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名人故居

【三河五岸】抚今追昔吕祖堂

发布时间:2009-05-08 15:08:04

      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西头永丰屯(今芥园道南)的吕祖堂,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原为李氏家祠。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之后,改为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堂观,定名吕祖堂。解放后,经过1985年和2004年两次大规模的整修,现有建筑包括山门、前殿、后殿、五仙堂、东西侧殿、回廊及围墙和护砌,吕祖堂院外东北角还有一口百年古井。

    吕祖堂在天津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重要原因就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这里曾作为天津义和团运动的总坛口。196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作为天津市的重要历史遗迹、天津历史文化重要见证且保存完好的吕祖堂,以前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曾经发上过什么故事?虽然有570多年的历史,由于目前的资料很少,研究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多次走访末代道士李信常老先生,结合现有的资料,现将有关吕祖堂的旧话整理如下。

    一、吕祖堂的历史沿革

    从现有的史料看,都说吕祖堂始建于明宣德八年,即公历1433年,当时为永丰屯中数十座庙堂之一,为李氏家祠。据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吕祖堂重修碑记》载称,“初岁修于康熙五十八年,继岁修于乾隆六十年。”后又经民国九年(1920年)修葺,其山门还是如老照片的模样。今日之山门,则是1985年重新设计建造,延续至今。

    1985年,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市文物局与红桥区人民政府做为一件民心工程,组织了吕祖堂大修。当年共动迁居民17户,分别由所在单位妥善安置。对前殿、后殿、五仙堂、月台、回廊等全面翻修,重新设计了山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在不改变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能保留的建筑物构件,特别是砖木、石构件,基本保留下来,残损严重的,照原样设计更换。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永丰屯世代供奉李氏族人牌位的私人宗祠,改为专供吕洞宾的祠堂,有18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曾做过煤场,曾演变为大杂院。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后,吕祖堂前后殿全部改为天津义和团运动史实陈列馆,为了更好地接待游人,既要做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又要尽力真实地反映吕祖堂——道家文化的历史,到了1992年,史实陈列集中到了后殿,前殿重新塑起吕洞宾坐像,部分的恢复了吕祖堂原貌。

    那么在此之前,吕祖堂是个什么样子?根据市档案局存《寺庙情况登记表》现有的史料,我们了解到如下情况:

    解放初期,吕祖堂内有住持三人,即时年五十五岁的道士李智远和他的两个儿子李信普和李信常。如今,李智远、李信普父子已先后故去,而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已八十八高龄的原吕祖堂道士李信常仍健在,成为吕祖堂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了。

    二、当年的吕祖堂的内外环境

    关于吕祖堂所处的外环境,根据李信常老先生回忆,吕祖堂座落的位置是“第八区西门外永丰屯吕祖堂大街十八号”,也就是何家胡同十八号。(现有蓝色门牌挂在山门外墙之上)往西是简家胡同,再往西是吕祖堂西街。东边是何家胡同,曾有“大车王”家住17号。北何家胡同则有王家、张四爷、张五爷。后头东拐还有一大院,住着李亚田、邢国昌、王凤伍等居民户。后来,居民借着吕祖堂围墙盖起住房,拆迁时平房一拆,原来的胡同、大院、民房所构成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了。

    关于吕祖堂建筑,天津市的《寺庙概况登记表》只载明“房屋二十六间,土地一亩七分”。《吕祖堂重修碑记》载“营治山门一座,前殿六间,后殿五间,前廊三间,西配房三间,围墙二十余丈,以及道士住室……”。李先生解释说,当年为了免一点房产税,有时向官方少报一点,把前殿、后殿各报一件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到目前,新建的青砖带寿字瓦滴水的围墙已不止二十余丈,又有了与五仙堂相对称的东侧殿;吕祖堂门前的“吕祖堂前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下沉式门前小广场。大片民居,老的街道胡同由成片的绿地所代替。西侧不足20米处则是新建六层居民楼了。

    三、早年吕祖堂的神像及法物

    作为永丰屯一带的道教活动场所吕祖堂,除了房屋建筑外,曾有不少道家法物。据建国初期天津市的《寺庙概况登记表》记载,有“偶神像三十二尊,画神像一尊,香炉二十五个,蜡千十七对,供碗十五个,磬二口,经典十五部,木鱼三个,铛钹四个,神龛十座”,皆由历代住持传徒继承。除此之外,还有供桌、条案等庙产家具,文碑一件及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登记证一件。如今,除了“文碑一件”外,余皆不见踪影,为此我们又走访李信常先生,做进一步的了解。

    不同的庙堂供祭不同的偶神像,吕洞宾作为道教庙堂的主要偶神像,到民国年间还供奉在吕祖堂。据李先生回忆,当年的前殿正中端坐着吕洞宾,左右各有一弟子,是药王和药圣。那么庙产登记载明的“有偶神像三十二尊”,都是哪些偶神像呢?

    李先生回忆说,当年有吕祖像两尊,玉皇大帝像一尊,关帝圣像两尊,北斗元君像两尊,大阴、阳像各一尊,娘娘像一尊,邱祖像两尊,药王、药圣像各一尊,灵官像两尊,圣宗像两尊,旁站像十二尊,童子像两尊。李先生还补充说,由于年代已久,本人年纪又太大,可能记得不太准,但大致就这些。到民国年间废庙兴学,还请进了其他庙宇的神像,现在记不清了。当年所藏画像为吕祖。

    四、吕祖堂文碑

    史料记载,“吕祖堂有文碑一件”。这一件文碑,即今日珍存于吕祖堂的《吕祖堂重修碑记》。

    这一件文碑,原先嵌于前殿内东山墙,1976年地震时东山墙倒塌,经多年妥善珍藏,于1985年市区人民政府重修吕祖堂时,嵌于西回廊的内围墙。此碑的体量虽然不大,但极其珍贵,可以说是红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珍藏的古碑碣中的珍品,堪称“镇馆之宝”。原因就是吕祖堂庙产登记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也是最具科学价值的一件可移动文物,是吕祖堂庙宇建筑历史最有力的见证。碑文中蕴含着大量文化信息:吕祖堂座落的地理位置——城西津郡;供奉的神灵——从北斗元君、吕祖到药王药圣;清末废庙兴学的历史——“复设义学以训童蒙”;信男信女放生的历史——“放生社以蕃庶物胥由此地”;吕祖堂几次修葺的历史——“初岁修于康熙五十八年,继岁修于乾隆六十年……”以及后人“兴废何常”之感叹,等等。为便于研究这段历史,现将碑全文照录如下:

    吕祖堂重修碑记

    纯阳真君,神灵夙著。建庙城西,此津郡之古刹也。殿中北极大帝往古以来,历昭显蹟。四亡弟文蔚敬奉十余年来,每逢斗斋戒期以至朔望,无不虔礼。神明发愿立坛,镌刷明心斗文,遍送郡中。复设义学以训童蒙,起放生社以蕃庶物,胥由此地,可知神灵默布于礼斗之心,独有所感也。粤稽斯庙,初岁修于康熙五十八年,继岁修于乾隆六十年,迄今五十余载,风雨吹残,年湮代久,内外萧然。文蔚有志重修,讵料道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竟溘然长逝,此愿遂虚。通等瞻仰庙貌,不禁慨然,兴念勉成斯举,爰鸠工庀材,经始于五月初二日,朝夕监理,营治山门一座,前殿六间,后殿五间,前廊三间,西配房三间,围墙二十余丈,以及道士住室,凡有缺者补之,残者易之,凋敝者更新之。至七月初二落成,规模式廓,丹垩一新,翼如焕如,莫不洞心豁目。於戏!兴废何常?有夕日之废,即有今日之兴。忆前此之失葺,致今时之改观,惟愿同心勇跃,不时修葺,庶几神宇常新,勿令荒芜,实有赖于道者正不残矣。工既竣,徘徊瞻望,文蔚未遂之愿庶几慰与。故记之。

    信士弟子王文运、文通、希舜、文达沐手敬书  大清道光十九年七月榖旦

    ○区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李文安 刘秀兰执笔

红桥区台办

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安徽路6号 电话:022-8360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