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范围、面积】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北部连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县,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和本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东源县,东南部邻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潮州市湘桥区、汕尾市的陆河县、潮州市饶平县。地理座标位于北纬23°23'至24°56'、东经115°18'至116°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99.62平方公里。全市辖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市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地质、地形、地貌】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仅占13.7%左右;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山脉 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市境内主要高峰有铜鼓嶂,海拔1560米;项山甑,海拔1530米;凤凰髻,海拔1497米;银窿顶,海拔1357米;七目嶂1318米;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357米;鸿图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笔1150米。
盆地 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积110平方公里;蕉岭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汤坑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
河流 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格梅潭、松源河、丰良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气候】 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松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市岗背为分界线,平远、蕉岭、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区。
2006年各县(市)年平均气温为21.3—22.8℃,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4—29.2℃;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除丰顺外,其余各县(市)为13.2—14.3℃之间。200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1℃,7月21日在大埔气象站测得;极端最低气温为―0.4℃ ,1月8日在大埔气象站测得。
2006年年日照时数为1488.7-1811.9小时。
≥0.1毫米的年雨日为147-152日,各县差别不大。年雨量为1719.4-2430.1毫米,与常年比较,除蕉岭趋于正常外,其余各县均偏多。其中平远、丰顺、大埔、梅县偏多1-3成,兴宁、五华偏多4-6成。
梅州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形成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热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但因此形成的干旱、暴雨、强对流天气和冻害等又成为影响梅州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梅州市已发现的矿产有54种,已开发利用矿产有40种,共有矿区274个。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钨、锡、铋、钼、银、锑、钒、钛、钴、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钾长石等。
水资源 梅州市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127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千瓦。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如丰顺汤坑邓屋温泉,水温高82-91℃,流量达4459公升/秒。
动物资源 梅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植物资源 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就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果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
旅游资源 梅州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温泉瀑布,秀丽湖山。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热心人士又捐建一批亭台楼榭,修葺许多名寺古迹,增添食宿游乐设施。境内主要旅游区(点)有:千年古刹阴那山灵光寺,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清末爱国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泮坑瀑布,梅县雁南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阴那山天文科普园、松源王寿山,兴宁合水湖山、神光山,五华益塘水库、热矿泥山庄,平远南台山、五指石,蕉岭长潭胜景、丘逢甲故居、释迦文化中心,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丰顺汤坑温泉、龙归寨瀑布、龙鲸河漂流等等。
投资环境
【简述】 2007年,梅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提质增速、民生问题标本兼治”两大目标,狠抓重大项目,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经济增速创13年来新高,全年生产总值4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2.00∶43.21∶34.79,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亮点纷呈。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0.37亿元,增长4.5%。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出台一系列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功举办梅州现代农业招商暨农产品展销(订货)会。全年粮食总产139.44万吨,增长1.8%。其中,其中稻谷总产118.02万吨,增长2.2%,水果总产88.51万吨,增长6.9%;茶叶总产1.07万吨,增长8.1%。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77.44亿元,增长12.2%。烟草、矿业、电力、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不断壮大,荷树园电厂二期、云山汽车迁址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力度加大,深圳盐田(梅州)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不断完善,其他7个县(区)和蕉华工业园确定共建对象或签订协议。嘉应制药成功上市。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45.80亿元,增长14.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09.25亿元,增长16.3%。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5.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1%。1~11月,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02.84 %,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2.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8.9%,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6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2.88亿元,增长18.0%。市场交易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04亿元,增长19.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04.79亿元,增长20.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9.25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63.55亿元,增长19.5%,餐饮业零售额20.38亿元,增长23.2%。交通、邮电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0.15亿吨公里,增长5.6%;完成旅客周转量48.20亿人公里,增长2.9%;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6.75亿元,增长17.6 %;移动电话用户152.47万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1.2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3.49?万户,计算机宽带互连网用户14.28 万户。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广东第一个自驾旅游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闽粤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梅县荣获首批“全国旅游强县”称号。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40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其中国际旅游者8.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2007年旅游总收入41.51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增长14.0%。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89亿元,增长5.6%,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12.43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24.46亿元,增长14.8%。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高速公路)101.79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城镇以上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22.79 亿元,占22.4 %,交通、电信业投资14.92亿元,占14.7 %;工业投资 43.76亿元,占43.0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261?公里,增加396公里(含当年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6.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96.16 公里。
【财政金融】 财政税收快速增长。梅州市财政总收入为76亿元,连续4年超过财政总支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7亿元,增长25.9%,增幅居全省第11位。8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超亿元。金融形势良好。2007年,全市金融行业增加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83.29亿元,比年初增长2.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31亿元,比年初增长0.56%。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5.57亿元,比年初增长5.27%。全年现金净回笼44.34亿元。全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10.08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21.5%。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市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28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出口总额43627万美元(海关数,不含保税区内出口564万美元),增长14.4%,其中国有企业出口91万美元,减少89.1%,“三资”企业出口20770万美元,增长38.5%,私营企业出口22628万美元,增长3.7%。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374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7.3%。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速。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246个,金额299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252万美元(按国家商务部确认口径),比上年增长37.1%。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和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取得了新成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新一轮闽粤赣边区交流逐步开展。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场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上年为100%),上涨4.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2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613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市区为45.1%,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45.8%,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8821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城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29.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18.6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19.8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1.81万人。全年全市社会保险费收入9.32亿元,比上年增收2.49亿元,增长36.48%。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6.7%,28.7万人加入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对象得到救济19.84万人次,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2667人,其中145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618人。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和梅城内涝整治、梅州城区南堤东堤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有效推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0.46‰,死亡率5.48‰,自然增长率4.98‰。
【科教文卫体】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98万人。2007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40项。全年全市申请专利231?件,增长13.8 %,当年授权141件,增长6.0%。普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当年实际招生人数3679人,在校学生1.43万人,毕业生315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快速发展,实际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均有较大的增长。农业户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再免收课本费,农村中小学校C、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两园一基地”基本建成,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全面开放,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亲水公园和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市职校、市艺术学校建成使用。成功举办叶剑英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和省文明城市。文化设施继续完善,文化团体、传播媒介繁荣兴旺,全市电视覆盖率98.7%。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8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66块,其中金牌19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46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4.2万人次。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取得新的成果。“绿满梅州”大行动积极开展,森林围城、绿色通道、林分改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六项绿色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梅城“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进展顺利,新增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4个,建成一批省级生态示范镇、村,梅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平远县通过省林业生态县验收。全年迹地更新面积853公顷,低产林改造5379公顷,林木砍伐量17.16万立方米。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三废”处理得到进一步重视,大多数水泥厂进行了新式除尘,废水排放达标率69.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5%,“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3192.7 万元。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