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歪炮台(位于荔湾区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岛上)及沙面水路。--孙中山《建国方略》
点评:"跨有黄埔与佛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佛同城";把工业区建在车歪炮台及沙面水路以西,花地至佛山之间,如果不是广佛同城,是不可能做到的。
3月19日,广佛两市市长分别代表两地政府在佛山签订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广佛同城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实质性进展。有论者认为,2009年可谓“广佛同城化”的元年。
广佛携手的设想,从最初的“广佛经济圈”到现今的“广佛同城化”,已历时 8年。如果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算起,则已经整整90年矣。笔者认为,孙中山是提出“广佛同城化”设想的第一人。
1919年,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发展中国经济的六大计划。其中的第三计划是建设“南方大港”,其要点是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大港。孙中山把建设“南方大港”的位置选在黄埔深水湾一带,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新广州市的商业区规划在河南岛(今海珠区),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
孙中山是这样设想的:“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歪炮台 (位于荔湾区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岛上)及沙面水路。此水以东一段地方,应发展之以为商业地段;其西一段,则以为工厂地段。此工厂一区,又应开小运河以与花地及佛山水道通连,则每一工厂均可得有廉价运送之便利也。”
“跨有黄埔与佛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佛同城”;把工业区建在车歪炮台及沙面水路以西,花地至佛山之间,如果不是广佛同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显然,孙中山所说的“新建之广州市”,是包括广州、佛山两城的“大广州市”。
为了把黄埔建成 “南方大港”,孙中山在计划中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与整治航道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孙中山主张:“广州港面水界应至第一闩洲为止。由此处起,港面应循甘布列治水道(乌涌与大吉沙之间),经长洲、黄埔两岛之间,以入亚美利根水道(深井与白头之间)。于是凿土华、小洲之间,开一新路,以达于河南岛之南端,复循依里阿水道(沥滘、下滘之间),以至大尾岛(三山对面)。于是循佛山旧水道,更凿一新水道,直向西南方,与潭洲水道会流。如是,由第一闩洲起以达潭洲水道,成一新水路矣,其长当有二十五英里。此水路将为北江之主要出口,又以与西江相通连。一面又作为广州港面,以北江水量全部及西江水量一部,经此水路以注于海。故其水流之强,将必足以刷洗此港面,令有四十英尺以上之深也。”佛山水道和潭洲水道都在佛山范围,如果不是广佛同城,怎能超越广州范围,在佛山水道与潭洲水道之间开凿新水道?
在论及广州河汊的改良时,孙中山还计划“使广州、三水间水道得其改良”,使“每船一往复须行九十五英里者,忽减而为三十五英里”;延长上面提到的黄埔至潭洲水道的新水道,“自潭洲水道合流点起,以至三水与西江合流之处”;“开一直运河于广州与江门之间”。所有这些计划,都需要广、佛两地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涉及广州、佛山两地的计划,可以说是最早的“广佛同城化”计划。孙中山不愧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当年提出的许多伟大构想如今都成为现实,并已被大大地超越。
(源自羊城晚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