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惠台经贸政策绩效评估
近年来,大陆借“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两会协商”等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惠台经贸政策,涉及经贸、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不但涵盖范围广惠台措施多,而且内容份量重,经济效益好。其出发点不但在于助力台湾经济发展,更着力于惠及台湾基层民众。然而,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利益传递的多环节性,导致台湾基层民众受益大陆惠台政策未及预期。未来,大陆应一如既往地从台湾民众利益出发,调整落实惠台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大陆惠台政策频出并倾力落实,体现大陆诚意善意
近年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助力台湾经济和惠及台湾民众,表达诚意善意,大陆出台了一系列惠台经贸政策。诸如2005年5月首次“胡连会”期间,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的“三项决议”,开启了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口大陆市场;2006年4月,在首届国共经贸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2007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大陆方面进一步采取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3项政策措施;2008年12月,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受权发布的让两岸民众受惠、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及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十项惠台政策措施”;2009年5月在首届海峡论坛上,王毅受权宣布的“八项惠台政策”,等等,不胜枚举。
综观这些惠台政策,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大陆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涉及经贸、农业、旅游、港航经济等多个领域,受益面从大资本集团到中小企业、农渔业者乃至个体工商业者,几乎涵盖台湾各阶层群体,但相对集中于农林渔业(2007年出台的13项惠台政策中就有7项涉及农渔业)和企业社群。
其二,开放幅度大,利益空间广阔。大陆近年来出台的惠台政策不但开放幅度大,而且利益空间广阔。如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口方面,自2005年8月1日起,大陆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菠萝、蕃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等15种鲜水果实施零关税,而其原关税在l5%左右,且自2007年3月20日起,又增加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甘蓝、花椰菜、丝瓜、青江菜、小白菜等11种蔬菜和鲳鱼、鲭鱼、带鱼、比目鱼、鲱鱼、鲈鱼、虾、贻贝等8种水产品实施零关税。这些农产品的零关税进口政策刺激了台湾对大陆水果、蔬菜和渔产品贸易,2007年大陆和香港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输入地。而就大陆惠台政策的经济效益来看,也是相当显著的。据大陆海关总署消息,截至2010年11月底,已累计有4332万美元台湾农产品以零关税进入大陆,税款优惠共计5347万元,对于稳定台湾岛内水果市场价格和增加台湾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而大陆居民赴台游自2008年启动即稳步快速成长,至2009年赴台旅游人数突破60万人次,2010年更高达165万人次,为台湾创收超千亿新台币。
其三,关注民生需求,照顾基层民众利益。基层民众是大陆惠台政策的重要关照面。如通过“紧急采购台湾过剩水果机制”,对台湾应季滞销水果实施大批量采购,以保障台湾果农收入,减少相应损失。另如ECFA早期收获特别针对台湾传统中小企业和农业实施让利。大陆承诺对台湾降税产品中有近一半属于敏感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包括汽车零组件、袋包厢、内衣、小家电、手工具等,这些产品将因ECFA早收清单的落实而获得平均多达10%以上的关税降幅,从而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
其四,措施绵密配套,落实细致有效。在惠台政策的具体落实方面,大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政策配套、资源整合各方面倾力推动。如为保证台湾农产品能顺利快捷通关入境,降低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运输成本,大陆海关、国家质检总局和有关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交通部等相关方面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捷措施,如建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优惠台湾水果经销商;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运输可以享受“绿色通道”通行费优惠政策等。落实“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方面,主要通过海旅会积极调度,从增加赴台旅游开放口岸和赴台旅游组团社家数、促进业界交流、推动各地特色团体游,并积极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通过工作磋商机制,就赴台游市场的运行及时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共同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做好赴台旅游的品质保障工作等,保障了大陆居民赴台游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上述特点,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大陆对于台湾同胞的善意和诚意,体现了以台湾人民利益为考量的理念:大陆惠台政策的核心诉求在于通过助力台湾经济和惠及台湾民众,以表达对台湾人民的友好善意,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共同繁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一方面保障了大陆的惠台政策可以得到具体落实,让台湾民众真正得到实惠。
回顾近年来大陆惠台政策的实施,可以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台湾民众解决了面临的困境,在岛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大陆的善意也逐渐被台湾民众理解和接纳。据台“中央社”报道,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耿曙在2008年4月13日的“两岸政经转型与民主发展”研讨会中透露,根据政大选研中心的民调结果,大陆施行惠台政策后,认为大陆对台湾不友善的台湾民众比例出现显著变化,从2004年7月的60.5%,降为2005年5月的16.3%,显示四成左右的台湾民众想法可能被改变。另据大陆学者李家泉观察,迫于岛内主流民意的客观压力,民进党正进行全方位调整。如对于两岸议题,民进党已重点由过去的“反中”逐步转为当前的“反马”,以求淡化“逢中必反”印象;对于商签ECFA,民进党也重点放在对马英九当局的监督制衡上,不似以往夸大扭曲对“台湾主权”及经济等方面的“危害”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值得关注,尽管尚未涉及本质调整,但均与大陆积极的对台政策、有效的对台工作有关。事实上,由于赞同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已成为台湾主流民意,民迸党刻意回避两岸议题,并开始显现谋求与大陆接触和调整两岸策略的迹象。这些都说明大陆的惠台政策在经济效应显现的同时,也在收获社会效益。正如李家泉先生所言,大陆的“惠台”政策不可能不起作用,中共中央最高层“以民为本”的理念与行动,必将为广大的台湾同胞所了解、理解并逐步
接受。
但应看到,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岛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利益传递的多环节性,致使大陆惠台政策的善意被歪曲、台湾民众受益程度不如预期、对大陆善意感受不足。此外,大陆的跟进宣传不够,特别是针对台湾“三中”人群(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层民众)的政策宣讲不够,也是造成“基层民众感受不足”
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持贯彻落实惠台政策。让基层民众真正受惠
胡锦涛总书记曾郑重表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大陆惠台政策符合台湾民众利益,有利于增强两岸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因而应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持续着力,有效贯彻落实。
首先,应摒弃功利主义,真正以诚相待。正如大陆著名学者陈孔立先生所言,“在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期,两岸共同需要的是诚意、善意和创意,信心、决心和耐心。”大陆的惠台政策诉求点在于关照台湾民众利益,借以建立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惠台”即惠及同胞兄弟,因而不应存功利之心,而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点点滴滴的积累。
其次,对既往的政策执行情况加以客观评估检讨,以便加以调整,使惠台政策落到实处。大陆的惠台政策业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果,但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检讨。
特别在如何使惠台政策深入台湾中南部、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和中下阶层民众。如适度加大惠台政策的惠农力度,直接与农渔会联系,尽量规避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基层农渔业者,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让“和平红利”更直接地惠及中下层。
另外,加大舆论宣传,特别是针对“三中”群体,有效传达大陆惠台政策的诚意和善意,以矫正视听,获取台湾民众的普遍认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