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客家情缘

[客家研究机构]应加强深圳客家方言的研究和存留

发布时间:2010-02-04 08:27:12

廖虹雷

    深圳是个拥有客家、广府和潮汕三大民系的典型岭南都市。过去有农民、渔民、盐民、蚝民和疍民,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地方语言很丰富,客家话、潮汕话(含福佬话)、广府话,广府话中又含有围头话、基围话等。

    旧时,深圳当地人讲客家占过半数,县城机关客家话和广州话流通。

    深圳当地人习惯把布吉、龙华、石岩、观澜、平湖等镇称为中部客家地区,横岗、盐田、沙头角、龙岗、坪地、坑梓、坪山、葵涌、大鹏、南澳等镇称为东部客家地区。当然罗湖、福田、南头、西乡的粤语地区,也有草莆、布心、新村、莲塘、梅林、大涌、西丽、白芒和麻布、九围等客家围村。

    中部和东部绝大部分人讲客家话,但细心一听,从言语马上可分出是那里人,因为中部客家话较“软”,东部客家话较“硬”。比如,石岩、龙华等中部客家话说“吃饭”的“饭”为“反”,音调下沉;龙岗、坪山等东部客家话说成“范”,音调往上。再比如说“这样”,中部说“恁样”、“俺样”;东部说成“赶样”、“竿样”。有时那怕同一个镇,村与村之间都有些微区别,因此,只要张口说上三几句话,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他是那个村子的人。

    据说,这种语言的特点,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为保护自己的族群而相约俗成的“封闭”做法(台湾客籍学者语)。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语之一。思宗溯源,深圳客家人均来自中原一带,综合各地族谱了解,最早在东晋、汉唐、北宋或明清时期陆续迁徙而至,其中路线大概分为三支,一为豫、鄂、湘至韶关迁入;二为豫、鄂、赣至河源、惠州迁入;三为豫、鄂、闽至梅州迁入。特别是清康熙年间“迁界”和“复迁”时鼓励的举措中,大量内地移民为重建和开发宝安而纷纷落户深圳一带。

    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江淮汉人以及改换了原有语言畲族的口语,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

    深圳客家人(含香港新界)主要居住于较贫瘠的地方。过去由于客家人与本地人(广府人)族群界线明显,因此客家话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被周边方言同化。客家话人口大抵与客家人数量相当,《宝安县志》载,1979年深圳建市前(宝安县)的客家人占总人口56%。根据刘镇发的研究,1911年香港有15.1%为客家人,战后因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客家人占人口比例下降,因此至1966年估计只有6%至12%香港人口会客家话,但是新界依然有十分完整的客家话社区。

    然而,现在深圳的客家方言,我认为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原来相对封闭的客家村落,被开发成大型社区,北方等地语言人口大量增多,普通话成为主流语言;二为青少年和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流利地切换客家话和普通话两种不同的话语,但是,客家话长久下去有被“侵蚀”和“同化”的趋势;三是年青一代认为讲客家话“老土”的微妙心理变化,尤其一些学生不肯暴露自己和家人是客家人;自视用普通话发音构成的现代白话汉语是国家层面的“高级文化”,而不能规范用汉字书写的客家方言是“低级文化”。四是深圳客家方言缺乏研究和没有规范音标体系而不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香港曾有学者预言,一百年后客家话将在香港消失;深圳本土民俗研究人士也担心,不用一百年时间,深圳这个现代都市也会没有客家话。特别令人忧心的是颇具特色的“大鹏客家话”,随着老一辈人的逝世,而将会以“深圳速度流失”。

    据报载,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多位语言学家呼吁“还原”、“振兴”以往那种纯净的上海话,研讨会期间还审订编纂《上海话大词典》。苏州有关方面也积极抢救“吴侬软语”,正在向全市征召6名苏州话“发音人”,最终采录的苏州方言和苏州地方普通话资料,将进入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据我所知,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大学陈乃刚教授曾组织一批学生进行全市方言普查,这是一项远有见和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普查的情况和研究成果及保护意未见公开,自然也就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一直作为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诸多跨学科研究的重点。在国人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今天,建议深圳有关部门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增设深圳方言内容,同时,公开征集和采录几种原汁原味的深圳方言,作永久留存。我想,这对深圳长远的文化建设不无益处。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