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台湾的民意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2-05-16 08:17:38

    自2008年民进党政权终结、马英九上台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积极转变,形成了一股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浩荡潮流;长期对两岸交流持负面态度的台湾南部民众也越来越多地搭乘两岸和平

  发展快车;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与了解渐趋客观,评价渐趋友善。但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部分台湾民众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等多种原因,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没有出现向好趋势。

  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多数台湾民众的自觉行

  动,但  “统降独升"的态势没有改变

  2008年5月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积极变化,两岸两会恢复中断9年多的协商,签署了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 A)在内的16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翘首企盼30年之久的

  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形成了60年来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交流态势。这些丰硕成果及由此带来的和平红利让岛内广大民众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台独’’都不符合台湾同胞的真正利益,“九二共识"是改善两岸关系、推进两岸协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据台“陆委会”历年民调显示,自2008年底以来,高达6—8成的岛内民众支持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及所签署的1 6项协议,认同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岛内主流媒体如《联合报》、《中国时报》、《远见》等不定期公布的民调同样显示了这一趋势,这在台湾蓝绿政治格局对立、民意多元复杂的背景下极为不易,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在成为岛内主流民意,“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的理解和认同。20l 2年台湾“大选”结果则进一步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概念”变为现实,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岛内多数民众的自觉行动。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民意主流的同时,“统独”议题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民生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问题,这虽有利于扩大岛内民众认同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的比例,但却没有改变台湾民众在统一认同和“独立”认同上“统降独升”的趋势。综合岛内不同机构多项民调结果看,四年来台湾民众“统独"认同呈现“中间膨胀两头缩小”的纺锤形民意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认同广义的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逐渐增多,成为台湾民众不分党派、地域、族群的最大公约数。二是支持两岸统一的人数大幅减少,尤其是急统(尽快统一)的比例低于5%。三是与支持两岸统一人数减少相比,追求“台湾独立"的比例逐渐增高,但仍属于台湾极少数民意。广义维持现状比例的不断扩大展现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更多包容性,有利于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现有局面不断巩固并持续深化,但“统降独升’’的趋势也让建构两岸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成为两岸关系长远深入发展的复杂难题。

  台湾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和立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南部区域“绿大于蓝"的民意结构没有显著变化

  南部民众以闽南人为主,省籍情结浓厚,多为收入较低的中小企业工人和农渔民,参与两岸交流较少,长期缺乏对大陆的正确资讯,“反共”、“恐中’’情结较深,是民进党抵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主要依靠力量,更是长期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短板。即便2008年民进党政权垮台之后直至20l 0年上半年,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全新阶段仍有不少担忧与疑虑。但随着两岸和平红利的不断彰显,尤其是201 0年两岸签署ECFA、2011年6月开放陆客个人游之后,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大陆访问团热情相待。最具代表的是,与2008年底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遭受袭扰不同,2011年2月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南台湾之旅以及201 2年副会长郑立中走访中南部基层,都受到了包括不少绿营支持者在内的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二是参与在岛内或在大陆举办的两岸交流与合作事务的人数由少及多,由被动变主动,最具规模的乃是2011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共计上万台湾乡亲参与,其中中南部基层民众约占70%。三是积极争取大陆商机。比如,去年参加大陆契作模式的台南学甲1 00户渔民家庭,今年仍热烈争取继续与大陆合作养殖虱目鱼,表达相关意愿的甚至超过300户。对于旅游、采购等商机,无论是高雄还是台南民间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欢迎态度。

  尽管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由之前的敌对、排斥逐渐转向观望和参与,但南部多数民众支持民进党的立场,并没有因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和平红利而有所改变。经过陈水扁8年几近极端意识形态执政,台湾形成界限分明的蓝绿阵营及与之相对应的支持者,在地域上则形成了北蓝南绿的民意结构,并很难发生党际位移,这就是马英九上台以后一度构建“全民总统"空中楼阁的民意障碍,也是四年来国民党在南部选战打得辛苦却也无法突破绿大于蓝的选民结构,而民进党则如囊中取物般轻而易举获胜的根本原因。2008年民进党虽然败选,但在南部失血并不明显。2009年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三合一"选举时,南部民进党支持者迅速回流,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在执政县市都大幅领先国民党,在国民党执政县市则小幅落后国民党。这一趋势至201 0年五市市长选举时更为明显,民进党候选人在台南、高雄都大幅领先国民党,201 2年“二合一’’选举马英九连任时在南部县市仍落后50多万票,国民党“立委"在南部更是灾情惨重,出现多位现任“立委"落马现象。以上选举结果在在显示了南部民众对民进党支持的强大惯性,四年来南部民众支持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比例大致维持在4:6,某些深绿区域高达3:7的态势。未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化,尤其是ECFA以及陆客、陆资人岛效应的不断发酵,南部民众的政党认同会否发生变化值得关注。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评价出现向好转变,但其身份认同“去中趋台"的趋势仍在持续

  近四年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给两岸带来和平红利的同时,也给两岸人民感情修复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让台湾民众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与认知,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和诚意,从而有效降低了其对大陆的隔阂、误解和敌意。以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与马英九第一任执政期间台“陆委会”所作的各11次民调结果为例,台湾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当局“不友善”的比例,从陈水扁执政期间平均6 1%,降至马英九执政期间平均54%,平均下降了7%。201 0年台《远见》民调显示,民众认为两岸关系为“伙伴关系"、“朋友”以及“亲戚或家人"的比例合计为74~//0,认为是“敌人”的只有5.1%。台湾政治大学预测市场研究中心(未来事件交易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台湾社会对大陆认同指数”和“大陆政府对台湾人民善意指数”,分别取得44分与33分的峰值,较前两期分数都有较大幅度进展。

  台湾民众对大陆认知的改变进一步推升其与大陆交流交往甚至来大陆工作学习的意愿。以来大陆求职为例。从台湾人力银行四年来所作的民调数据可看出,自马英九上任以来,台湾民众来大陆工作的意愿逐年提升。2008年调查显示,45.1%的上班族想“西进大陆”,至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2.4%,201 0年为63.3%,2011年更升至76.8%。以上变化说明过去对大陆持有高度敌意的台湾民意,目前不仅已骤然降低,而且还出现积极面向。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岛内民意的可喜进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仍在延续“去中趋台"趋势。

  据台湾政治大学相关民调显示,马英九第一任执政期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民调维持在3.8—4.2%之间,低于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5.4—7.2%;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则在48.4—54.2%之间,高于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的41.1—45%;即便是“认同既是台

  湾人也是中国人”比例,也由2004年的47.7%降至2011年的39%。不过,“台湾人认同”大幅攀升并没有造成“台独认同”同比例提升。台湾政治大学民调显示,认同台湾人的比例从1 994年1 2月的20.2%上升至2011年6月的54.2.%,1 8年间上升了34个百分点,而支持“台独"的比例从1 994年1 2月的11.1%上升至2011年6月的23.2%,即l 8年间上升了1 2个百分点。这也说明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认同台湾不等于认同“台独”。但由于民进党执政8年刻意混淆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而马英九执政首任四年也未对“台独”意识和“去中国化”进行彻底拨乱反正,致使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之间仍存有极大的模糊空间,从而容易为岛内分裂势力留有操作空间。

  总之,从过去四年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可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与台湾民意密切相关,既可以说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选择,反过来又引导主流民意发生新变化。在两岸关系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之际,台湾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主流必将与两岸关系的巩固深化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两岸关系 张华)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