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过去四年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综述

发布时间:2012-05-16 08:17:51

    在2008年“大选”中,民进党败选失利,陷入创党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局面。党龄只有4年的蔡英文接过党主席的重担,扛起带领民进党重新出发的重任。4年来,民进党在蔡的领导下,开始对陈水扁时期激进的大陆政策进行卜定程度的调整和修正。从整体上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

  基本轨迹

  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队惨败告终,由权力之巅跌到深谷。败选后的民进党开始对陈水扁八年执政进行检讨与反省,特别是党内要求全面检讨大陆政策的声势不断高涨。随着蔡英文接任党主席,民进党开始了对大陆政策的调整历程,基本上放弃了陈水扁执政后期的激进“台独"路线,试图寻求一条相对理性、温和的大陆政策路线。但由于蔡和民进党中央对陈水扁激进路线的反省意愿不足,加上党内基本教义派的强力杯葛,使蔡对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并未取得实质的突破,只是做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从整体上看,蔡的这种调整策略并不成功。

  2008年5月接任民进党主席职位不久的蔡英文表示,民进党未来不会走深绿路线,民进党重回在野后,对于“主权’’,“台湾认同”等议题,应有能量发展更包容性的主张,但也宣称“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的最后底线,“不能再退步”。对于2008年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的相关协议,她表示,“民进党无法接受九二共识,若两岸基于九二共识签署相关协议,—旦民进党重新执政,可以不接受”。这说明,在野后的民进党领导人仍然顽固拒绝“九二共识”。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首度访问台湾,蔡公开表态反对陈云林来台访问,并亲自率领绿营支持者展开“围城行动",最终引发暴力冲突。这说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已定的情势下,蔡英及民进党仍然无视现实,强力杯葛两岸交流的正常开展。

  随着2010年底五市选举时程的日益逼近,蔡英文在两岸政策论述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理性”的一面。2010年8月3日,蔡为其炮制的“十年政纲”定调表示,“大陆移民不应再视为外来者”。同年9月17日,她表示,两岸政策稳定『生很重要,民进党如果再次执政,将会延续“前朝政策",“不会横柴人烂’。并间接表示,以后“未必要举办存废E CFA的公投”。2010年底,她还表示愿意“在不预设政治前提的条件下’’与大陆进行全方位的对话。2011年在蔡的主导下,民进党成立了研究中国大陆的智库,强调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之后,随着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日期的不断逼近,民进党推出“十年政纲’’,蔡抛出了所谓的“台湾共识”。在2012年“大选”造势期间,蔡公开宣示“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并强调未来可以在“台湾共识"框架内讨论“九二共识’’等议题。

  由于蔡英文在过去四年担任民进党主席期间,并未真正推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实质调整,使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路线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流于形式,特别是民进党始终不愿接受“九二共识”,不但使民进党与大陆的互信无法建立,也是造成民进党在2012年“大选"中最终失利的关键因素。

  主要特点

  从过去四年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蔡英文大陆政策基本主张的走向来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务实性。不可否认,过去四年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还是有一定的调整,呈现出理性与务实的一面。突出表现在: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基本上放弃了陈水扁执政时期奉行的激进、冲突的大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刺激大陆的言行举动。例如,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指导方针上,蔡提出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诉求,包括可以在“台湾共识’’框架下讨论‘九二共识”等等,这在民进党的历史上确实是大的突破。此外,包括强调要加强与大陆的交流与接触等表态,这些虽然不是蔡的个人发明,陈水扁以前也讲过很多这些话,但蔡能够在台湾“大选”期间公开抛出这些议题,其对民进党的影响还是相当重大。这说明民进党新一代的政治人物已正视大陆的崛起,意识到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并试图要改变民进党传统的激烈对抗型的大陆政策,从而塑造出与大陆良陛互动的新模式。

  其次,摇摆性。民进党过去四年大陆政策调整也表现出反复、摇摆的一面。蔡在2008年接任党主席后曾公开表示,民进党未必会走深绿路线,也表示对两岸交流持开放态度,但在陈云林第一次访台期间,却率领民进党支持者进行大规模抗争。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蔡一方面表示要用“台湾共识”来重造两岸关系,甚至“一中各表”也可纳入,并喊出“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等诉求,但在选举最后阶段,面对国民党主打的“九二共识”,民进党又予以否认、拒不接受。在对待两岸签署ECFA问题上,民进党最初的态度是强力反弹与全面杯葛,但到选举最后时期,蔡又表示可以接受EC.FA。正是由于民进党过去四年在两岸政策调整上的反复摇摆,使其两岸政策调整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不但无法取得岛内民众的认可,也无法降低大陆方面的顾虑,更使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功效大为降低。

  其三,策略性。民进党过去四年大陆政策调整表现出很明显的策略性、欺骗性。民进党2008年5月在野后,其大陆政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性调整,更不是对过去的颠覆性重建,只是一种策略上和做法上的修正而已,其动机完全以服务选举为最大考量。因此,蔡英文对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在本质上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蔡并没有改变民进党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民进党只是在具体政策及宣导上做了一些务实、弹性、技术的调整。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蔡只是对民进党过去大陆政策进行了重新包装。事实证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这种策略性调整,本身只是投机取巧,自然无法取信于台湾民众,无法消除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顾虑。

  制约因素

  过去四年,虽然蔡英文对民进党大陆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大陆政策仍然保守有余、突破不足,特别是在“台独党纲"及“九二共识”等重大议题上,民进党仍然原地踏步。造成民进党过去四年大陆政策调整最终“雷声大雨点小’困境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独”派势力。民进党在2008年台湾“大选’’中的惨败,无疑使民进党内部持激进“台独”路线的基本教义派大为失势,“独”派对民进党的控制力减弱,党内主张走温和稳健路线的声音渐强,使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力道有所增强,这无疑是蔡英文能够引领民进党朝理性、务实方面调整的重要原因所在。也就是说,过去四年民进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其大陆政策的某种调整。尽管对这种调整的期待不高,但相较于陈水扁八年执政时期的党内氛围,整个环境还是有很大的改变。

  其次,改革意愿。尽管在过去四年,蔡英文对民进党大陆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对陈水扁时期强力推行的“急独"路线有所收敛,但由于其“台独”理念与主张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使民进党在对待两岸关系改善发展与推进两岸交流方面,仍呈现出“逢中必反”的非理性态度。过去四年来,无论马英九当局提出何种两岸开放交流政策,民进党都会持反对立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民进党在调整大陆政策上的意愿不足。一方面,担心基本盘的反弹;另一方面,民进党又产生严重的侥幸心态。特别是随着民进党在几场区域“立委"补选中获胜,民进党的心态开始膨胀,并被这些局部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错估形势,甚至认为不必调整大陆政策,也能取得选举的获胜。最终使民进党在2012年再次败北。

  第三,派系政治。派系共治是民进党内部政治生态的重要特征。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直接涉及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等重大而敏感的议题,自然会引发党内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奕与攻防。蔡英文在党内并无派系背景,蔡任党主席本身就是党内扁系、新系、谢系、苏系、游系、“急独’’势力和年轻世代等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尽管蔡上任后,试图要推动党组织的改造,但民进党权力核心仍大体维持派系共治动态平衡的局面。随着民进党整体实力的逐步回升,党内各派为了争夺政治资源的内斗又明显抬头,这对于蔡推动大陆政策调整有很大的牵制。

  第四,选举压力。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背后的最大推动力无疑是选举因素。长期以来,民进党为了胜选,常常使用“统独”、族群及省籍意识形态作为攻击国民党的利器,其结果是使台湾选民分为蓝绿阵营,整个社会被无情撕裂并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每当选举来临时,民进党为巩固基本盘,就会冒出一些出轨的言行。同时,又为了讨好中间选民,也喊出一些理性问政的口号o2008年民进党仓惶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进党奉行全面对抗的大陆政策,从而引发台湾民众的极大恐慌。败选后的民进党为了重返执政之位,就必然要调整其大陆政策,重塑民进党理性负责的政党形象。同时,在过去四年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民进党执政县市与大陆交流互动的实际需求压力也在增长,这些都使得民进党不得不加以面对。当然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幅度最终如何还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但从总体趋势来看,选举因素的作用日益突显。

  第五,政治人物。过去四年,蔡英文之所以能够带领民进党推进大陆政策的调整,其原因还在于民进党败选后希望有一位能为各派系接受并能让台湾民众耳目一新的政治人物,使民进党不致于分裂,也能让民众看到民进党改革再起的希望。蔡的清新形象主要体现在她没有派系背景,加上都会型知识女性的特性。但由于蔡在“台独”意识形态方面仍然相当保守,她作为李登辉“两国论”的重要炮制者,以及陈水扁“一边一国论”及“正名制宪”等一系列激进“台独”政策的主要捍卫者和执行者,因此,蔡没有办法与陈水扁大陆政策路线彻底切割和决裂,只能在维持民进党大陆政策总体框架的前提下进行部分微调,因而也不可能推动大陆政策的重大突破。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研院副教授   陈先才)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