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台湾军事发展势态

发布时间:2012-07-02 12:24:06

白  纯

  2008年5月马英九主政以来,台当局在军事战略、精神教育、C4ISR指挥系统与网络信息战、武器装备、兵役制度、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更新,摒弃了陈水扁时期在军事上的激进“台独”路线,并逐步树立起具有马氏风格的治军思路。

  摒弃“决战境外”,回归“守势防卫”

  1949年一2008年近6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军事战略历经“攻势作战”、“攻守一体”、“守势防卫”、“决战境外”等不同阶段的调整变化。民进党主政时期,为落实“台独”分裂主张,曾刻意执行所谓“决战境外”的“台独”军事战略,并将李登辉时期奉行的“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指导调整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强调对大陆展开“先制反制”攻击。马英九上台后,摒弃了“决战境外”战略,重新回归“守势防卫”,声称未来将走“海岛守势作战”路线,保证“不主动挑衅”、“不率先攻击”、“不发展核武器”及“备战而不求战”;将陈水扁时期强调海、空军“境外决战”,更新为强化本岛防卫作战的“决战本土”,战略指导也从“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回归“防卫固守、有效吓阻”。基于军事战略回归“守势防卫”,马当局决定,不再发展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风一2E型”巡航导弹,并放弃扩建南沙太平岛军用机场计划。

  马英九当局虽然摒弃了“决战境外’,但依旧没有跳出“以武拒统”的窠臼,并不断渲染所谓的大陆军事威胁。马上台后,两岸关系虽日渐缓和,但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延续了宣扬“大陆军事威胁”的传统。2008年7月2日,马在主持台军五大主要军校联合毕业典礼时提出,大陆对台“既是一个威胁,也是一个机会”,“随着大陆的发展,机会与威胁同时都在变大”。同年10月,台“国防部”发表“2008年中共军力报告书”,坦承台海安全形势已出现缓和,但仍强调大陆对台“威胁”,强调两岸军事对峙态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2008年的“汉光24号”演习中,台军以解放军为“假想敌”,以2009年解放军对台攻击为背景,假想解放军动用16万大军,对台湾北、中、南、东部实行全面性攻击。2009年台军“汉光25号”演习,兵棋推演剧本还是传统的“大陆攻台”,重点则放在马强调的“战力保存”上。2010年“汉光26号”演习,台军曾首次排除“大陆武力威胁”,将天灾应变与处置能力列为首要任务但2011年“汉光27号”演习迅速恢复将解放军攻台作为假想背景展开。不难看出,4年来台当局在军事上延续了“以武拒统”的传统,不断渲染大陆军事威胁,以此作为整军备战、发展军事力量的出发点与归宿。

  回归传统价值,重塑台军精神教育

  陈水扁主政期间,在台军中灌输“台独”理念,搞“去中国化”、“去蒋化”,使得台军传统被破坏,历史被否定,官兵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信仰危机日益加深。2008年以来,台当局在台军中展开“去陈水扁化”,使台军历史与传统重新获得尊重与传承。为此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解决“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问题。马英九上台后,台军停止“台独”宣传,强调遵守“宪法”,“为中华民国而战”,并将《青年日报》中缝、军队典礼现场的精神标语,由“为台湾而战”改回“为中华民国而战”。二是重拾“黄埔精神”。陈水扁时期,台军陆军官校(前身为黄埔军校)因其“大陆血统”而遭打压,不仅学校被降级,该校出身的将领遭排斥,而且连校歌都被禁唱。马上台后,重新恢复了原黄埔军校校歌,使“黄埔精神”重新得到认同与延续。三是肃贪防弊。2009年4月初,台军曝光了大范围的卖官鬻爵案,引起震动。马要求有关部门在3个月内彻查相关弊案,给人民交待。台军随即展开大规模的肃贪防弊调查工作,黑幕不断被掀开。台军高层还针对军中采购弊案、接受性招侍案、监察升迁人事制度缺失等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加以整肃。四是突出精神战力教育。2009年7月,台军专门展开“精神战力周”教育,教育主题分为“提升基层职能、落实风险管理”,“正视敌情威胁、强化心理抗压”,“弘扬军人武德、建立共信共识”,“塑造优质军风、建构精锐国军”,“发挥精神战力、厚植国防力量”等,以电视教学、综合座谈和辅教活动等多种方式实施,并区分机关及幕僚、部队、学校、基训及新训单位、厂库等5种不同类型单位进行授课,以增强教育效果。

  重视“博胜案”与“老虎部队”,提升C4ISR指挥与网络信息战能力

  首先,借助“博胜案”,全盘整合台军C4ISR指挥系统。据台湾媒体披露,2008年台军已基本建成“国防部”的“衡山”、空军的“强网”、海军的“大成”和陆军的“陆资”等作战指挥系统,但系统之间尚未完全联网,无法构成统一的指挥能力。此外,虽然台三军都装备了各种先进的防空导弹,但这些导弹分属各军种,无法接受统一指挥。因此建立完善的三军协同体系已成为台军建设的重中之重。“博胜案”以上述各作战指挥系统为基础,通过Link-16数据链使地面、空中和海上平台与指挥中心之间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增强台军C4ISR能力。“博胜案”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Link-16(“博胜一号”)和“三军联合C4ISR系统”(“博胜二号”),分为需求评估、整合研究和系统构建三个阶段,总投资高达21.5亿美元,已于2011年基本完成,目前处于调试磨合阶段。其次,借助“老虎部队’,提升网络信息战能力。2001年.1月,台军正式成立网络战部队。这支汇集岛内网络高手的特殊单位对外称作“老虎小组”,亦称“老虎部队’。马英九上台后,特别重视网络信息战建设,不断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先导、资电优势”,赋予“老虎部队’更多的任务,针对大陆执行网络监控、防卫与反制。通过网络潜入大陆相关网站,搜集各种机密信息与情报,同时24小时监视大陆各大网站;秘密收集与研发各种电脑病毒,以便在需要时能够主动出击用病毒等“电子炸弹”攻击大陆网络系统,同时搜寻网上“猎物”,伺机拉其入伙。

  研发与军购并举,更新武器装备

  由于地理条件有限,台军作战具有“预警短、纵深浅、决战快、持续难”等先天不足。马英九上台后,多次提出要以“创新”与“非对称”的概念推动建军备战。台军因此加紧研发非对称武器。台‘中研院”披露,用于攻击“敌方”电力系统的武器研制计划代号为“玄宇计划”,将从2008年起着手研制非传统武器“石墨炸弹”,预计5年时间研制完成,耗资4-5亿新台币,未来可能由“雄风-2E”型巡航导弹发射,这种武器并不伤人,主要攻击对象是城市的电力输配系统。这是“中研院”自2007年开始研究电磁脉冲武器后,第二个非杀伤性武器研究计划。据台湾媒体报道,近年来台军还一直致力于研究反制“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为“硬杀伤”和“软杀伤”。前者是直接攻击导航卫星和地面控制中心,后者主要是进行电子干扰。另外,台军还在加紧研发用于攻击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干扰卫星导航通讯的反辐射导弹和脉冲武器。

  在武器采购方面,马英九在2008年“5-20”讲话中就表示,“我们有防卫台海安全的决心,将编列合理的国防预算,并采购必要的防卫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坚实的国防劲旅”。台当局因此加快了向美军购的步伐,并获得重大突破。以两岸军力失衡为由,向美多次呼吁购买F - 16C/D战机,同时,向美提出购买柴电潜艇、P - 3C反潜机等要求。据统计,李登辉和陈水扁主政时期,台美军购总量平均每年分别为13.5亿美元、10.5亿美元,马英九第一个任期内,平均每年超过35亿美元。以2011年为例,9月2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对台军售总价值约为58.52亿美元。根据此项计划,美国将为台湾145架F-16A/B型战斗机提供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AESA)等最新装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零部件、培训和后勤支持等。这些从美国购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使得台军的局部战力有所提高,并以此进一步强化了台美军事合作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军购不仅给岛内经济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台军的独立作战能力也因对美军购而逐步弱化。对美军购的严重依赖,使台军建设处于被动的境地。美国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售台武器的管控,美台军售从立案开始,到审核、运送、交货等诸多环节都在美方监督之下进行,甚至在交易完成后,这些武器在岛内的存储、配备、演

  习使用等情况,美方也要‘一管到底”。台军每年要向美方相关机构汇报部分美制武器的存储地点、库存状况、演习使用数量等情况。美不仅将这些资料逐一记录在案,还不定期派员到台湾实地检查核实。

  启动“全募兵制”,实施“精粹案”

  “全募兵制”是马英九2008年的竞选承诺,也是台湾兵役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马上台后,台军及时推出了“全募兵制”方案,目标是建立一支“小而美”、“少而精”的职业化军队。2008年5月至年底为“规划准备期”,2009年为“计划整备期”,2010-2011年开始“执行验证”。2011年台军正式出台“募兵制实施计划”,台“立法院”也于年底三读通过“兵役法”修正案,增列台军从“募征并行制”转型为“募兵制”过渡时期的配套措施。在“全募兵制”环境下,由于役期延长,部队的训练成果和作战实力可以得到长期保存,有利于台军发展。同时,部分青年学生也认为,考虑到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军人若能成为一种职业选择,同样不失为一种生涯规划。

  如前所述,基于两岸综合实力、军事实力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台军将建设目标调整为建构“非对称”战力。马英九上台后继续反复酝酿“精粹案”,并于201 1年正式启动,依据“精简高层、充实基层”原则持续推进组织结构整合,预计在2014年基本完成。该案主要是减少军队员额,逐年将台军总额由27.5万压缩至21.5万,重点裁减机关与后勤人员;优化组织结构,修订“国防部”、“参谋本部”、“政治作战局”等6项组织法案,将“国防部”原6室6司组并为4司3室,“参谋本部”由7个幕僚单位缩编为6个,“宪兵及后备司令部”改隶“参谋本部”宪兵及后备指挥部,将现行的陆、海、空、联勤、后备、宪兵6个“司令部”合并为陆、海、空3个“司令部”。

  完善灾害防救装备,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八八水灾”重创台湾以后,台军便将救灾纳为中心任务之一,2009年台“国防部”向“立法院”提交《四年期防务总检讨》,第一次正式提出提升台军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一一远洋护航(防范海盗)、生化威胁防护、跨区疫情控制、重大灾难救援任务的能力。台军主要从加强灾防装备建设与增加灾防演习着手,根据“八八水灾”救灾经验,全盘检讨相关救灾所需的装备,秉持“平时能救灾、战时能作战”原则,优先编列预算,尽早筹获救灾装备。2009年台军为应对未来防灾、救灾可能的需求,调整了该年下半年预算,增加购买‘多功能工兵车”106部,“堆高机”21部,“特种用途橡皮艇”57艘,“核生化防护及应援装备(环境防疫消毒)”3项157组。2010年另增加购买了30吨重的重型挖土机43部、20吨挖土机16部,按陆、空、海军陆战队的优先顺序,以战备急需方式购买,2011年全部装备到位。2010年台空军从欧洲购买了3架EC225型救灾直升机.,这是台军从法国购买康定级导弹护卫舰及幻影战斗机之后,再次引进欧洲军事装备。为了使军队常备兵力同时具备“反恐行动”的能力,台军方要求各级部队将“反恐行动”列入平时训演练要项,并根据应变方案,结合驻地环境、执行状况演练,以娴熟反恐战术、战技。另外针对恐怖暴力、军事突击及心理战等课目,纳入地方行政部门定期演练及‘万安演习”中,以凝聚全民防卫共识,熟练危机应变程序。自2009年开始台军专门在各类演习中强化抢险救灾演练,将灾防演习纳入年度“联合搜救”、“万安”及“汉光”等演习中,同时强化灾害防救机制推演及实兵演习的密度与广度。

  4年来,为稳定军心,落实马英九的治军理念,马当局还提拔了多名高阶将领,并对台军高层人事进行了大幅改组。台湾媒体认为,透过一系列动作,马英九打造“马家军”的意图明显。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台湾研究中心副教授)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