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天山行

《亮剑》故事原型揭秘 ------农四师六十六团前身的英雄事迹

发布时间:2011-03-18 09:36:42

    至今仍在荧屏上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其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李云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剧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农四师六十六团前身部队的战斗事迹,似乎不太为众人所知。今年1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今农四师六十六团前身)进驻伊犁61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电视连续剧《亮剑》第一集开头就出现字幕:“1940年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于晋中某地区遭日军合围。为掩护师机关及野战医院转移,八路军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各一部,在苍云岭主阵地的三个山头上,与日军3000多人展开激战。八路军连续发起了13次攻击,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八路军新一团在团长李云龙的指挥下,数次率全团向日军实施反突击,战斗极为惨烈,主峰阵地反复易手,攻守双方均伤亡惨重。”

根据《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实录》

    《陈赓大将》《从冀南到伊犁》和《六十六团志》等书记载,李云龙率领的“八路军新一团”就是农四师六十六团的前身部队。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在接受《中国老年》杂志采访时说:可以肯定,《亮剑》

    故事原型就是陈赓率领的部队三八六旅新一团(十六团)的战斗事迹。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新一团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北省冀南地区的爱国志士纷纷起来,组织民众,拿起武器,成立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等抗日武装。1938年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七六九团四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及一个骑兵连组成八路军东进纵队,来到冀南开展工作。为加强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将“冀南抗日模范游击支队”等几支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进纵队三个团。1938年8月1日,在河北省曲周县赵砦村,由三八六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主持,将“东进支队”“东纵一团”“东纵二支队”合编,命名为“新一团”,隶属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自此,一支英雄的部队诞生了!

    1939年2月7日,新一团第一次跟随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打仗,就创造了平原地区诱伏战的典型战例——香城固战斗。丁思林团长、程悦长政委(解放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带领新一团,连续袭击威县、曲周等县城,有意激怒日寇,诱敌出城。2月10日,被激怒了的日寇果然中计,抽调第十师团四十联队一部,派出汽车9 辆,运载一个加强步兵中队,寻找八路军作战。当日军9辆汽车全部到达香城固村北街口伏击圈时,埋伏在东、西、南三面的各参战部队一齐开火。日军一看中了埋伏,马上掉头往回跑。北面是伏击圈的入口,地势低,既无法在战前修筑工事,也无法在战前设伏,接受堵击将“口袋”扎紧任务的正是新一团。眼看日军就要冲出包围圈,在这危急时刻,三八六旅副旅长许世友带领新一团二营迅速冲了上去,向日军猛烈射击。在战斗中,新一团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就拼刺刀,硬是打退了日军的4 次冲锋,让日军未能前进一步。灭绝人性的日军向新一团阵地投毒瓦斯弹,很多人中毒。丁思林团长立即组织战士们将集束手榴弹投向毒瓦斯,炸散了毒气,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冲锋号一响,八路军战士跃出阵地,端着刺刀,冲向日军展开肉搏拼杀。到深夜12时,安田中队和四十联队补充大队被全部歼灭,共歼敌250名,活捉8 名,烧毁汽车9辆,缴获山炮1门、九二步兵平射炮2门、迫击炮1门、步枪128支。在这次战斗中,新一团打得勇、冲得猛,敢和日本鬼子拼刺刀,被朱德总司令赞誉为“模范青年团”,后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正式授予“ 朱德模范青年团”的光荣称号。日军在香城固遇伏后,恼羞成怒,集结七八十辆汽车,载着2000多名鬼子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寻找三八六旅,企图报复,其先头装甲汽车上贴有“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陈赓旅长率领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转移作战,甩掉敌人,高歌凯旋进入太行山。

    1939年7月初,日寇抽调5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丁思林团长率新一团开展游击战,连续对太谷县黄桂镇、榆社县云簇镇的日军进行夜袭。7月9日,在山西榆社县西周村外,丁思林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被流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当天夜里,三八六旅召开了万余人参加的追悼丁思林的大会。为表达对丁思林同志的哀思,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写了《悼丁思林同志》一文(此文收入《邓小平军事文选》)。

    百团大战中的十六团1940年5月,新一团在山西沁源县进行整训。6月7日,陈赓宣布师部命令:“新一团命名为三八六旅第十六团”,列为八路军正式序列。

    1940年8月20日,十六团参加百团大战,攻克正太铁路上的芦家庄车站。

    9月2日,为掩护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直机关、三八五旅炮兵部队和后方医院转移,十六团受命在昔阳县卷峪沟阻击日军。敌3000多人在两架飞机的配合下,向我阵地扑来。因敌众我寡,十六团阵地被突破。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命令:要死守阵地,没有命令不得撤退!谢家庆团长亲率三营冒着敌人的炮火杀上阵地,一营、二营跟上,与鬼子展开白刃格斗,向日军发起连续13 次猛攻,终于夺回了三个山头的阵地。冲锋与反冲锋,攻击与反攻击,短兵相接,比的不仅是力量,比的更是意志。十六团顶住了日军多次冲锋,坚守住了阵地,激战15个小时,毙敌300多人。待八路军首脑机关、后方医院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后,十六团奉命撤出战斗。战后,一二九师表扬卷峪沟参战部队“坚决、勇敢、机动、灵活”,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等首长亲临十六团慰问。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亮剑》第一集开始的场景,除了时间不合之外,反映的就是十六团卷峪沟阻击战。

    经过短暂休整后,十六团接到新任务:攻打榆社县城。9月23日夜,十六团和兄弟部队按预定计划向榆社县城推进,准备奇袭,为敌人所察觉,于是改为强攻,但激战一夜未能攻克。24日,部队重新部署,调整火力,发起第二次攻击,十六团三营五连一排长连破五道铁丝网后英勇牺牲。敌人负隅顽抗,释放毒瓦斯。陈赓为了避免部队大的伤亡,命令暂停进攻。25日,在第三次攻坚战中,十六团二营正副营长在冲锋时壮烈牺牲,八连最后只剩下18个人,仍在坚持战斗。25日黄昏,历时三天的榆社攻坚战终于胜利结束,我军拔除了榆辽公路上的全部敌据点,解放了榆社县城,全歼该城守敌。10月30日,十六团参加了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的关家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在武乡县关家垴地区将日军岗崎大队500余人包围,血战两日,与日军肉搏拼杀,反复争夺阵地,最终歼敌400余人。

    开赴延安途中的韩略村伏击战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部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闪击延安。为保卫延安,中央军委决定调十六团到延安。

    1943年10月,正当十六团准备开赴延安的时候,日军调集十六个大队和伪军一部,对晋冀鲁豫边区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并从华北各地调集军官120多人,组成“战地观战团”进行参观。10月22日,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率十六团突破重围,进抵临汾附近,获悉临汾日军可能东进,随即设伏于临汾以东韩略村地区。

    23日,王近山带领连以上干部,详细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24日晨,日军“战地观战团”的13辆汽车大摇大摆地在公路上行驶。王近山化装成农民模样,挑着两只筐子,站在山梁上,眺望公路,看着日军进入伏击区。战斗信号一响,预伏的十六团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经3 小时激战,将日军一个分队和“观战团”共240人全部歼灭。这一战斗,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1人、大佐联队长6人、少尉以上军官120多人,迫使日军慌忙调回进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兵力,增援临汾地区,打乱了敌人的“扫荡”部署。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闻讯暴跳如雷,马上调集500 日军,在6架飞机掩护下,向韩略村追击十六团。十六团官兵巧妙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在民兵和群众的支援下,渡过黄河,12月初胜利到达延安。

    十六团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蟠龙战役、沙家店战役、宜川战役。

    1949年1月,全军部队统一整编,十六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第十七师五十团,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的战役,进军新疆。1949年12月26日至1950年1月18日,五十团奉命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进驻伊犁惠远城。根据新疆分局指示,刘光汉团长担任中共伊犁地委第一任书记,率部分党员干部到地方开展建党建政、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工作。1951年11月,为加强空军建设,抽调五十团300多名干部战士前往兰州组建西北军区(今兰州军区)空军。1953年,根据中央关于新疆部队改编屯垦的命令,五十团被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农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1969年,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六团。

    有着“ 亮剑”精神的新一团(十六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敢打敢拼,能打硬仗,机动灵活,英勇顽强,立下了一个个彪炳军史的赫赫战功。

    1955年授衔时,从新一团(十六团)走出的王才贵、程悦长、查玉升、雷震、廖冠贤、陈金钰、张春森、袁学凯均被授予少将军衔。

    61年来,六十六团广大军垦战士发扬“亮剑”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至今仍是维护伊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耕夫

来源:兵团 日报

主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