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在台湾“大选”中的角色
台湾“大选”既是岛内各股政治势力的竞技场,也是国际势力藉机染指台湾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美、日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高度关注台湾选举,把手伸进台湾,谋求对台影响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美、日等国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其对2012年1月台湾“大选”的立场。现阶段,美、日等国在台海地区的最大利益交集就是维持台海稳定,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分分享“和平红利”、“经济红利”。多种因素影响美日等国在此次台湾“大选”中的立场。
一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不会片面支持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随着我综合国力的上升,我在众多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影响力上升,美日等国不能不与我合作,需要中国的支持。经济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环境上应对全球气候暖化、地区热点上应对朝核危机,奥巴马政府在临近其自身选举的时刻更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美方不愿冒风险去支持一个不承认“九二共识”、挑战中国大陆的候选人。欧盟、东盟等国也希望与中国大陆合作,共同应对欧债危机等多种挑战。
二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各方利益。包括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和地区都因为近年来台海局势缓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分享到日益广泛、厚实的“和平红利”、“经济红利”。美同等国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当两岸关系处于缓和、稳定的状态,台美关系、台日关系才得以发展,甚至不断有所突破。
三是支持马英九连任,方能确保美、日等国利益最大化。马连任,不会挑战、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及 “民主价值”。恰恰相反,更能配合美国的经济要求与重返亚人的战略部署,更能实现美国的利益、满足国际社会的要求。虽然对于马英九“亲中”的疑虑始终无法消除,虽然情感上、战略上,美日希望扶植民进党制衡国民党,“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但现实利益的考虑及美国国力的衰退,迫使美日等国以台海稳定为优先,舍蔡英文而挺马英九。
美国目标明确、策略灵活
美国自我期许在台湾“人选”中扮演监督者、仲裁者的角色,使蓝绿双方都感觉到来自华盛顿的温暖。但不同于对台湾此前几届选举的“始终模糊”,此次选举中,美方目的明确,就是确保马英九连任,而且愈到选举后期,日标愈明确,操作愈明显。但同时,美方极力保住甚至提高蔡英文、民进党的制衡力量,以便选后有效牵制马英九“亲中渐统”。因此,美困采取明暗两手,明的挺马较多,暗中扶蔡也不少,希望双方旗鼓相当,最后由美国决定谁胜出。
美方操作策略、手法灵活细腻,力求避免负面效果与反作用。在2011年4月底蔡英义党内初选出线,到11月下旬正式登记、启动选举这一时期,美围采取平衡与中立的两大策略。一是采取平衡手法,使蓝绿双方旗鼓相当,选情胶着、拉锯,以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使双方都有求于美方。因此,时而挺马、时而扶蔡,不让任何一方领先太多。8月下旬,蔡公布“十年政纲”后声势看涨,美方随即对蔡访美低调处理,但为安抚民进党,又爆出台驻美“总领事”刘姗姗案,令马英九当局灰头土脸。二是尽量保持中立,不偏袒、不得罪任何一方。对蔡的接待规格比照当年马以国民党主席身份访美时的规格,当时马见到了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立克,此次蔡也见到了副国务卿托马斯•奈兹。美方不限制任何人、任何前任官员挺马或挺蔡。美国国内总有不同色彩的智库、学者或前任官员为马或蔡说话、撑腰。
但11月25日登记结束、选战正式开打后,美方改变“中立”、“平衡”策略,断然采取强力“挺马扰蔡”策略,抬马英九选情。媒体分析美国的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美方担心马“阴沟翻船”,不慎落败,坏了选后“勒索”马当局的如意算盘。二是美方深知马胜选把握较大,因此送马人情、给马做球,以便选后向马开口要个好价钱。二是美国在众多国际和地区事务上有求于大陆,挺马等于做顺水人情给大陆。美方施展影响的手法绵密、多元,口头上不断强调“中立”、不会以任何方式干预选举或支持特定候选人,但实际上却是接连出手,层层加码,亮出“杀手锏”,作出积极明显、多层面、大动作“挺马”表态,顾不得外界对于美方干预台湾选举、支持特定政党的质疑。
美方五步骤“挺马”
美方采取五大步骤持续释放有利马英九选情的信息。一是透过美国有关智库和学者放话,从而使那些习惯为民进党、蔡英文说话的被消音。从右翼的美国传统基金会到亲绿学者任雪莉(Shelley Rigger),甚至蔡当年在伦敦政经学院的老师雅胡达(Michael Yahuda),曾在选前分别预言一旦蔡上台两岸将陷入僵局,甚至掀起台海风暴,而马则成为各方最为安全的选择。二是由美国主管亚太事务的官员上阵表态。早在蔡访美“面试”失败之际,美方对蔡的疑虑就透过媒体表露无遗。白宫以匿名方式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公开质疑蔡稳定两岸关系的能力:“她让我们深切怀疑是否有意愿及能力,维持两岸近年来所享有的稳定。”三是美方派遣重要官员赴台访问,短期内先后有商务部助理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及开发总署署长等三名高官访台,引起侧目。四是在选举的最后关头,美方持续发表对马的信任表态。2012年1月6口,美国在台协会(A IT)官员向台“国安会”简报奥巴马政府的“国防战略指导文件”,凸显美方对马当局的信任。选前最后两天,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在台湾公开接受媒体访问,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都接受的必要的妥协方式,符合多方利益,若马连任,会让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各方“松一口气”。五是美方向马送出多重“大礼”。继2011年9月美国宣布总额达58.2亿美元的对台军购后,12月2l口,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AIT)召开记者会,宣布将台湾列入美国的“免签证计划”。境外媒体报道。据知道内幕者透露,在此之前,蔡派亲信萧美琴等赴美游说,希望美方不要在选前披露此项信息,但美方不为所动,而且以公开记者会的方式高调宣布,不啻直接向台湾选民表达美方明确的挺马立场。马胜选当晚,美国白宫即发电致贺。
蔡英文、民进党一直对美方做最大的争取,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民进党内没有人相信美方最后选择马英九的事实,到选举的最后一刻才如梦初醒,以致恼羞成怒。蔡选前两天无故取消了记者会,选后余怒未消,拒绝与美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见面。萧美琴谴责美方一再保证中立,但支持特定政党的言行已违背这一承诺,民进党深感“遗憾”。
日本方面也于2011年9月与台湾签署台湾投资协议,内容包括投资促进、保障与自由化,标志台日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欧洲议会曾于2011年4月通过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台湾与新加坡经济协议协商取得进展的同时,新西兰宣布启动与台洽签经济协议的共同研究。这些都对马的选情构成正面助力。
美国大有斩获
透过操作选举谋取最大利益,是美、日等国不变的追求。美国在此次选举中大动作挺马,选后一方面要安抚、补偿民进党,另一方面更迅速向马当局索取回馈。选后不久,薄瑞光便来到台湾上门下指导棋:要台湾首先解决“美牛案”,开放美国牛肉进口;要求台湾加快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议”(TPP)步伐,希望台农业、制药及金融领域更加自由化;继续对台军售,美国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已获得台9.2亿美元的额外订单,采购最先进的“爱国者”导弹系统。美国更希望马英九自觉平衡两岸关系与台美关系,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发挥作用。除了这些公开的清单外,还有更多没有公开的“回馈”项目,人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