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交流开启机制化进程
石正方
四年来,在两岸关系利好形势、国际经济大环境变迁,以及两岸经济自身转型调整的背景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朝向深化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特别是开启了机制化进程、步入ECFA时代,不但为两岸更紧密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两岸其他领域交流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概观
两岸经贸交流不断获得新突破,在结构性调整中谋求质的跃升,结出了“大三通”、ECFA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使得两岸经贸交流总体面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两岸贸易和台商投资起伏较大、成长趋缓,结构性调整迈出新步伐。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台湾对大陆外销接单数量的急转直下,两岸贸易减缓并出现负增长,至2009年1月负增长达到55. 5%。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虽然有好转迹象、,但至第四季度才恢复正增长,全年两岸贸易总体呈现衰退;受惠于ECFA效应,2010年两岸贸易不仅止颓回升,而且实现较大幅度成长;2011年在ECFA早期收获清单实施的加持下,在前一年基期较高的情况下,两岸贸易成长仍突破两位数,保持繁荣增长势头。四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由2008-2009年的持续维持投资项目减少与投资金额低增长或负增长态势到2010-2011年的恢复性增长、稳步增长,与两岸贸易的起伏变化轨迹基本一致。
总体来看,近年来两岸贸易特别是台商对大陆投资成长趋缓较为明显,这与大陆对外经贸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有关,同时也受两岸的相关政策、两岸经济自身调整等因素影响。缓步、稳健增长将成为未来两岸贸易和台商投资大陆的长期趋势。而与此同时,则是深层次的结构优化调整。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外部压力、两岸经济调整的内部引力、两岸关系利好的环境动力,为两岸贸易和投资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布局与地域布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台商投资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主体向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医疗保健、文化创意等多元产业领域拓展;二是台商投资从大陆沿海地区向内陆及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台商开始由以欧美市场为主转进大陆市场。此外,近年来还出现台资回流岛内现象,加之陆资入岛的日渐成长,推动两岸营商网络结构性变化,获得由偏重大陆转向两岸布局的契机与动力。台商投资的结构性变化,不同程度地对两岸贸易的成长和结构演进产生影响。这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反映两岸经贸在市场力的推动下,努力突破政策性壁垒,迈向正常化、自由化的内在要求。
机制化协商成果丰硕,两岸经贸不断取得新突破。2008年5月以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中断近10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开启了两岸经贸机制化协商进程,四年来,两岸两会秉承“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后举办了七次商谈!签署16项协议,并达成多项共识,推动两岸经贸向正常化、自由化目标迈进。特别是ECFA的签署及其早收清单的推进落实更具划时代意义,标志两岸经贸进入了机制性特征凸显的ECFA时代。
随着两会协商的循序推进,两岸经贸的政策性壁垒不断消除,长期以来被束缚的两岸经贸潜能逐步得以发挥。以开启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为契机,两岸旅游业界积极探索旅游产业深度合作,其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据台有关方面测算,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三年已为台湾创造30多亿美元的可观收益,两岸双向旅游合作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增长点,其所带动的海峡旅游区正由概念区域快速成长为实体区域;陆资赴台开启两岸双向投资,改变以往两岸之间产业资本单向流动及崔商网络的不对称局面,推进两岸经贸正常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为两岸金融合作提供了正常化、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为ECFA服务业早收项下两岸金融合作的实质推进奠定了基础。
ECFA签署生效,两岸经贸进入ECFA时代。ECFA的签订,是过去四年两岸经贸协商的最高成就。ECFA签署、生效及早收清单的启动落实、后续协商的循序推进,不但促进两岸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成长,直接惠及台湾中小企业、基层农渔业者;而且为两岸经济深化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拓展两岸经贸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开启投资双向化、贸易自由化、产业合作深化的新局面构建了共同愿景,提供了制度保障,因而被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里程碑,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ECFA时代。
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特征
合作领域快速拓展,合作层次趋向深化。四年来,两岸经贸协商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ECFA签署、生效及早收清单的落实,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提供了新动力。随着两岸经贸协商由易到难的循序推进,“大三通”、陆客赴台旅游、两岸MOU、ECFA等协议的相继签署,两岸在旅游经济、港航经济、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经济方面的合作得以快速拓展,尤其是两岸金融业合作在两岸MOU、ECFA署后进人了实质合作阶段。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同步实施,开启了两岸经济互动转型愿景,两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也在积极谋求深度合作。四年来,不但两岸经贸合作领域大为拓展,两岸经济合作出现了新成长点,而且合作的层次也趋向深化。在ECFA推动下,两岸经济合作已由追求贸易、投资规模转向谋求实现依托产业链的绵密合作,着重推动两岸企业等微观主体间的紧密合作,促进两岸形成更加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
制度性扭曲开始矫正,投资实现双向化。由于两岸关系特殊性制约,以往的两岸经贸交流存在制度性“扭曲”,具有明显的“间接性、单向性、非均衡、不对称”等特征。四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协商的推进,两岸“三通”实现和陆资入岛等,促使两岸经贸交流的制度性扭曲开始得到矫正,政策环境大为改善,两岸经贸交流向直接、双向转变。特别是陆资入岛实现两岸投资双向性,对于改变以往两岸营商活动偏在性,促进两岸营商网络对接和均衡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ECFA的签署生效和早收清单的启动落实,两岸贸易开放度提高、成本下降,不仅促使贸易总体增长,而且显示两岸贸易的不对称性趋于改善。
由民间自发为主转向官方主导增强。囿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以往两岸经贸交流主要以民间往来为主,缺乏制度性建设。四年来,两岸经贸最突出的特征是机制性的突破,显现官方主导增强的特征,除两会协商之外,还有“产业搭桥”、大陆经贸团体入台采购等多种形式。
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效应
促进台湾经济复苏,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台湾作为高度开放经济体,其经济成长受国际、岛内、两岸因素共同影响,但两岸因素越来越成为关键,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欧美市场萎缩,大陆市场对于台湾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加显现。2009年,台湾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整体萎缩的不利形势下,仍实现了290多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其中对大陆贸易顺差652.18亿美元,从而使台湾经济免于更严重衰退。2010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更高达860.1亿美元,同时陆客赴台旅游、大陆经贸团赴台采购等所创造的可观效益为台湾经济复苏提供了直接动力。
改善台湾投资环境,提升台湾经济国际竞争力。四年来,两岸经贸朝向正常化、机制化、自由化迈进,有效改善了台湾总体贸易、投资环境,促进了台湾经济结构转型,从而提升台湾经济国际竞争力。201 1年4月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针对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估中,台湾综合贸易竞争力跻身第9名,首度进入前1 0名;而同年5月出炉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台湾竞争力排名连跳两级,从2010年的第8名跃升至笫6名,在亚洲地区首度进入前3名,创历年来最佳成绩。
自上世纪末以来,台湾经济成长动力疲弱,主要问题在于结构转型不力。台湾经济转型须借重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而突破岛内狭小市场的制约、依托快速成长的大陆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ECFA则为其提供了动力和制度保障。透过ECFA服务贸易早收项目的推动,台湾服务业加快登陆的步伐,从而可以依托大陆市场提升经济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而ECFA制度框架下,台湾产业借重大陆“十二五”商机拓展大陆内需市场,进而实现“全球连结”正在转化为现实。
促进其他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四年来,两岸经贸领域机制性协商的成功推进,特别是ECFA的签署,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两岸互信达到了一定程度。ECFA签署促进两岸经贸紧密合作,为台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由其在信心面加持和制度面示范所促动的两岸其他领域协商的发展,则为台湾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和平红利”。自ECFA签署以来,两岸在社会文化教育诸领域的互动合作气象欣欣向荣,诸如文化ECFA、教育ECFA等概念体现了ECFA典范下两岸合作新理念,而诸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陆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等则见证了两岸关系大发展的活力和美好前景。
2012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马英九赢得连任,各界普遍认为是得益于“九二共识”、得益于两岸和平红利,并有学者分析指出是受“两岸关系经济化”影响,认为两岸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关联性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两岸经贸交流30多年来的长足发展,结成了日益紧密的两岸利益连带关系,对两岸社会文化等非经济领域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2008年5月以来的四年中,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空前发展和向机制化进程的飞跃,更是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研院经济所所长)