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民风

深圳南澳草龙舞

发布时间:2010-02-04 08:31:39

  .《宝安县志》记载:“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南澳镇的渔民区。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大海,拜祭升天),俗称舞“一天龙”。

  深圳南澳草龙舞

   廖虹雷

  深圳市舞龙,民间有布龙和草龙两种。大鹏半岛上的南澳草龙舞,是我见过诸种舞龙中颇有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听说过西南有竹龙舞、广西宾阳炮龙舞,见识过江南的绸龙舞,目睹过香港的金龙舞,近距离欣赏广东新会纱龙舞和湛江东海岛上的人龙舞表演。这些龙舞的“龙”都是需要较长时间制作,并且可以反复使用;而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大海,拜祭升天),俗称“一天龙”。

   龙 舞 的 历 史

  《辞海》里对舞龙有这样的阐述:“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龙舞,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舞作舞。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

  龙舞,流传历史悠久,上古黄帝时代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有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形象。汉代的《春秋繁露》等史籍就有舞龙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则更为盛行,唐代文学家张说有“龙街火树千灯艳”诗句,南宋词人辛弃疾有“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名句,都是描写节日龙灯的盛况的。宋代吴自牧著的《梦粱录》记载龙舞更为细致:“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到清代,制作龙灯的技艺更加成熟,舞龙的场面也更加盛大。据清代《沪城岁事》记载,舞龙灯“环竹箔作龙状,蒙以洛,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宫清民乐’。”舞龙发展到今天,据说中国龙舞有110种,常见有地方特色的也有几十种,如纸龙、布龙、竹龙、草龙、绸龙、木凳龙、人龙、火龙、滚地金龙、舞醉龙和“铁水花龙”。人们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人畜四季平安和风调雨顺丰收年景,是我国人民群众创造的聪明智慧的文化习俗。

   南澳“民”舞草龙的来由

  丁亥年大年初二,我和深圳市非物产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几位同事,驱车60多公里来到南海之滨的大鹏半岛南澳镇,观看南澳渔民扎草龙、舞草龙和送(化)草龙的整个表演过程,数千群众围观,一条长街,龙舞之处,鞭炮礼花冲天,春节气氛十分热闹,场面非常壮观。

  南澳舞草龙,始于何时?陆地上无半寸土地的渔民,不舞海鱼,不舞豚鲨,唯独舞草龙,何因?我走进南澳舞草龙的老艺人李容根和何连胜等老人中间探访后,略解疑团。  

     南澳镇,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宝安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南澳村。因西部海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曰澳)海水蓝绿,初称‘蓝澳’,后以地理位置易名。今镇府驻地旧无圩。从大鹏析置后,沿称‘南澳’。”

  南澳渔民,旧称“疍民”,土称“疍家佬”。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载:“粤东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种名为疍户,即猺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粤民视疍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促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

  古时南澳渔民,受世人歧视外,还要受海啸、台风的威胁。“渔民对海具有一种既亲切又惧怕的心理,故在出海前要到附近的神庙祭祀后,才扬帆出海;每只渔船都安置海神位,若遇风险便点烛、烧香、祈祷。”(《宝安县志》。新安县、宝安县同属深圳市旧称。)渔民崇拜海神除妈祖之外,非海龙莫属。

  南澳渔民一出港湾,就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旧时无雷达,无气象报告等现代设备,海上突然刮起龙飓风,巨浪瞬间把船翻沉,一家大小丧生大海。因此,每逢初一、十五,疍民在船上架起香炉,燃烛烧纸,朝天跪拜,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当地渔民代代相传有个晚上,妈祖显灵托梦给南澳的一位渔民老人,说每年的正月初二晚上,众人合力用舞龙和香火的方式,压制龙飓风,可保出海安全。渔民把梦当真,当年的大年初二就由有威望的人家,组织青壮年渔民

  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插满高香,晚上数十人在沙滩上舞动草龙,奉上祭品,随着震天的敲锣和鞭炮声,向海祭拜。

  由于他们以船为家,岸上没房没地,只能年初二那天就近到山头割草,稍晒半天,黄昏将草扎成龙,晚上插香舞龙。舞完后不可能把草龙搬回船上贮放,就地在海滩上将草龙焚化,意指龙归大海,希望龙王爷保佑来年风平浪静,四季平安,鱼获丰收。

  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的祭海习俗就这样形成了。据陈新娇老人(87岁,1992年去世)说过,她10岁时,大约民国初期(1915),因官府征税过多,渔民负担过重,迫于生计做年他们也要出海。这一年的南澳舞草龙祭海推至正月十五才进行,结果就在这一年内,有一户渔民出海打鱼遭受海难。从此,南澳渔民定在大年初二舞草龙祭海,不敢随便变更。

  南澳的舞草龙习俗,全靠口耳传授,没有文字资料传承。据原南澳公社渔民大队支部书记李容根(现年74岁)讲述,他8代前由福建沿海飘泊过来,他父亲说过南澳舞草龙有一百年历史。解放前,在他八九岁时看过父亲(李丁,1872年出生,1944年逝世)舞草龙祭海。记得他母亲还说过他的祖父也是舞草龙活动的人。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容根他亲自在海边沙滩上舞过草龙;六七十年代渔民新村建起来了,渔民上岸,他当上渔业大队书记时还带领草龙队,在渔村每条小巷为家家户户拜年。现在,他三个儿子都是舞草龙的骨干。三代舞龙,四代相传。

  舞草龙习俗,曾经在“文革”时期被迫中断10多年。开放改革后又恢复、建立了新的舞龙队伍,特别是2004年春节,祭海场面隆重,草龙舞得非常热闹,不单本渔村渔民参加,镇上的人参加,许多从香港回来的原南澳籍渔民和镇外面的人,也赶来看热闹,观众熙熙攘攘,人数达到上万。
  

                  大年初二扎草龙
  

    南澳渔民,历来重视过年舞草龙的习俗。传统的南澳蜑民过年风俗很独特。他们认为春节是神圣日,不能喝粥或饭汤,否则出海遇大风雨。吃鱼忌翻身,担心海上翻船。除夕晚祭祖要吃斋,因为此日弥勒佛坐位。这天最重要的事是祭海神,拜祖先。吃完年夜饭洗“柚子叶水”,“柚”“佑”谐音。零时放鞭炮,叫做“试年更”,一年更新。渔民过年非常敬重渔船,除“令旗”外,全船重要部位都要装饰一番。船头贴福字,船眼贴“龙睛神采”,主桅贴“顺风得利”,船尾贴“海莫扬波”,舵上贴“万军主帅”,船舷两侧货物进出口处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以驱邪。船仓门贴上喜庆春联、挂灯笼、摆年桔,整船装扮一新。

  然而,南澳渔民过年最热闹的莫过于舞草龙。大年初二那天,威风锣鼓敲响,鞭炮此起彼伏,船船户户喜气洋洋。港湾里青壮年渔民不再出海,也不探亲访友,全天做好各项准备,专门晚上耍火龙祭海。

  年初二打早,渔民们到三四公里远的山坳割来两种野草,一种叫剑草,较长、较硬,便于稳固“龙节”长度;另一种是净草,较柔软,便于插香,也使香火舞动时不容易散落下来。割好了10多担草挑回村东头,在天后宫门前稍作晾晒。下午5时左右,一百多位渔民们穿上绣着龙图案的黄色唐衫裤,腰束红绸,在一阵阵锣鼓声中来到天后宫门前的路上,一字排开。130多人以三五人为一组,纷纷用咸草绳把野草扎成每节长1.2米、直径25厘(带有弧度),中间穿支小竹子的“龙节”;然后再用一条1米多长带桠叉的小木棍,牢牢把“龙节”撑住。别的地方扎“龙身”9至18节,最长24节。而南澳草龙节数达33节,由33人舞,意指“生生猛猛”。扎的节数不能随意,需按当年村中出生男丁多少而定,最少33节,如果全村有男丁百余人便扎60节以上,但必须是单数,历史上曾扎过60多节。节与节之间用红绳子连接起来,这样形成一条八、九十米的长龙。整条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组成。最难扎的要算龙头了,需用直径80厘米的大箩筐做底衬,四周扎上密匝匝的草,草龙的眼睛用一大把香火捆扎装点,如今改装两支大手电筒,强光耀眼。龙头额前挂上一个5寸大圆镜子,以作照妖驱邪。龙头还要配上红红绿绿的一堆饰物,使龙眼、龙须、龙角、龙鳞活灵活现。此外,还要用干草扎成圆滚滚的龙珠和三叉形的龙尾。这样,扎成一条上百米的长龙便活灵活现。
  

熄 灯 舞 草 龙

  南澳“舞草龙”又称“舞火龙”,南澳渔民这个风俗,《宝安县志》就有记载:“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南澳镇的渔民区。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

  晚上7时正,舞龙开始。这时天慢慢黑下来,舞龙队主持人何连胜虽已年届花甲,但非常壮实,他带领几位渔村长者,在龙头前方摆上香案、水果供品,点燃香烛、元宝纸钱,向大海合掌祈祷,拜祭天神和海龙王。拜毕,请渔村一位德高望重老渔民进行点睛仪式,向龙头三鞠躬,并将作眼睛的两扎香火或手电筒点亮。与此同时,大家一起点燃数10万支香火,密集插在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一溜长的火龙,顿时烟雾腾腾,香火闪闪,极为壮观经精选的130多位渔民汉子,威风凛凛地在草龙旁就位。随着舞龙队主持人何连胜老人一声:“起舞罗!”一百多名队员跟着欢呼,两套大锣鼓敲起,锣鼓声震天,长串鞭炮,火光闪闪,冲天鸣响;,接着,一位舞艺娴熟的渔民师傅高擎火龙头,向着天后庙俯首三拜,此时,长3公里多的街灯全部熄灭,一片黑暗中,只见擎起的龙头两眼射出亮光,龙须飘逸,龙身点燃的香火闪闪发亮,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向着渔民村进发(当时渔民村还没有大街,只有一排向海的房子,火龙穿着小巷向家家户户拜年。1962年前未建渔民新村时,便在海滩上舞)。手擎插满香火的龙珠,边倒退边引导火龙头前行。

  为引路安全,何连胜等几位壮汉用手拉护着龙珠舞者,同时护送着龙头,跟随锣鼓节奏走八字马步,进三步,停一步;火龙珠引诱着草龙去扑抢、玩耍。戏耍是模仿想象中的蛟龙扑抢宝珠的动作,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或摇头,或摆尾,或矮步走,或踮脚舞动,舞成蛟龙出水,戏珠漫游,摆尾脱皮,特别是龙珠戏舞,龙头跟着舞动,龙头舞向右,长长的龙尾就摆向左,龙头舞向左,长长的龙尾就摆向右。为使首尾长达百米的舞龙队员听见锣鼓,步伐协调,安排龙头一套锣鼓队,龙尾又一套锣鼓队, 全体舞龙者合着锣鼓点,逶迤曲折地舞动前进。

  龙头所到之处,临街的渔家门口或商后,各自点燃1万响至10万响的鞭炮,在鞭炮火光中,龙头趋前拜年,鞭炮越多越响,龙头舞得越来劲。一路鞭炮在近身炸响,毫不畏惧的舞龙头者,以最敏捷的身手和熟练的技巧,左右虎步前行。这优美的舞步、强健的体魄和敏捷身手的龙头师傅,往往被人们视为英雄。

  龙头插的香火多,加上本身的重量,足有六七十斤。所以舞龙头者花力气大,需准备15人轮换,每人舞5至10分钟就会气喘吁吁,加上鞭炮浓烟熏焗,必须换人。龙珠准备5人换舞。第二节也要配2至3人,因为龙头插的香火多,温度高,烟雾浓,火龙向前舞动,高温浓烟向后飘,第二节舞的人也十分辛苦。一条焰火闪闪的长龙伴着锣鼓声,且舞且进,浩浩荡荡,不时有大人小孩从龙身底下穿过,以求龙马精神,新年行运。只因为没有街灯,容易发生安全问题,龙岗区公安分局调来150名警察,沿舞龙队伍两侧拉起警察警戒胶带,才没有让大量群众穿插。火龙舞至渔村前街十字街口,龙头转向广场,龙身立即转成一个大圆圈。龙头向南方拜三拜,(传说龙是从南海跃起),接着,再沿沿海码头方向舞去。

  本来白天天晴日朗,谁知,草龙一“起舞”时,洒下了毛毛细雨,舞到广场时,雨点变大,但是到海边化龙时,小雨停了。老百姓说“龙”显灵了,龙从海上带出水来,像北方瑞雪兆丰年一样,南澳渔民会获个丰年。主持人何连胜告诉我们,更巧的是有几年眼看着要下大雨,雨水会把草龙的香火浇灭,舞不舞?舞!他们决定风雨无阻。结果,当把草搬出来扎龙时,乌云散开,滴雨未下。
  

 海 边 送 草 龙

  晚上8时左右,舞草龙的队伍来到大海边月亮湾码头,渔村男女老少几千人,围住高高的堤坝围栏,一起观看送龙仪式。

  在锣鼓声中,火龙向西北方向拜三拜(传说龙归西北方安身),燃放鞭炮,然后把龙头放在海边码头水泥地板上,一节一节“龙身”依次叠上,最后龙尾放下时,主持人何连胜领着舞龙队友,一边燃烧纸元宝、蜡烛和龙衣(纸上画的龙衣),一边祭拜。然后点燃草龙。站在海堤上的渔村群众,也把手中各色彩珠、鲜花、祭品抛向大海。刹那间,海边锣鼓威震,草龙燃烧,焰火冲天,鞭炮齐呜,烟花绚丽,人们欢呼呐喊,祝福新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当草龙化为灰烬时,何连胜等老人喃喃细语,轻轻把草龙的灰烬扫进大海,目送着它随那海浪飘向远方。

  这时码头、街灯全部亮了起来,舞龙队员和渔民们带着欢乐、吉祥慢慢离开码头。

  草龙舞从扎龙、舞龙到送龙整个过程,历时三四个小时。南澳渔民又热热闹闹地耍乐了一个大年初二草龙舞节。
            南澳草龙舞的特征和价值

  南澳草龙舞,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迹保护项目,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认为南澳草龙舞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源于渔民生产习俗特征:舞草龙习俗源于南澳渔民在海上生活和作业的需要,希望舞火龙能镇住蛟龙,出海捕鱼时风平浪静,合家平安。由于渔民贫困,只能廉价取材,上山割草扎龙;因为疍民船艇如蛋壳般小,岸上又没地没屋,不能大量贮放舞草龙的物资,所以产生了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晚舞龙和化龙的独特舞草龙习俗。二、蕴涵民间信仰习俗特征:当南澳渔民在旧社会无法征服海洋的时候,只有借助神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就想到龙。通过舞草龙的形式和一整套祭拜程序,祈求海神和妈祖保佑,寻求和激发一种精神力量。三、充满节日喜庆文化特征:南澳舞草龙习俗固定每年大年初二的时间、固定在天后宫至海滩一带的地点,百年不变;既是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又使传统的春节,增添龙的图腾和地方祭典风情的民俗文化含量。

  今天传承和研究南澳草龙舞,有如下3方面价值,首先,历史价值。舞草龙祭海习俗,体现了南澳渔民的传统社稷文化,承载着南澳渔民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飘泊的历史,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通过“一天龙”娱神及祭祀天地神的形式,使古老的渔民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这对研究南海渔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民间艺术价值。舞草龙祭海活动,是深圳典型的渔民文化风俗,它较突出地反映了解放前渔民的社会地位、文化思想、民间信仰和文化内涵;通过扎龙、舞龙和祭海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现,对挖掘和弘扬深圳地区沿海渔民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再次,社会价值。 舞草龙活动固定在春节期间,和中国传统的喜庆大节相结合,除了展示南澳渔民的智慧以外,还给地处边远的渔村营造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万民同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