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台湾经济选民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2-07-02 12:24:22

胡石青

  在2012年台湾选举中,经济选民的向背被公认为是首要影响因素。但随着近来马英九当局重新陷入焦头烂额的内部纷扰之中,问题似乎又重新模糊起来70究竟四个多月前台湾选民是不是投错了人?经济选民的倾力相挺是否选错了边?对此,只有将前因后果梳理清楚才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结论。

  经济选民决定岛内权力的归属

  表面上看,今年1月台湾“大选”前民进党在声势上已与国民党旗鼓相当,加上亲民党宋楚瑜参选的不确定因素,民进党似乎胜券在握。但选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英九除大权在握外,还拥有三个蔡英文无法超越的优势:一是国民党在岛内长期执政所培养起来的深厚根基。台湾社会数十年来的持续发展与国民党执政时期奉行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政策具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民进党在内都无法否定国民党对台湾发展做出的贡献,台湾社会内部有无法化解的国民党情结,这也是岛内政坛力量对比为何会始终保持“蓝大绿小”的根本原因。二是马执政4年推动的两岸关系政策有成,使台湾发展的不确定性大为减低,风险性下降,岛内民众感触最深。几年来,马当局施政始终以两岸政策获得的评价最高,支持比例高达七、八成。而蔡始终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其上台势必将两岸间好不容易达成的进展与格局彻底打破,两岸关系又将退回到“烽火连三月”的状况。三是马拥有处理经济危机的丰富经验。对比民进党当政时处理2001年经济衰退和马处理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的情形可以发现,在缺乏熟练人才与经验的民进党当政期间,台湾经济面对规模不大的2000年网络泡沫危机,2001年衰退1.7%后,2002年仅反弹5.26%。而马当局面对的是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金融海啸冲击,台湾经济在2009年衰退1.8%后,2010年随即反弹10.7%。2011年下半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度使得台湾经济处于强大压力下,蔡依然缺乏强有力的施政团队,对比两人背后的人才团队,马的优势虽不是十分鲜明但仍很明显。

  马英九的基本优势虽然能为其赢得选票,但是否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胜利,还要看选举投票时的内外情况,亦即选举时的双方气势消长,否则国民党就不会在2000年与2004年连续两次苦吞败果,这也就是今天人们为什么把经济选民列为马最终胜选的首要因素。毕竟直到选举前,蔡英文依靠3年多来的苦心经营,凭借自己一些有别于民进党传统风格的做法,塑造出完全可以与马并驾齐驱的选战态势。加上台湾选举制度规定候选人只要赢得相对多数选票即告胜选,宋楚瑜参选对国民党支持者具有更高的分化作用,使得直到投票前的选情都一直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对于每一个具体投票的台湾选民来说,当时都笼罩在“每一张选票都很关键”的强烈心理暗示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济选民占据了这次选举的关键枢纽。所谓经济选民,意即投票意向受自身的经济利益支配,谁的经济政策吏能维护其利益便支持谁。由于两岸经贸目前已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0%以上,经济选民对两岸关系,特别是对两岸经贸的动向更为敏感,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差异使其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而台湾经济选民的具体数量,据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在选前估计,约有150万人,而一些良避党人士根据选后所做的民调认为,经济选民占台湾选民的4.5—6%。前这项数据正好符合了投票选举的蕞终结果,马英九以52%的邁票,近80万票的优势,击败了蔡英文46%的得票。固然这其中掺杂了一些至观判断因素,经济选民的具体规模仍待商榷,但经济选民确实在选举的实际过程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因为不管怎么算,宋楚瑜的选票就因此趋于最小化,从而使民进党胜选的最后希望,即通过争取相对多数票取胜的如意算盘化为了泡影。

  经济选民对台湾发展的贡献

  经济选民对于某些政治理念强烈的人来说,似乎只是墙头草的代名词,但在现实的选举中,经济选民却往往成为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报员,因为其政治选择更多出于理性思考,而不会受限于思想理念的狭隘与偏执,也不会被一时的时局变幻所迷惑,更多地是基于对现实环境的冷静思考与未来发展的合理追求,从而做出自己的政治判断与投票选择。以此次台湾经济选民的判断而言,人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断是正确的,因为面对今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如果蔡英文当政,台湾经济不可能比现在更好。

  目前马英九当局面临的内部问题无非是下列三项,但每一项都并非突然,而都是在可控范围内:一是能源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物价形势严峻。但调整油电能源价格是台湾社会各界几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舆论普遍对以价制量,加速台湾节能减碳产业发展的做法抱有高度的认同,马当局正是按照这一政策方向在推动,由此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只要适当加以纠正就可以度过难关。二是税制改革,制定证券交易所得税方案,由此导致岛内股市疲弱不振,相关产业群起反弹。但对台湾税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也是一年多来台湾各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台湾相关部门将促使税制更加合理化、公平化首先对准证券交易这一最大目标,在从方案制定到推动的一系列环节上都尽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因为必然触及到各种利益群体而在实际过程中遭遇各方反对与挑战,出现一些问题可以说是正常的,也是可控的,不能因此就判断整个社会已经陷入动荡不安局面。三是两岸关系保持平稳发展,但经贸交流的暗礁浅滩仍随处可见。马上台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性互动,但由于两岸经济结构都面临重大的转型调整挑战,经贸交流增长的动能有持续减弱的现象。不仅台商投资大陆的实际到位资金连年减少,陆资入台至今也未如预期,尤其是对大陆出口在台湾出口所占比例徘徊在30-32%之间,并未随着ECFA早收清单的扩大实施而放大。为了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两岸经合会在第三次例会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两会领导人第八次会谈不久就将举行,届时两岸投保协议可望顺利签署,两岸经贸交流有望获得新的动力。

  由此可以发现,目前岛内一些人宣称1月时投错了人,站错了边,是不合理的,只能说明这些人不属于理性选民,不属于经济选民的范畴,甚至为少数人所蛊惑。今年1月,马英九不是以微弱优势胜选,而是领先了近80万票,以过半数的选票连任成功。虽然人们可以说相较2008年,马丧失了15%的选票,有100多万选民背他而去,但公允地说,环顾世界其他地方的选举,近两年来争取连任的人没有一个比上一任的支持度有所扩大,一年多来,欧洲甚至已经有超过10个国家的执政党在选举中踉跄下台,其中有不少就是当地经济选民选边站的结果。

  在台湾,经济选民选择了支持马英九,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两岸关系。选马英九弃蔡英文,保证了两岸关系能够继续维持和平发展的局面,台弯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变数就少了一页,成长的机遇就多?—一分,这就是圣济选民在1月“大选”中对台湾做出的最大贡献。毕竟,如果当时选举结果是其他,那么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经济选民是决定台湾未来发畏的关键力量

  以台湾总计2300多万人来说,口使将经济选民数量取最大值,也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以最可靠的数直估计,‘则不过5%上-正因为其故量有限,因此民进党在1月“大选”前才会对其视而不见,蔡英文在许信良一再告诫下始终无动于衷,但事实却证明,正是这被忽视的一群,发浑了关键的秤砣作用,秤起了台湾的大好河山。

  民进党是否接受了此次的教训,下决心要痛改前非了呢?只怕未必。正像3年多来事实证明的那样,设想有朝一日民进党会摆脱“台独”党纲的束缚,承认“九二共识”,恐怕并非易事。民进党内更多的是像邱义仁这样的所谓“政治精算师”,他们推断国民党下一次一定会犯更多的错,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泛蓝阵营内再出现像宋楚瑜这样的人。要知道不经历几次像1月选举这样的教训,民进党是难以脱胎换骨的。

  在岛内朝野激烈争夺下,可以预见未来蓝绿双方的支持率仍会呈现胶着状态,也就是说,在台湾关键选择中,只占5%左右的经济选民仍将是决定性的关键。相信台湾100多万经济选民仍将根据当时的情况,继续做出理性判断,让台湾未来发展能够走得更稳当些。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研所)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