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山学说

孙中山的博爱精神在中山的传承和发扬

发布时间:2009-12-01 12:57:21

一 孙中山博爱精神具有普世价值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文化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信孙中山十分推崇 “天下为公”和“互助”这一思想,反对生存竞争说。他常以《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表述自己的最高理想。

    他经常题写“天下为公”四字赠人,告诫革命党人为此理想而奋斗。为了实现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孙中山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他医术精湛,本可成为名医过上安逸生活,但他为了救国救民,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自觉投身革命,长期被迫流亡海外。他长期为革命而奔走,也曾筹集数以万计的经费,他自己没留分文,全部用于革命事业。

    孙中山特别崇尚博爱精神,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精髓,应与三民主义一起倡行。他特别关注被压迫民族人口占大多数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曾直接支持援助菲律宾、朝鲜、越南等国的民族运动,注意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兴起的解放斗争。他认为“博爱仁者,为公爱而非私爱”,“能博爱,即能谓仁”。“仁”包括救世、救国、救人三种。他鞠躬尽瘁,一生实践对“仁”的追求。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精神,体现在他的一生言行中,他是博爱精神的模范实践者。他的政治主张无不体现了博爱精神。他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下层贫苦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倡导人权,改良社会,发展慈善事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提倡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有为四万万同胞牺牲自己的精神;他特别关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享有“东方民族解放之父”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救主”的美誉。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关乎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早年孙中山倡导并实践的博爱精神,如今在他家乡中发扬光大。

    二 孙中山的博爱精神与中山慈善万人行

    中山这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曾被人蒙羞为“有绿化,没文化”。因此,中山人增强了文化意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1988 年开始中山慈善万人行;2002年开始全民读书月;2007年实施建设文化名城战略等。如今的中山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山以新的面貌赢得了国人的赞赏。2005年,中山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在中山的文化建设中,第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山慈善万人行。此项活动自1998年开始,至今每年都举行,是中山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已成为中山的新民俗。

    中山慈善万人行已有21 个年头,共募集善款5.3 亿余元,其中2008年捐的总额达到6163.98万元,创历届万人行活动募捐款的历史新高。因此,同年12月15日,中山慈善万人行摘得我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即 2008 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结出了丰硕果实,极大地推动了中山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山第一所可容纳10个班弱智儿和聋哑儿的启智学校建起来了;为孤寡老残和困难户免费门诊服务的红十字会门诊部建起来了;能容纳200多名社会孤老的度假式养老颐乐楼建起来了;博爱医院建起来了等。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山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山市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可喜成就,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尚美德和博爱、慈善的社会风尚。

    中山慈善万人行赢得了世人的普遍称赞。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曾亲临中山参加、指导中山万人行活动,对中山慈善万人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让中山慈善万人行成为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旗帜、标杆。

    中山慈善万人行传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博爱精神,成为了中山市建设和谐社会的独特的宝贵文化资源。慈善万人行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它融洽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它改善了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培育了和谐文化;它使企业受到教育和启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伴随万人行而发展;它构建了社区关系的和谐,形成了健康的社区文化;它充分发挥了华侨华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中山慈善万人行是在孙中山早年倡导的平等、博爱、互助思想的积极影响下而开放的一朵奇葩,如今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慈善万人行创造性地将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中山城市文化精神,推进了中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博爱已成为新时期的中山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中山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