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杰出人物

饶宗颐

发布时间:2009-09-17 09:47:51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生平简介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曾这样评价他:“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其上祖十二世仕宝公是从梅县松口铜琶村迁往潮安开基。从祖籍来说饶先生是在潮州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后裔。饶先生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同乡评述

  同乡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

  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迄今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诸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饶先生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宝璇,字纯钩,后改锷,号钝鹿,又号兹园居士。饶锷老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参加过南社,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曾著《〈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慈禧宫词百首》、《潮州西湖山志》等。饶老先生还是位豪侠儒商,在潮州开有钱庄,喜藏书,好名流,青年进步作家冯印月等人都曾得到过他的支持。饶老夫人蔡氏出自名门,祖父蔡一桂,清同治任资政大夫,父蔡子渊进士出身,户部主事。

  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饶宗颐先生从小就培养了好学多思的性格,儿时喜读《三国》、《封神》、《三侠五义》一类古典小说。6岁始习书法国画,尤爱画佛像。至10岁,能诵《史记》,历阅佛典经史诗词曲赋。11岁从画家杨栻学习绘画山水、花鸟及宋人行草。期间将杨家所藏的任伯年名作一百多幅都临摹了一遍,为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术研究

  ■《潮州志》

  1946—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补编重刊,编印工作业已告竣,于8月3日正式出版,为建设文化潮州献上一份厚礼。

  去年8月3日,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签署委托书,嘱托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补编重印《潮州志》。在市领导关心支持下,市志办组织众多文史专家和热心史志人士辛勤耕耘,终于在一周年后完成补编重印工作,样书即由市主管史志工作的领导专程敬呈饶宗颐教授。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按1949年已刊行版式编为10册,4400页,230多万字,合为《古瀛志乘丛编》一大集,将于近期向海内外发行。重刊的《潮州志》补编卷首一册编入4篇序文: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长、广东省文献会主任叶恭绰1949年夏撰写的《潮州志序》,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2004年8月撰写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2004年7月撰写的《重印饶氏〈潮州志〉序》,饶宗颐2005年6月撰写的《重刊〈潮州志〉序》。

  原已刊行20分册按原版式扫描重印,编为第一至第六册。第一册为沿革志、疆域志、大事记;第二册为地质志、气候志、水文志、物产志三·药用植物、物产志四·矿物、交通志;第三册为实业志一至四,六、七,即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商业、金融等专志;第四册为兵防志、户口志、教育志;第五册为职官志;第六册为艺文志、丛谈志。新补五个志稿编为第七、八册,第七册为山川志、实业志五·工业、民族志;第八册为风俗志、戏剧音乐志。补编志末一册,编入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沈启绵撰写的《重刊〈潮州志〉后记》,黄继澍根据档案资料撰写《潮州志纂修经过》,并附录部分修志档案资料复印件。

  这部补编重印的《潮州志》填补民国时期按旧府地域新编大型志书的空白,是原潮州府地域一部承先启后的治书信史,为当代编修地方志树立承先启后、创新体例、典式垂范的丰碑,为潮州历史文献库增添宝贵典籍,为潮学研究提供翔实的史志资料,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增辉。

  饶氏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可简明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本世纪自王国维以来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如陈寅恪先生以史论擅胜,钱钟书先生以文心见长等等。但总的精神是地下文物与纸上文献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印证以及外来观念与民族学术融合。这一总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学术经由二十世纪的社会科学洗礼、锤炼其学术性格,然后重返中国传统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返本开新之路。由分而合,正是中国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所使然。饶宗颐经其特殊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其成绩足以与当代一流大师相颉顽。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疯狂践踏,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一九五六年,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置亦将因此而显出其重要意义。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启示意意义。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饶氏抚琴图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教授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教授先后举办过多次书画展,出版了很多书画集,每次都引起轰动,引来无数赞誉声,他的作品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书画收藏家搜寻的对象。早在1994年9月7日《饶宗颐教授书画展》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揭幕时,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亲临剪彩,首都各界知名人士有200多人出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给予了重点报道。

  除了诗词和书画,饶宗颐在音乐上也有着一定造诣。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于此建树甚多。然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饶宗颐蓄有古琴数张,其中一张是北宋郭之所藏“万壑松”琴,关于这琴他曾有《凄凉犯》词咏其事。早年由于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50年代从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习指法,终有所成就。并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兴味,在这方面也有大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发表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获勋简介

  饶宗颐教授历年获奖及荣衔表:1946年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1962年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63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永久会员;1974年法国远东学院院士;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1980年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该会是欧洲最古老亚洲学会;1982年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198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12月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学博士,为该院建院125年颁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学博士;1993年12月法国文化部文学艺术勋章;1994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特别奖,饶教授将全部奖金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1997年北京大学开设之原校长汤用彤学术讲座首位主讲教授;1998年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国学大师荣衔,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首任荣誉院务委员。 学术地位与影响:饶宗颐教授对于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艺术史及世界比较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影响,已有季羡林、李学勤、钱仲联、姜伯勤、李联升等中国著名学者以及戴密微、池田温、吉川幸次郎等海外汉学家著文评价,收入香港三联书店《论饶宗颐》一书(1995年出版)。

    世人评说

  专家叹服:“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专家们叹服,饶宗颐对马王堆帛书并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学多才的通儒才能达到如此境地”。

  论者评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通儒,学兼中西。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 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

  他说,研究传统中国学问,最好使用中文撰写论文才不隔膜,《华学》发表的论文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

  采访中笔者提到,近年内地有学者一反传统观念,指家喻户晓的忠臣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变,还是大大的奸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究竟应怎样看?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历史人物要放到历史环境中看,《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比如“隆中对”里是出山前的原话还是后代史家归纳的文字要搞清,否则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当时,就真成了“事后孔明”了。

  饶宗颐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论者评价:“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汉语中文及闽、粤等多种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这连其本国人都鲜有通晓的。因此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

  以他在域外汉学传播方面的成就为例,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将伦敦所藏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诸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

  饶宗颐是第一个把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汉语系材料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发现这种不明语系的图形文字竟然与中国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着许多类似的迹象,为揭示该古老文化演进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开辟了新途径。他又比较屈原《天问》与印度、伊斯兰古文献,发现“发问”文学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进而提出文字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新课题,主张把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上来。因为他了解本民族文化、也了解他民族文化,因而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他由埃及文化代表作之一的《死书》、波斯诗人将死视作“蜜糖”,联想中国人的生死观,认为“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

  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国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认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他则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伦后统治万民,在圆筒刻石上明功记德、称百姓为Black-headed people(黑首)相比较,认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刻石颂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颇疑远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响,而‘黔首’一名则承袭西亚之旧称。”

  张大千评价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学者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饶宗颐是学术大师、教育家,1935年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抗战后期的1943年至1945年,任西迁广西的无锡国专教授,1946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至1948年任汕头华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1949年10月起定居香港。自1952年至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1968年至1973年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3年至1978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这期间,他先后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及北京大学、台北中研院等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奖、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来第一个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和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2000年获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饶宗颐说,他幼年跟随金陵杨栻先生学画,杨先生家藏海上任伯年氏绘画盈箱,得以时常临写,且皆为抵壁挥毫,故至八十以后,仍能纵笔作巨幅人物。他的师古作品,大多数已不是对摹原作,不追求亦步亦趋的形似,而是在其中掺合了他对古人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体会。他的山水画不论写景或造景山水,都发山川之壮美,写天地之灵秀。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因学术、艺术交流或研究,游历亚、欧、北美、澳洲诸地,所见所闻一面发之于诗词吟咏,一面以写生簿相随,归来据此形诸丹青。他在巴黎观摩研究伯希和昔日从敦煌运走的经卷,从中发现卷背及卷尾唐人所绘白描画稿;又数度亲往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故垒残壁,流连往返,著成《敦煌白画》一书及一批敦煌学著作。其人物画,能于任伯年、张大千诸氏外,别开一径,张大千评价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学者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他自叙自髫龄习书的历程,从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入手,然后汉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唐欧阳询化度寺碑等处植基,参以宋人苏、黄、米三家以广其趣;至于甲骨、金文、简帛及两京碑碣,皆摄取其意。故不论篆隶楷草,皆能于古人笔意之上发展。他对敦煌书法也有专攻,曾选取巴黎所藏敦煌经卷精粹编为《敦煌书法丛刊》29册。他对前人书画艺术的高度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使他的书法能够写出各种不同形象,但却又能保持强烈个人面目,包括把古代一些不是书法家所写的字,变成他自己面目的古文字书法。

  70岁前后,饶宗颐画风转变,不论山水人物及花鸟,都突破古人的规范,纵笔自如,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今90高龄,创作力依然惊人,在敦煌风格的绘画上,发展出一种使用其独特苍劲老辣的笔势绘写敦煌壁画的画意,不求其形似,而神韵直追北魏、隋、唐,为敦煌绘画开了一个新的路向。2006年,他提出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说,他一面撰文讨论,一面用他独特的笔法与墨法,去为西北地区山水写照,作为山水画“西北宗”的实践。

    作品简介

  ▲书画作品

  不少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饶宗颐应是更近宋代苏轼。

  东坡居士不仅是文、史、诗、词等等,都能「新天下之目」,他的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绘事开文人画之先。而更像饶宗颐的是他的画为其书名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上之光芒所掩。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二十多年前,世人罕有知其精湛书画,近四份一世纪来,世人多知其书而不知其绘画成就,一点不逊于书法,且有过之。笔者近三十年来,一直有机会亲睹他在绘事的发展,故敢肯定言,他是在近代画史中,一定会占有卓越位置。

  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随着国势变易而很乏自信,有人到东瀛去间接求取西方绘画知识,有人到欧洲研究绘画。他们提出过全盘改革中国画的讲法,也有讲取西洋画法救中国画之敝。有人主张中国铜器铭文及碑刻上书法入画,以求出路,亦有所谓折衷中西,以求图绘之现代化。近半世纪来,更有不少以各种绘写技法来开创自我画风。

  饶宗颐于绘画,入手是用很传统方法。从古人处下功夫,更从造化处得事物的精神。他不排斥西方之理论技法,亦不取自四王以来摹古之风。不讲求「一超而入如来境地」,因为他知道没有深厚根基,翻新花样只是一时云烟过眼,而讲求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自己风格。这在上面所选一百多件饶宗颐教授近四份一世纪中创作的绘画,可以清楚见到,他的作品,随时间而精进,并无定下了形,精神面貌,越来越精到。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学问、胸襟、气魄,越来越明显地在其作品中显露出来。中国画之钵于世界其它地域绘画者,是中国绘画的美,是要在画外求之,也就是说,中国画是要内含创作者之人品、学养、性格,甚至世界观。至于技法,不过是帮助创作者把这一些表达得更完美而矣。

  饶宗颐在技法上,经过了超越半世纪的磨炼,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对于他已经是控制自如之事。而他的学养及学术研究,性情及人生观,现今更圆通无碍地溶在画中,使到他的画成为世人所称,极其罕见之学者画。

  主要作品:《加拿大路易士湖雨意》、《蒲甘佛塔》、《桂林漓江春雨》、《仿马麟二老观瀑图》、《新加坡阿答屋》、《庐山含鄱口》、《尼加拉瓜瀑布》、《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松柏长春》、《仿马麟二老观瀑图》、《不动明王》、《法国中峤春色 》、《狮山晨曦》、《日本高野山》、《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宋元禅僧笔意散发登山》、《荷藕》、《达摩面壁》等

  ▲诗词作品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他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

  选堂足迹遍天下,我觉得他的诗集中最有特色的也就是旅游诗。选录几首如下:

  《泰姬陵》

  雄心剩欲寄温柔,倾国生来有底愁。

  竞逐名花憔悴损,玉钩残梦冷于秋。

  名陵风月异朝昏,眉妩遥山带泪痕。

  莫道霸图今已矣,御街坠叶为招魂。

  泰姬陵在印度,据传是印度古代一个皇帝以倾国之力为他的爱姬所建的坟墓,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物之一。

  《罗马圆剧场废址》

  城旦艰难八载成,劫灰历历古今情。

  穹庐犹是凌霄汉,六百年间恨不平。

  门锁修龄白日长,人间换尽旧伊凉。

  雄狮猛士真何益,未解拽尸意可伤。

  欲谱无愁果有愁,北齐歌吹亦温柔。

  白杨风起多冤鬼,掷尽头颅可自由。

  拽尸(拽出死尸)喻悟得西来意,见《传灯录》。圆剧场为罗马人娱乐游戏之所,公元七十二年,俘犹太人三万驱使建筑,历八载始成,可容观众八万人。地下藏猛兽,供与勇士角斗。一般旅游册子称斗兽场。

  少年饶宗颐先生创作的《优昙花诗》,这组诗刚一传出,便使当时潮州诗文界颇为惊叹,诗坛宿学皆与之唱和,这一年是1933年,饶宗颐先生只有十六岁,遂被称誉为“神童”。次年(193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刊载了这组诗。由于《文学杂志》发行量极少,世人多不见到,就是省内各大图书馆也未收藏。饶老本人曾托人多方寻觅。1997年才由中山大学研究人员检获,饶老闻知欣喜极了,即书成条幅,以作纪念。

  《优昙花诗》

  优昙花,锡兰产,余家植两株,月夜花放,及晨而萎,家人伤之。因取荣悴焉定之理,为以释其意焉。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大苍。

  大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距为逼,

  达人解其会,葆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俗称昙花,也称“月下待友”、“月下美人”,为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斯里兰卡(锡兰)。花白色,达20多瓣,极富香气。遗憾的是,昙花深夜开放、翌晨凋萎,观赏期只有几个小时,人们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欣赏到它那动人艳丽姿态,故有“昙花一现”的典故。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老先生给予爱护和勉励:

  彼苍夫如何,洁气弥四极。

  托命于其中,生物理可测。

  栽培意非厚,倾覆情岂逼;

  蒙庄虽达人,大道亦几息。

  君子蹈其常,愿言矢朝夕。

  还说,“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

  饶诗借“昙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而寄托遥深,达到“情韵绝胜”境界,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到一个国学大师的文化底蕴在少年时代就已崭露。正如他的友人夏书枚先生所说:“选堂既宿学,诗词绘画鼓琴,莫不称著于时,骈文倚声尤精善。尝自言以余力为诗,然观其所为,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险峭森秀,清旷超迈,面目綦多,非琴瑟专壹者可同年而语。”(源自网络)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