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教交流发展迅猛
王 琼
2008年以来,伴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两岸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互动交流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顺应了两岸和合大势与民心所向。
祖国大陆积极推动
祖国大陆始终引领两岸社会文教交流的大方向。2008年以来,在两岸“三通”实现、交流互动频繁热络的大背景7,祖国大陆提出推进两岸社会文教交流,加快双方人员往来互动,尽快实现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的新格局。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两岸应“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大陆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两岸要“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尤其要重视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致辞时指出,“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贾庆林指出,当前两岸可组织人员先就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进行研究和规划,就其具体内容、形式、步骤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机……旦成熟即可将其纳入两岸协商议题。在首届及第三届海峡论坛上,贾庆林特别强调,民间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活力在于基层交流。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多次指出,两岸除了“三通”,还要“心灵相通,感情相通,命运相通”。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说到底“基础在民间,动力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今年3月,王毅表示,两岸应积极考虑适时商签相关协议,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和机制化。
面对大陆方面释放的善意,以及对未来两岸社会文教交流的期待,特别是对两岸民众希望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呼声,马英九当局亦给予了正面回应,并采取-定措施推动两岸社会文教交流不断拓展。马英九在多个场合指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2009年4月,马亲自主持黄帝陵遥祭典礼,成为60年来首位出席该仪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还认为,民间团体交流管道愈多,就愈能展现台湾社会多元特性,对两岸关系发展与稳定愈有帮助。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多次表示,两岸发展有两座桥,经济的合作就像手牵手,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强调,在两岸以中华文他为依归之T,中华文化成了两岸最大公约数,两岸可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勉励,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文教交流走实走深
第一,文化交流快步推进。2008年以来,两岸文化交流领域、内涵不断扩展,各层次文化合作齐头并进,多层次、多元化、宽辐射格局日益显现。—方面,高层级文化交流盛事不断。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等泛蓝政要齐聚北京;2009年两岸故宫实现高层互访,达成8项合作共识;2010年两岸共襄盛举参与上海世博会,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启动;2011年辛亥百年文化活动风靡两岸,6月《富春山居图》时隔360年后在台北故宫合壁展出,今年2月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等等。另—方面,民间互动持续热络,两岸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交流合作全方位推进,数量、质量逐年提升。2009年两岸文化交流首超1万人次;2010年两岸文化交流项目2458个参与人数1.8万人次,2011年仅大陆方面批准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近3000个。交流领域也逐步由图书、书画、戏曲、音乐、舞蹈扩展到影视、出版、博物馆、新闻、民间艺术、地方文化等多个方面。
文化产业合作日渐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实体依托。2008年以来,两岸从文创展会切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推动文化交流规模化、产业化。“海峡两岸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和“北京文博会”台湾文创产业不仅参展数量大增、曝光度高,签约率也逐年上升。海峡两岸文博会自2008年创办以来累计参展企业达1632家,签约项目329个,金额近245亿元。目前,两岸文化产业已形成企业、民间社团、产业园区、消费者等共同参与,涉及表演、影视、旅游、网络等多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第二,教育交流突飞猛进。一是实现互认互通。大陆方面,2006年宣布正式承认台湾高校学历,2010年出台招收台生免试政策,即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达到“顶标级”的台湾高中毕业生,可直接向大陆123所高校申请面试录取,2011年将免试条件放宽为“前标级”,招生学校增至205所。台湾方面2010年8月通过‘陆生三法”,宣布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有条件开放陆生赴台就读;2011年成立“招收大陆地区学生招生委员会”,共有1015名大陆本科生及248名硕博士生首次被台湾高校录取,两岸学历教育的全面对接初步成型。二是人员互动量质同升。两岸教育各具特色、互有所长,为近年来不断推进的两岸教育资源互利共享提供了基础。2009年和2010年,大陆居民赴台教育交流分别为1980项、13868人次和3055项、21514人次,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两岸高校校际合作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如校长互访、互派教师讲学、学生交换研修,以及共同申请课题、专项研究、编写论著等。特别是,两岸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打造出交流品牌,如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论坛、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和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等,从而为两岸教育的进一步互动互进提供了机制陛保障。人员往来如火如荼
第一,人员交流规模化、多元化。从数量看,随着两岸制度化协商、直接“三通”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到位,两岸民众往来迅猛增长,大交流态势基本形成。特别是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双向、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大幕开启,极大促进了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的扩大和深化。
从结构看,4年来从官方到基层、从工商企业到社会团体、从代表性交流到个人互访,人员往来呈多层级、多维度格局。大陆省市参访团赴台交流热络蓬勃,基层访台渐趋增多。2011年,大陆参访团深入台湾各地社区、乡镇、村落及少数民族聚居区,极大地推动了两岸民众交流和社会交流。与此同时,尤其自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成行之后,两岸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之间互动交流的频度和广度得以大幅提高,两岸非官方层面的相知相融愈发牢固。
从领域看,2008年两岸制度性协商陕复后,涉及旅游、金融、司法、食品、邮政、医疗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协议相继签署生效,推动两岸民众往来从高度集中于商务、探亲、民俗等,逐渐向教育科技、体育、影视、出版等新兴领域扩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二,两岸民间交流机制化、品牌化。其一,交流走向品牌化。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流平台逐渐增多,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成为增强两岸民众感情的重要桥梁纽带。如海峡论坛、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两岸青年论坛、两岸医疗卫生论坛、两岸教育论坛等等。其中2009年开始举办、以普通民众为参与主体的海峡论坛,人数多、内容广规模大,已成为两岸同胞交流和基层联谊的第一品牌。此外,分别以妈祖信仰、黄帝祭典、宗族谱牒、民俗艺术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纷至沓来、给两岸民间交流的历史感、民族性增色不少;其二,主体更为丰富。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流注重向基层倾斜,广大基层民众参与度大幅提高,各类活动民生色彩渐浓,两岸企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等互动热络。这其中,青少年交流成为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青年参加到两岸交流中来,近两年已有数万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大陆各地各部门举办的夏令营、冬令营、研习营等活动,逾万名大陆学生赴台研修、交流。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青年论坛、海峡青年论坛,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知名品牌,凝聚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首先,为两岸进一步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民意氛围,构筑了扎实的社会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要件是牢固树立两岸互信,除了政党之间增强政治互信,更广泛、更持久的互信则来自于两岸民间,即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要互帮互助、平等协商、共创双赢。事实证明,只要民间形成共识,两岸很多问题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两岸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坚强意志就能凝聚起来,就能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几年来,两岸民众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教育交流,基层互动更是遍及社区、乡村,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尤其是两岸基层的交流与合作,拉近了彼此心理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相互理解与信任,减少了隔阂和误解,强化了亲近感与认同度,扩大了双方的共识与利益,不仅为两岸未来进一步增信释疑、共谋发展打下了很好的社会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了确立和保障了和平、交流、合作这一两岸关系长期发展的正确航向。
其次,增强了两岸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归属感,压缩了“台独”空间。近年来的两岸文教社会交流涉及领域广参与成员多、积极成果实,高频宽泛深入的零距离接触既有利于两岸民众彼此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更能催生休戚与共、血脉共承的民族认同与自豪感。而今,文教社会交流已然成为一座两岸民众跨越海峡、凝聚共识的“心桥”,尤其陆生、陆客赴台,不仅带去了大陆的诚心善意与人才商机,也将大陆的欣欣向荣与蒸蒸日上亲身、亲声现于台湾人民面前。这有利于岛内民众更加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了解大陆,进而尤其是提高青年群体认清“台独”势力的虚伪逆流本质和辨识“文化台独”是非曲直的能力,最终促进两岸民众加快消除隔阂、增进认知、阻遏“台独”,从根本上奠定两岸合力反“独”、大力交流、全力发展的民意与社会基础。此外,两岸文教社会交流的持续快速发展,给双方尤其是岛内的旅游、影视、教育等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与发展机遇,为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文教产业普遍具有原创性和可持续性强,以及利润附加值高的先天优势,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都在积极谋求经济转型升级,且文化人脉历史底蕴极为丰厚的两岸来说,这将注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共赢发力点与增长点。
当然,也应该看到,两岸文教社会交流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一些急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由于岛内政治因素的干扰,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沿袭下来的大量限制两岸文教交流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检讨和调整;两岸文教交流尚未签署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两岸释放的有关社会文教交流政策措施还存在不均衡性、不对等性等等。相信两岸同胞会携起手来,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社会文教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断向纵深迈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