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民进党有诚意推动两岸交流吗?

发布时间:2012-04-19 10:42:02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动向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民进党政治人物对两岸论述的表态再一次引发了媒体和民众的注意。陈菊在接任代理党主席前就宣称,“未来民进党会和大陆增加互动、交流,必然会增加彼此的了解。”民进党前台南市党部主委、现任台南市议员邱莉莉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民进党仍对执政抱持信心,就必须恢复两岸对话。”但是,未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会是否调整、调整到什么程度,目前来看还是不容乐观。

  民进党无法拒绝两岸交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得到了台湾民众的高度认同,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表现出来的台湾民意变化可以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这次选举中,“九二共识”在岛内被广泛接受。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支持两岸通过协商共同解决两岸发展及其它问题的比例在明显增加。第七次“陈江会谈”后,高达八成以上(84.8%)的民众支持两岸持续透过制度化协商,解决两岸交流问题。到了选战的最后阶段,“九二共识”成为热门议题,甚至成为关键议题,这是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选举以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有的媒体认为此次台湾选举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九二共识”与两岸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稳定了两岸关系。从这些民意变化中可以得出结论,求稳定和求发展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任何加剧台海局势紧张的行为都会遭到否弃。

  究其原因,自和平发展战略推动以来,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大幅扩展,台湾民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仅旅游业一项,就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不菲的贡献。据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会理事长姚大光称,陆客赴台游共牵动60个行业,自2008年7月开放观光以来,已为台带来50.59亿美元的观光收益。业内人士乐观估计2012年陆客来台人次将至少成长25%,达150万人次,加上个人游旅客,总数可望突破200万大关。此外,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扩大、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持续增加,都意味着两岸交流已经与升斗小民切身利益关联程度的加强,两岸关系的稳定存台湾民众心中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所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推进,意味着民进党已经无法拒绝两岸交流。民进党如果想在台湾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民生议题有一定程度的关照,以前单纯依靠意识形态进行动员就可以胜选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如果要继续当选,不能不努力交出亮丽的成绩单,而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大陆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民进党再推行不与大陆打交道的闭锁政策,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犯险之举,毕竟事关台湾民众的福祉,兹事体大,民进党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民进党两岸政策重在“形象塑造”

  民进党对两岸交流表态支持其实是被动的,所以民进党不会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却不得不与大陆展开经济交往与合作,于是以保守和拖延的策略处理两岸问题就成为民进党内两岸政策的主流观点。目前民进党内的基本共识是,民进党不可能回避两岸议题,但是在处理与大陆关系的时候应该找到恰当的方法,以妥善方式处理两岸关系。具体是什么样的“妥善方式”,目前民进党内莫衷一是。不过,从近期该党政治人物的相关言论来看,多少可以看出其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基本思维轨迹。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论述重在塑造岛内的“形象”。日前民进党中执会通过“2012大选检讨报告”,发言人林右昌转述说,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不断强调务实与温和的路线,也不排斥与中国大陆交往,但在实务上必须以具体行动来缩小形象与主张之间的落差;民进党未来除了更深入研究中国大陆的变化及其对台战略,也应该更具体展开双向的交流,摆脱“反中”、闭锁等错误的“刻板印象”。可以看出,民进党注重的不是其两岸政策到底“是什么”,而是台湾民众对其两岸政策“怎么看”,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对民进党的印象和观感。易言之,民进党的基本思维中,两岸政策的“言”和“行”是可以分离的,只要能让台湾百姓认为该党可以和大陆打交道并且能够保障他们在和平发展局面下的利益,民进党“形象塑造”的目的就达到了。

  “言”、“行”分离的背后,其实还是民进党一贯坚持的“政经分离”思维。所谓政经分离,就是在政治上坚持“台独”立场,但是在经济上不反对与大陆交流,也不反对从两岸交流中获取和平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民进党有人在2009年就表态不反对在大陆经商,不反对与大陆往来,但是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台独”立场不后退。今年2月民进党发言人林右昌尚称,“民进党一贯不反对两岸交流”,但“希望中国(大陆)秉持尊严及对等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和预设前提限制。”林右昌在发言中再次表明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基本目的:“未来民进党定会在党内形成一些共识,有秩序地与中国往来,同时摆脱国民党塑造的民进党反中印象。”

  一直到现在为止,民进党内在讨论2012年败选的原因时,主流的意见也不认为是两岸政策出了问题,而是认为是民进党在选举中技术性措施应对不力,对两岸政策的讨论也一直无法展开。可以预见,民进党虽然不会强力反对两岸交流,甚至会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但是其“台独”立场不会后退,而是期望在获取两岸和平发展带来利益与坚持“台独”立场之间寻找平衡点。

  民进党两岸政策中的对抗性思维

  2012年民进党败选后,台湾岛内要求民进党修改两岸政策、废除“台独党纲”的意见逐渐表达出来。台湾《新新闻》的民调显示,66%受访者认为民进党不应排斥跟大陆交往,近50%认为应废除“台独党纲”。不过,民进党内部,特别在政治人物中,对两岸政策和两岸论述问题的习惯性思维依然根深蒂固。

  对抗性思维是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一个思维定势。在民进党的发展历程中,和国民党的对抗构成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语境。这使民进党形成了一个习惯:在政治运作中一定要设定一个假想的敌

  人,然后围绕着这个假想敌进行政治动员。一旦假想的敌人消失,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对民进党而言就成了一个难题。在面对两岸关系议题时,民进党依然是这种思维。民进党通过挑动两岸关系制造两岸冲突,然后将压力转向岛内进行政治动员,这是陈水扁当政时期典型的政治操作模式。

  当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岸间的对抗性特征进一步减弱,但是民进党这种思维并没有相应调整。蔡英文在2012年败选以后针对大陆政策调整时说,“民进党必须加强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社会的信赖;要处理两岸问题必须要了解中国大陆,让党员及基层从与中国大陆互动中,找出面对大陆的方法。”其中表达的还是防范重于沟通的基本思维。蔡英文还特别强调,在与中国大陆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必须有一定的行为机制建构,因为中共的统战无所不在。”这是民进党一贯的两岸关系论调,即强调与大陆的区隔与差异,尤其强调对大陆的心防,这种炒作式的两岸关系处理模式下,民进党即便同意两岸交流,其防范与猜疑的态度也一望可知。

  果然,陈菊出任代理党主席后就表示,“民进党欢迎所有党公职同仁对大陆有更多了解、交流。”针对民进党与大陆交流不畅的情况,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不提该党“台独”立场和“台独”党纲的问题,反而将责任又推给了大陆,声称民进党“对党公职同仁前往大陆本就没有设限,倒是大陆设下很多限制,问题不在民进党这边。”综观这一段时期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诉求,只提两岸交流,但是不提改变“台独”立场的问题,虽然口头表示对两岸交流不持反对意见,但对加强两岸交流却没有善意的表示。如果民进党不改变这种思维,恐怕在党内实现两岸交流的‘除罪化”都很难,未来在两岸交流议题上也只能原地打转。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