。此外,还要消除兄弟城市间的政策不平衡,国家各部委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名义赋予福建省的优惠政策理应给予其他3省的相关城市,使区域发展呈现一体化态势。

2、“降低”汕台交流的成本。

    目前,由于国际航班班轮绝大多数为方便旗船,不能在大陆与台湾港口间进行集装箱捎带,两岸间的集装箱航运仍将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专门航线经营为主,而台湾与大陆的集装箱货物贸易量毕竟有限,大陆许多开放对台直航的港口的集装箱量不足以支撑一条对台专门航线的开辟,因此只有少数几个港口会成为对台集装箱直航枢纽港,周边的其他港口与台湾港口间的集装箱货物可能通过这些港口进行中转。福州、泉州、汕头、温州甚至厦门由于距离高雄港比较近,可能成为高雄港提供中转集装箱的支线。不管是成为对台集装箱直航枢纽港还是支线港,汕头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降低对台交流成本,除了海上集装箱货运直航外,尚亟需开放空中直航,开通邮轮客运直航,推动对台小额贸易和散杂货船直航,同时还要加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发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发展区域共同市场,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物流保障。

3、“提升”汕头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

    汕头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核心区的中心城市和经济特区,应当通过打造潮汕文化与台湾文化间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岸交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利用南澳、潮汕旅游美食文化、潮汕民间艺术、兰花、“妈祖”和“三山国王”的宗教信仰等对台交流品牌,争取国台办、省台办在汕举办大型涉台经贸文化活动项目,擦亮汕头特区建设“海西”的招牌。其次,提升“南澳论坛”的层次,使其升格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家联系两岸工商企业界、学术界的一个固定平台,成为加强两岸对台研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长远目标是争取成为“海西论坛”的一个分论坛。再次,争取省和国家支持,利用广澳港与台湾直航的机会推进港区建设,加快港区联动建设,充分发挥广澳港的对外(对台)窗口作用,将保税港区建成港区合一的台湾保税加工贸易区,乃至建成对台自由贸易港区,试行台货零关税、投资自由化等相关政策。

4、“创造”多形式的对台交流合作渠道。

    一是将“客滚渡轮”的概念引入汕头与台湾地区的交通运输概念中来。所谓“客滚渡轮”是指采用特殊的运输船只来装卸货物和人员,其船尾和船头都可以打开;船体舱室内是空的,可容纳车辆、集装箱或其他货物;上层建筑可用于载人,是客、货两用的船体。我国的环渤海地区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与韩国进行运输商贸往来,货物、车辆和客人都可以直接通关,在手续上非常便捷。不过这种方式在对台交流中尚未被使用,如果打算采用客滚渡轮的话,在向上争取政策的同时,也要提前在码头功能上进行规划,早做准备。

    二是利用特色产业主动承接台资制造业及研发机构。充分把握省委省政府出台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政策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汕头市台商投资工业园区建设,并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辅导资源中结台资企业的实际需要留出相应比例,主动对台资先进制造业、光电产业、金融保险业、外包服务业、旅游业、航运业、生物医药产业、商贸业、物流业、农业种苗加工业等进行产业对接,加强汕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例如,借助汕头在化工制剂等已经初具规模的上游产业,有针对性地对东莞等地乃至岛内的电子、化工、医药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优势,提高汕头产业配套能力。

    三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两岸商品集散地。利用开通并顺利运营的汕头至高雄集装箱班轮航线,以及业已挂牌招商的汕头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市场,构建大型“台湾城”物流园区,集娱乐、购物、旅游、住宿为一体,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较大型的台湾货品批发、零售和展示中心。另者,争取在南澳岛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将其建设成为粤东地区的特色台湾商品总汇。

    四是发展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台湾消费群体的观光农业。为提升我市潮南区井都片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品牌,按照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要求,要发挥对台优势,把创业园建设成为特色农作物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宣传、推广,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在带动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对当地农产品如蔬菜、水果、食品等需要,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五是争取国家商务部、科技部、农业部等支持,提升汕台技术交流水平,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经济技术合作新平台,扶持建设台湾学者创业园、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促进汕台两地科技合作和产业互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争取国家在科技政策和重点项目方面给予倾斜,结合科技基础特色建立若干国家重点试验室和工程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将其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对台产业技术转移园区。

    在两岸经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的今天,海西未来将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如果有新的发展规划提出,对于海西区域产生怎样的提升和带动?这些问题的答案即将一一呈现,已经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涉及闽、浙、赣、粤四省20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最新发展布局即将浮出水面。有专家预测,海西建设的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汕头特区应当优先地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方面做一些试验,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避免碎片化、孤城化,同构化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探索走向更加开放的方式方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