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马英九主导下的国民党大陆政策

发布时间:2012-07-02 12:23:38

刘相平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基本框架在2008年台湾“大选”前即已成型。随着马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兼任国民党主席,其主张逐步成为国民党当局的大陆政策,并付诸实施。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承认“九二共识”,但将其解读为‘一中各表”。马英九多次明确指出,“九二共识”的确存在。关于“九二共识”的内容,马认为,就是1992年海峡两岸就“…个中国、各自表述”达成共识。换言之,双方都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可以各自口头表述。“对北京而言,‘一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们而言,‘一中’则是指中华民国。双方立场、认知都不同,但双方都不否定对方的存在,也不否定各自表述的方式。”

  在“国统纲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框架下,将两岸定位为“一国两区”。马英九将两岸明确定位‘一国两区”。他表示,国民党的两岸关系定位以及法条用语,仍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仍以‘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来定位两岸关系。

  维持现状,但将现状界定为“不统不独不武”。2006年2月7日,马英九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台湾现在维持现状是最有利的路”,因为他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统一或独立都是不可能的”。台湾目前情况应该“维持现状,不追求立即统一与永久分离”。而维持现状就是维持“不统、不独、不武”。

  采“双边主义”策略,主张两岸通过对话、谈判,缓和两岸紧张局势。马英九认为海峡两岸应该走出“对抗思维”的泥潭,两岸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单边主义( Unilateralism),应以双边、和平的方式协商解决,主张与中共“和解”,寻求两岸间的和解和对话,国民党应该继续通过协商等途径帮助降低两岸紧张关系。2008年3月23日,马即提出,两岸在“一中各表”下可搁置主权争议,双方就经济与和平议题展开谈判,希望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以终止两岸敌对关系,也希望两岸能达到双方“互不否认’的状态。

  推动大陆“民主化”,谋求“三民主义统一中国”。2005年12月21日,马英九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提出两岸“终极统一论”。2006年2月10日,马英九再次表示,“不排除当两岸间的整体发展条件趋于成熟时,即当中国大陆在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社会福祉方面的发展可以与台湾相互调和的时候,以两岸的终极统一作为选项。”马在谋求“统一”的过程中,强调“三民主义”的作用,而且特别强调推动大陆“民主化”。

  推动两岸“三通”,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2005年9月2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连续接受日本《读卖新闻》、NHK电视台和共同社三家日本重要媒体的专访。他强调,叫‘如果国民党重新执政,将尽速推动两岸三通直航”,因为这样能使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营运中心”,以及外商的“亚太营运中心”,对台湾相当有利。他主张两岸直接“三通”,认为“台湾真正的问题是要开放及国际化,如能真诚彻底的开放,包括对中国大陆的开放,台湾才有生路。”两岸经贸正常化,“战争的风险才会减少”,“减少冲突、增加了解”才是真正的爱台湾之道。

  提出“活路模式”,希望台湾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2006年3月22日,马英九借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机会,抛出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想法,再由核心幕僚苏起阐述国际参与“暂行架构(modus vivencli.)”的概念即所谓“活路模式”)。马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扩大台湾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模式,让台湾更能参与国际的双边与多边活动。这种“活路模式”不应以零和游戏为基础,而应建立在务实主义上。马认为,“要解决台湾的‘外交’,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从两岸政策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他明确指出,“大陆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

  在上述主张和理念中,马英九特别强调“九二共识”与“软实力”。

  2000年后,针对陈水扁及‘台独”分子对“九二共识”的质疑和否定,马英九多次明确指出,“九二共识”的确存在,不是哪个人凭空捏造的。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马英九及其领导的台湾当局承认、接受并践行“九二共识”,同时对否定、否认“九二共识”的言行做出回击。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确认“九二共识”存在,并将其内涵界定为‘一中各表”;(2)确定“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基石,愿意以此为基础发展两岸关系;(3)承认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已经产生和平红利,并愿意进一步扩展和培植和平红利。

  201 1年8月24日,马英九在会见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时表示,他上任以来两岸关系出现明显改善,“让我们认识我们原来采取的政策,包括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及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都证明是有效,而且是必要的一些政策”。

  经过2012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考验,“九二共识”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成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固的基石。

  在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中,“软实力”是另一个重要理念。马英九的‘软实力”思维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马英九一向以“民主卫士”自居,并认为“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华人文化圈史无前例的奇迹,也是型塑今日台湾社会风貌最重要的历史进程”。把台湾塑造成“民主的范本”,成为大陆学习的榜样,是他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立场出发,马对推动大陆“民主化”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

  二是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马英九认为,“文化是台湾的关键实力。台湾的教育水平、人民素质、公民社会、艺文创新,明显领先于华人世界,是台湾最大资产”,“唯有将文化提升汇聚成整体‘国力’,台湾才能以小博大,才能永续经营。”针对两岸关系,马特别指出,要“以文化创造‘和平红利’,以艺文、思想、公民社会价值发挥灯塔效应”,“从文化、学术、思想、历史以及学生交流交换开始,逐步培养两岸人民互信互重基础。台湾输出公民社会经验与价值,诚挚协助促进中国大陆的社会进步,以互信互利维护台海和平”。

  三是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马英九提出所谓“活路外交”的概念,声称要“终结虚耗的‘烽火外交’,并在兼顾尊严前提下,从共同利益出发,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在互不否认的情况下,与对岸展开务实协商,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马特别强调要用“文化外交”补强“传统外交”,要努力经营“文化输出者”的形象。要求全盘翻转“外交”思维和手法,“以文化交流为主轴,接触欧洲,经营东南亚,深入韩国及日本”,以多元而务实的文化接触,突破大陆的“政治敌意封锁”。具体的做法,则包括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台湾电影中心”,创设“文化外交基金”,设置境外“台湾书院”、发起华人世界的“台湾奖”等等。

  马英九的“活路外交”,固然有稳定岛内民众情绪的需要,同时也着眼于处理两岸关系。他企图通过这种模式,得到美国、欧盟、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同情、理解,取得“道义”上的正当性,以增添他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话语权”和筹码。

  总体而言,马英九在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基本上是按照上述主张和理念处理两岸关系的。

  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架构是:(1)在台“国安会”、“陆委会”的直接指导下,以江丙坤为董事长的海基会负责与海协会接触、协商并签订有关协议。2008年6月,两岸两会中断了9年的商谈得以恢复,迄今,两岸两会已经进行了7次协商,签订了包括ECFA在内的16项协议,成果丰硕。(2)以吴伯雄荣誉主席领衔举办国共两党有关方面主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增进国、共两党的了解,培植两党的互信。(3)以前“监察院长”钱复率团参加海南博鳌论坛,并先后在2008年4月、2012年4月派萧万长、吴敦义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参加会议。(4)以连战荣誉主席率团参加APEC会议,借助连战与中共高层的良好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岸政党领袖之间的感情。

  今年1月,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在台湾继续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得以继续保持。两岸民众普遍希望马英九、国民党能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胆识、更有力的步伐,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希望两岸以“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中”为基础,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以“包容”、互谅、互信的态度,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排除障碍,求同化异,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健康稳定前行,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