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岸经合会第三次例会看两岸经贸发展
张 莉
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是根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设立的两岸经贸沟通与磋商平台,是两岸制度性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自201 1年成立以来,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 2年4月26日,两岸经合会第三次例会在台圆满落幕,本次例会回顾了ECFA货物及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执行情况,总结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等工作进展,就两岸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等事宜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对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进行了探讨。本次例会彰显两岸制度性合作成果丰硕,未来仍将持续深入发展,但其隐含的迹象和问题也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ECFA实施效果显著,但仍存局限性
根据本次例会公布的ECFA执行情况,ECFA早期收获计划执行情况可以用“好、高、大”三个字来概括。“好”即实施效果好,“高”即利用率高,“大”即受益面大。具体来看:
货物贸易领域,据大陆海关统计,201 1年1月至2012年3月,大陆自台湾进口适用ECFA早收计划优惠关税产品金额约58.9亿美元,减免关税约2.3亿美元;据台湾海关统计,201 1年1月至2012年3月,对台湾出口适用ECFA早期收获计划优惠关税产品金额约13.3亿美元,减免关税约3356万美元。
服务贸易领域,据大陆方面统计,自ECFA早期收获实施至2012年3月底,在非金融领域,已有6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获得有效期1年的“临时执行审计业务许可证”;131家台湾企业获准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合同台资金额6.04亿美元;另核准引进8部台湾影片,其中5部已在大陆影院公映。金融领域涉及19家台湾金融机构,包括3家台资银行经批准正在筹建分行,1家台资银行获准对大陆台资企业经营人民币业务;13家台资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2家台湾保险公司通过整合或战略合并设立子公司。
陆资赴台领域,据台湾方面统计,ECFA项下同期核准陆资赴台投资43件,投资或增资金额1.08亿美元,其中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交通银行台北分行已分别完成登记手续,申请汇入计约9 148万美元作为营运资金,现有待台方核定营业许可。另共核准引进20部大陆影片,其中16部已在台上映。
ECFA的根本宗旨是加强两岸在经贸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岸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自由化,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在现有基础上迅速、全面深化两岸经贸关系,有利于在世界经济中更加有效配置两岸经济资源,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但从目前的内容和实施情况来看,ECFA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ECFA仍非完全的自由贸易协定。本次经合会中,双方对签署投保协议、海关合作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及ECFA未来的开放方向进行了商谈,但并未签订实质性内容。ECFA是两岸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结合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平等互惠原则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充分兼顾两岸特色,推进两岸经济全面深入合作的特殊安排。到目前为止,ECFA仍是个框架性协议,具有自由贸易协定的雏形,但并非完全的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应该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产业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开放内容,两岸目前的开放还只是通过早期收获实施,所以,远远未达到自由贸易协定的层次。
其次,未对产业合作给予实质性安排。本次经合会同意定期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协助推动产业合作。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看,两岸未来的潜力应在产业合作方面。两岸产业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在世界经济的下行周期联手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将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ECFA在产业合作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目标,但并未对两岸产业合作给予实质性安排。在两岸经合会的后续商谈中,还需多增加促进产业合作的内容和举措。
第三,两岸仍为不对等开放。从经合会商谈的ECFA早期收获的内容来看,ECFA仍是以大陆单边对台开放为主,台湾对大陆开放的幅度依然不大。货物贸易领域,台湾对大陆产品入台的关税减让产品和减让幅度都比较窄,大陆对台高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改变。服务贸易领域,台湾对大陆的开放也属于小幅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种不对等开放使得ECFA的自由化目标尚难真正实现。
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次经合会的一大亮点是双方对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机构达成共识,将循序渐进地予以推动。会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台湾贸易中心都已向对方提出申请,一旦申请通过,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机构将正式拉开帷幕。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互信,为两岸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是两岸经贸关系实质性提升的重要标志。总体判断,当前两岸经贸合作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两岸经济增速放缓。受国际经济下行调整的影响,2012年两岸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大陆已将GDP增速调整至7.5%,加上大陆面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台商在大陆经营状况客观上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台湾总体经济预测,受全球经济无法于短期内回稳影响,台湾2012年经济成长率将从之前预测的4. 22%下调至3 .96%。如果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失去主要的依托与驱动力,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
二是两岸经贸合作仍存结构性问题。2012年以来,两岸贸易增速明显减缓。1-3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351.2亿美元,同比下降6. 7%,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3.7亿美元,同比下降8.6%;自台进口277.5亿美元,同比下降6.1%。两岸贸易额占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4. 1%,较201 1年同期减少0.3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显示两岸企业仍未能充分利用ECFA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台湾业界对ECFA利用率只有21. 11%;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两岸贸易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有必要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是陆资入岛积极性不高。虽然台湾当局已宣布了开放第二波陆资赴台清单,包括制造业25项、服务业8项及公共建设9项,但10项制造业属有条件开放,限定陆资只能参股投资岛内现有事业,且不得对该投资事业具有控制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半导体与面板两大最为关注的行业。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陆资对台投资分别为98项、4279万美元,与2010年相比,尽管项目增长了2g%,但金额却下降了近55%。这反映出陆资的试探与开拓期尚未结束,两岸双向交流的渠道尚未真正畅通起来。
两岸需加快合作,共创竞争新优势
尽管201 2年两岸经贸关系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但也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其一,大陆将继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包括推进银行结算体系的合作,鼓励双方银行相互参股等,对于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也将创造条件帮助其转型升级、扩大内销市场
其二,ECFA将进一步完善,两岸已针对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等议题展开全面商谈,两岸制度化协商将持续推动,绝大部分早收货品都将实施零关税,投资保障、海关合作等相关议题协商将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三,台湾当局将进一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包括松绑大陆商务人士赴台多次往返签注等;其四,两岸具有合作发展的共同目标,大陆的“十二五”规划与台湾经建会推出的“黄金十年”规划,在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等方面追求的目标有许多契合、互补之处,今后两岸经贸合作将在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步人大调整、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使国际经济多极化格局进一步确立。虽然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减缓、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大、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跨国投资动力不足等诸多迹象显示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但科技革命不断出现突破,可持续与绿色发展成为共同理念,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等,标志着未来的世界经济仍然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此关键时期,两岸若能加快采取更多措施,形成合力,将会更好地把握这一世界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形成两岸参与竞争的新优势,为危机过后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蓄积更多能量与动力。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